“希望上海的同志們繼續按照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對自貿區建設給予關注。
從2014年開始,每年的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團審議時都會就自貿區改革的思路和方向點題,以推動自貿區改革進展。
由點到線,由線及面。在上海自貿區掛牌三年多的時間里,我國陸續批準了三批共11個自貿區,形成了一個由南至北、由東至西的“1+3+7”的改革新格局。這些區域像“雁形陣”一樣,承載著我國進一步以開放促改革的新使命。
作為“雁形陣”中的“領頭雁”,站在三周年的起點上,上海自貿區如何“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以實現習總書記所說的“新作為”?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上海自貿區進行了廣泛采訪,與區內的干部、群眾、專家學者和市場主體深入交流,感受到了自貿區的最新脈動。
“三區一堡”成新目標
“建設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先行區、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橋頭堡”。今年3月底,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方案》),引來多方關注。
與2013年的總體方案、2015年的深化方案相比,被稱為3.0版的自貿區建設《方案》亮點頻現,讓改革一線人員和市場主體有了更多“獲得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說,上海始終把自貿區建設作為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的突破口。按照習總書記對上海自貿區的要求,堅持制度創新為核心和可復制可推廣的原則,以開放倒逼改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探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建設開放和創新融為一體的綜合改革試驗區”——《方案》一開頭,就開宗明義。
過去三年,上海自貿區已有一百多個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復制推廣,彰顯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試驗田的作用。但自貿區改革“碎片化”問題仍存,這對改革措施的系統集成提出了新要求。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是改革系統集成的一個實例?!恫t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了解到,上海自貿區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已納入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等23個部門,通過一個平臺兼容不同監管系統的“方言”,打破了信息“孤島”,消除了系統“堵點”。
上海欣海報關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基中算過一筆賬:公司每年報關貨物50萬票以上,過去每一票都要兩個報關員和一個報檢員。實行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后,報檢報關同時進行,人力成本估計可下降30%左右,辦理時間也縮短了,進而減少了貨物在港區的壓存費用。
上海市口岸辦表示,今年爭取讓更多部門參與到“單一窗口”建設,納入更多管理和服務功能。“今后,‘單一窗口’集成的不僅是政府部門,還應該包括港口、機場等基礎服務商和銀行等金融服務商,為市場主體帶來更多便利”。上海自貿區海關工作組綜合組副組長楊琍說。
《方案》還提出,上海自貿區要按照國際最高標準,為推動實施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進行更為充分的壓力測試。其中,明確提到在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何為“自由貿易港區”?國際上,自由貿易港區通常被視為開放程度最高的一種自由貿易區。“簡單說,就是實現區港一體化,海關一線真正放開,讓貨物自由流動,為市場主體創造一種‘境內關外’的環境。”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董事長陳戌源介紹。
“國際上做得好的自由貿易港區各有各的特點,同時也有共性。”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說,比如,高度開放和高效監管相結合、政府與企業緊密合作、具有便利化的全球運輸條件。迪拜算是典型者,它同時擁有杰貝阿里港和阿勒馬克圖姆國際機場,兩者之間有長達24公里的全封閉物流走廊。
“我國的自由貿易港區既要參照國際通行慣例,也要研究國際投資貿易發展的最新趨勢,還要結合中國貿易種類多、貿易量大的實際情況。”朱民說。
據介紹,建設自由貿易港區,上海初步的想法是不搞大拆大建,主要依靠制度創新,研究一套符合中國實際、具有國際水準的監管制度。自由貿易港區和現有保稅區最大的區別在于一線管理方式的不同。至于怎么管,還需要和相關部委研究。
根據《方案》,上海自貿區要創新合作發展模式,使之成為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市場主體走出去的重要節點。
