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文化產業評論 朱子百嘉
編輯 | 半島
“IP打造”到底是造故事,還是造符號?迪士尼用恢弘敘事讓你為角色命運買單,泡泡瑪特卻憑“無故事”形象讓Z世代瘋狂投射自我情感。本文深度拆解“故事派”與“形象派”兩大IP賽道:剖析迪士尼如何用世界觀沉浸感筑起情感高墻,揭秘泡泡瑪特如何靠情緒容器引爆社交貨幣。從生命周期、商業邏輯到用戶心理,一張對比表看清兩者核心差異與致命弱點。最終揭示:偉大IP的終點,終將指向情感連接——無論起點是史詩傳奇,還是一個撅嘴的空白畫布。起點可以沒有故事,但終點必須有“你”的故事。
當我們談論“IP打造”時,我們到底在談論什么?
在這個“情緒價值”被無限放大的時代,IP的靈魂究竟是“我給你講個故事”,還是“讓你成為故事本身”?
“故事”究竟是不是一個IP成功的“必需品”?
一邊,是以迪士尼和漫威為代表的“故事派”。他們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構建起一個個龐大恢弘的故事宇宙。每個角色背后,都承載著史詩般的成長與冒險,他們的榮耀與掙扎,讓我們為之歡呼,為之流淚,心甘情愿地為整個“世界”買單。
另一邊,是以泡泡瑪特為代表的“形象派”。它們大多沉默不語,沒有傳奇的身世,也沒有固定的世界觀。僅憑一個撅起的嘴角、一對精靈的尖牙,就以一種近乎“空洞”的姿態,精準地俘獲了Z世代的心,成為他們情緒的代言人,創造了百億市值的商業奇跡。
這不僅僅是一場商業模式的較量,更是一場關于情感連接、文化符號與想象力的博弈。故事IP、形象IP,兩條賽道。讓我們一起來拆解其成功密碼,探尋IP打造的終極答案。
兩條賽道:故事IP&形象IP
故事的魔法:“內容為王”的經典范式
故事IP的核心是圍繞一個或一系列具有完整情節、人物發展和世界觀設定的故事展開的知識產權。
故事IP通常擁有一個豐富的敘事宇宙,通過電影、電視、動畫、漫畫、書籍、游戲等多種媒介進行傳播和擴展,構建了龐大的世界觀和復雜的人物關系。這些故事能夠構建強烈的情感連接,使消費者對角色命運和情節發展產生共鳴,從而提升消費者參與度和品牌忠誠度。
以迪士尼的《冰雪奇緣》為例,它不僅僅是一部動畫電影,更是一個精心構建的情感與商業生態系統。故事賦予了角色靈魂。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兩個漂亮的公主,而是艾莎(Elsa)從恐懼、壓抑到接納自我、獲得自由的完整弧光,是安娜(Anna)永不放棄的愛與勇氣。這種深度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是故事型IP最堅固的護城河。一旦你愛上了艾莎,你就不僅僅是買一個玩偶,而是在支持她的獨立與強大。再如漫威電影宇宙的相互關聯,使得每一個角色的故事都與其他角色產生聯動,極大地增強了粉絲的參與度和粘性。
商業上,故事是驅動一切的發動機。電影票房只是起點,隨后是劇集、游戲、主題樂園的沉浸式體驗,以及最重要的——衍生品銷售。這個閉環讓消費超越了“購買”行為本身,變成了對一個“世界”的向往和永久珍藏。但這種模式需要巨大的內容創作投入和精密的跨媒體運營,故事型IP的護城河,是用時間和情感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
留白的藝術:“形象即人設”的新銳力量
我們常常認為,沒有故事的IP是缺乏深度的“空殼”。然而,泡泡瑪特、三麗鷗等案例表明,情感連接和文化共鳴的建立,可以不完全依賴于線性敘事。
形象IP更側重于某個特定角色、品牌形象或概念,其吸引力更多源于其獨特的視覺風格、個性魅力或符號意義,而非復雜的故事敘事。
形象IP雖然沒有復雜的背景故事,但設計師賦予了它們不同的情緒和姿態,引發消費者的自由情感投射。一個沒有固定故事的Molly,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情感容器”。它撅起的嘴,可以是你的倔強,也可以是你的委屈。LABUBU古靈精怪的牙齒,可以是你的調皮,也可以是你的小惡魔心態。它們不定義自己是誰,而是讓消費者將自己的喜怒哀樂、個性態度自由“投射”進去。
這種模式的商業邏輯,核心更在于“運營”而非“敘事”。通過高頻的設計更新、令人驚喜的跨界聯名、刺激的盲盒玩法和KOL(關鍵意見領袖)的社交引爆,持續制造新鮮感和社交貨幣。IP本身,就是潮流的代名詞。你買的不是一個娃娃,而是一個可以發朋友圈的“社交徽章”,一個證明你“在場”的身份證明。