具體而言,上海自貿區將支持優質境外企業利用上海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吸引沿線國家央行、主權財富基金和投資者投資境內人民幣資產,為“一帶一路”重大項目提供融資服務。
上海市金融辦副主任李軍表示,上海自貿區要打造成“一帶一路”投融資的中心,就需要加強與沿線國家金融市場的深度合作。“在利用上海的資本市場方面,境外優質企業除了上市,目前可以更多利用債券市場。”
實際上,就在今年3月,俄羅斯鋁業聯合公司在上交所申報并完成2017年首期公司債券發行。這是首單“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企業在我國發行的熊貓債券。業內人士相信,隨著我國債券市場的開放,未來會有更多的“絲路債券”在國內發行。
重點改革正突破
“招生報名非常踴躍。第一期錄取了約40名學員,3月底已經正式開學。”盡管今年1月初才成立,但談及運營情況,普華永道商務技能培訓(上海)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
這家公司是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中國首家外商獨資經營性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據了解,上海自貿區在國內率先將“非學制類職業技能培訓”向外資開放后,已接到20多家外資職業培訓機構的咨詢,其中3家提出了申請。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上述公司的開業運營,折射的是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抓落實的行動。“推進自貿區建設,既要實現政策措施的系統集成,又要在一事一件上實現具體突破。”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翁祖亮表示。
今年開年以來,上海自貿區又推進了4項改革工作。除國內首家外商獨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在自貿區落地之外,在國內率先啟動企業名稱登記改革試點、進口化妝品“審批改備案”試點和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一企一證”改革試點。
通過重點領域突破,自貿區的準入門檻進一步降低。作為全國最大的化妝品進口口岸,上海自貿區保稅片區今年3月初在全國率先開展“審批改備案”試點后,國際化妝品巨頭歐萊雅集團作為“嘗鮮者”,拿到了第一個企業試點賬號。
落實備案管理,相關部門可在5個工作日內出具備案證明,較以往的審批周期明顯壓縮,為企業節約了更多的時間成本,國內消費者則有望同步體驗國際最新款的非特化妝品。
歐萊雅中國首席執行官斯鉑涵說,新政實行后,企業將據此調整相關生產供應計劃,增加對中國市場的投入,以利于企業更好發展。
“審批改備案”只是降低準入門檻的一環。從2016年開始,浦東新區和上海自貿區在全國率先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以解決企業“辦證難”的問題。翁祖亮說,今年自貿區一方面要擴大改革覆蓋面,力爭把經濟領域的許可事項全部納入;另一方面要優化改革方式。根據企業的需求和感受度,把原來改革的五種方式(取消、備案、告知承諾、提高透明度、強化準入),轉為三種方式(取消一批、備案一批、告知承諾一批)。
重點改革的突破,帶來市場開放度的提升。過去三年間,上海自貿區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等領域,實施了54條擴大開放措施,累計吸引1800多個外資項目。上海自貿區管委會透露,今年將進一步放開會計審計、建筑設計、評級服務等領域對外資的限制。
擴大開放形成新的聚集力。截至今年2月底,上海自貿區累計新設企業4.4萬戶,其中外資企業累計8057戶。全市近一半外資企業落戶在自貿試驗區,新設外資企業數占比從自貿試驗區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
在自貿區改革的支撐下,中國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的意愿、能力大大提高。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上海自貿區辦結境外投資項目累計1450個,其中中方投資額累計490多億美元。“目前,上海自貿區在上海全市對外投資中的占比達到70%,企業‘走出去’的網絡已覆蓋178個國家和地區。”上海市商務委員會主任尚玉英說。
重點改革的突破,在優化營商環境上展現出功效。即便商務成本不低,上海自貿區所在的浦東新區依然集聚了400多家企業總部,其中跨國公司總部265家,占上海市總量的一半左右。
這靠的是優化營商環境帶來的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降低。“浦東和自貿區投資環境好,還有國際交流和金融中心的優勢,所以我們很早就把企業總部搬到浦東,從這里走向全國和全球。”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說。