泡泡瑪特的成功,在于其從依賴單一IP到構建強大IP矩陣的運營能力。據Statista數據估計,2026年中國潮玩市場規模將達1101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形象IP的市場潛力巨大。
深度比對:故事IP vs 形象IP
我們可以從多個關鍵維度來拆解這兩種IP的差異。三川匯文化科技對故事IP與形象IP進行綜合對比,如下表:
通過上述表格對比,我們可以得出兩種IP的各自優劣點:
故事IP優勢:
高情感壁壘:粉絲被故事深深吸引,建立了宗教般的忠誠度,極難被競爭對手撼動。你很難讓一個漫威粉轉投DC。
長生命周期:一個經典故事,如《星球大戰》,可以穿越數十年,持續吸引新一代粉絲,其價值隨時間沉淀而增長。
高價值衍生:龐大的世界觀是“重度開發”的沃土,為游戲、影視、樂園等高利潤產業提供了無限的素材和可能。
故事IP劣勢:
高投入、長周期:打造并講好一個故事,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和漫長的制作周期,風險極高,《三體》的影視化之路就是明證。
靈活性差:角色人設被故事嚴格限定。你無法想象鋼鐵俠去代言一款風格輕浮的快消品,這會損害IP的核心價值。
時代與“代溝”風險:故事的價值觀可能隨著時代變遷而“過時”。當內容創新乏力、敘事疲勞時,IP價值就會迅速衰減。如漫威近年電影口碑下滑,2025年《美國隊長4》豆瓣評分僅4.8分,與其前作《美國隊長3》形成鮮明對比。迪士尼早期“等待王子拯救”的公主形象,在部分現代女性主義視角下就顯得格格不入,需要不斷進行“現代化”改造。
形象IP優勢:
低成本、快反應:設計一個新形象的成本遠低于制作一部電影。可以快速推出、快速測試市場反應,實現“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極高靈活性:如同一張白紙,可以和任何品牌、潮流、文化進行跨界聯名。LABUBU可以出現在服裝上,也可以和餐飲品牌合作,商業想象空間巨大。
社交驅動力強:極易成為表情包、頭像等“社交貨幣”,在用戶自發的UGC(用戶生成內容)中實現病毒式傳播,營銷成本極低。
形象IP劣勢:
情感鏈接淺:粉絲的忠誠度更多基于“潮流”和“設計”,而非深刻的情感聯結,因此更容易被下一個更酷、更新的潮流IP所替代。
生命周期短:嚴重依賴持續的運營和新鮮感來“續命”,一旦運營乏力或設計落伍,就有淪為“快時尚”的風險,被迅速遺忘。
價值天花板:由于缺乏深度內容支撐,需要向上游的影視、文學等重度文化產品轉化,其商業價值的“天花板”相對更低。
終局與殊途同歸:一切IP,終將走向情感連接的故事
分析至此,我們似乎得出了一個“二元對立”的結論。但現實世界遠比理論復雜,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未來,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趨勢:兩條看似平行的道路,正在地平線的盡頭悄然交匯。兩者之間存在融合和轉化的可能性。
故事型IP的“形象化”:無論故事多么復雜,在消費者心中,最終都會沉淀為一個極簡的“視覺符號”。米老鼠的三個圈、蝙蝠俠的黑暗騎士標志、哈利波特的閃電疤痕。美國隊長的盾牌……故事最終成為了形象的靈魂底色,讓符號本身充滿了敘事張力。
形象型IP的“故事化”:成功的形象IP為了加深護城河,也必然會為形象“補完”故事和人設。泡泡瑪特會給每個盲盒系列設定一個奇幻的主題,給角色一句耐人尋味的Slogan;LABUBU精靈的設定本身就帶有童話色彩。它們正在從“無言”走向“微言”,為消費者的情感投射提供一個“官方腳本文本”。
所以,IP打造到底需不需要故事?
三川匯文化科技的答案是:起點可以沒有,但終點必須有。
真正的分野,不在于“有故事”或“無故事”,而在于“故事的承載方式”。一種是迪士尼、漫威式的,自上而下“灌輸”給你的宏大敘事;另一種是泡泡瑪特式的,自下而上,讓你將自己的故事“投射”進去,并最終與官方賦予的微型世界觀融合。
無論是故事驅動還是形象驅動,最終IP都尋求成為獨特的文化符號,成為一個能夠承載和激發“故事感”的文化符號,都是在講述一個與“你”有關的情感連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