營商環境的優化,離不開政府的主動作為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浦東新區區委常委、副區長陸方舟談到,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和浦東新區政府正在構筑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四梁八柱”。比如,在服務型政府建設方面,今年浦東將以“互聯網+政務”方式重點推進“三全工程”:即企業市場準入“全網通辦”,目前涉及的104個區級審批事項中,已有74個可以“網上全程,一次辦成”;計劃明年實現全覆蓋個人社區事務“全區通辦”,讓群眾少跑腿;通過政務云體系建設,實現政府政務信息“全域共享”。
“雙自聯動”升新氣
左邊是國檢,右邊是海關。走進剛建成不久的上海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可以看到這樣一個關檢聯合申報大廳。3月底,中心啟動試點運行,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藥業有限公司進口的一批價值178萬元的藥品,在這里順利通關。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上海首家機場區域以外的空運貨物海關監管場所。這個中心把機場貨站與監管倉庫的功能延伸到了高科技園區,讓企業在家門口就可以一站式搞定貨物通關,整體通關時間由過去的2~3個工作日縮短為現在的6~10小時。
“生物企業經常進口一些有溫控要求的貨物,如蛋白、酶和抗體試劑等,在原來監管模式下,只能靠不斷添加干冰來保障貨物品質,除增加成本費用外,一些進口實驗用材料一旦不能及時通關,很容易造成實驗進程滯后,甚至錯失與全球同步研發機會。中心的啟動有助于解決這些痛點,對企業是很大的福音。”西格瑪奧德里奇公司進出口經理助理莊勝男說。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上海自貿區要強化區內改革同全市改革的聯動、同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聯動。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正是上海推進自貿區和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雙自聯動”的一個重要載體。
“自貿試驗區和科創中心建設是上海承接的兩大重要國家戰略。浦東作為兩大國家戰略的集中承載地,要通過聯動來實現‘1+1大于2’的化學反應。”翁祖亮說。
除了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一些基礎性的創新平臺,正紛紛來浦東和自貿區落戶。以諾獎得主李政道命名的李政道研究所,近期公開表示正在張江科學城積極選址。該所資深教授季向東告知記者,李政道研究所的定位是“國際化”、“世界級”。
《瞭望》新聞周刊了解到,上海自貿區和浦東正在謀劃“雙自聯動”的四個“大招”。一是推動關檢機制的有效集成整合。依托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建成最為便捷的“關、檢一體化”平臺,探索實行“法檢清單制”,進一步提高研發用進口試劑、樣品和耗材等的通關效率;
二是搭建產研轉化的高效平臺。重點是要利用自貿的制度創新優勢,以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MAH)和生物醫藥合同生產(CMO)為突破,推動創新藥研究成果盡快轉化為實際產品,同時再形成一批新的產業轉化平臺;
三是完善國際化、便利化的人才環境。浦東新區人社局表示,從4月中旬開始,外籍人才可憑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出具的推薦函,到出入境管理部門申辦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也可隨同申請。此舉將有效吸引更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到區內創新創業;
四是主打張江科技城和陸家嘴金融城的“雙城聯動”,讓科技與金融比翼齊飛。在陸家嘴金融城,持牌金融機構已近800家。陸家嘴金融城發展局局長王華說,未來陸家嘴金融城將致力于產業集聚、金融創新和營商環境建設,持續提升金融城在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央行上??偛肯嚓P負責人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目前自貿區金融開放創新的框架已經形成,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精確改革”。比如,去年年底,央行上海總部將自由貿易賬戶開立的主體資格拓展到上海全市的科創企業,以支持上海的全球科創中心建設。“上海自貿區還將加強投貸聯動試點、科技創新板建設,鼓勵發行基于信用與知識產權的金融創新產品,將金融的助力作用深入到產業鏈發展的各個環節。”
復旦大學上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秘書長尹晨把上海自貿區未來的開放創新比喻成“串項鏈”:通過設定制度性目標,倒逼相關部門將現有的經驗、做法、措施等一顆顆“珍珠”,通過總結、歸納、提煉和集成,串成制度性成果的“項鏈”,最終形成“枝繁葉茂”、豐滿鮮活的制度體系。
上海市市長應勇表示,按照中央要求,通過一系列努力,到2020年將把上海自貿區建設成為投資貿易自由、規則開放透明、監管公平高效、營商環境便利的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園區。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原標題:上海自貿區3.0版升級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