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濟南市濟陽區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獲批并對外公布,濟陽區將全面對接濟南市中心城區、南向對接起步區、北向輻射商河、東向對接濱州,西向聯動臨邑,持續擦亮“大河之上·新城濟陽”城市名片。
濟陽區位于京滬發展軸上,是濟南市主城的北門戶,與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毗鄰。區別于濟南市主城其他臨山區域,濟陽區全境水綠平原風貌較為鮮明,擁有“細風吹雨弄輕陰”的平原美景。濟陽區歷史悠久,是孔子聞韶典故的發生地,史前文化、古濟水文化、黃河文化等是其鮮明標簽。產業方面,第二產業中食品產業占主導地位,醫藥制造、裝備制造發展較快,山東濟北經濟開發區內的臺灣工業園是全省首家臺灣工業園,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則是淮河以北第一個,也是唯一個由單個城市獨立承建的國家級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
濟南北跨黃河戰略、濟南都市圈同城化的不斷深化,以及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成立等多重機遇疊加,濟陽區迎來了新的發展良機。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高地、濟南沿黃生態賦能發展示范區、濟南主城北部產城融合與都市生態農業發展示范區成為濟陽區新的目標定位。
濟陽區將堅守國土空間安全底線,推動資源利用效率、空間環境品質、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市做好空間支撐與保障,全面提高國土空間競爭力,持續擦亮“大河之上·新城濟陽”城市名片。
優化空間格局,濟陽區將全面對接濟南市中心城區。緊抓濟南攜河北跨機遇,全力承接濟南中心城區相關功能疏解,加快打造省會北部綜合服務中心。推進山東濟北經濟開發區與濟南其他工業園區的協同發展,重點依托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產業合作區形成濟南跨區域產業合作的重要窗口。
南向對接起步區、北向輻射商河。協調周邊共同打造濟南市城市北部發展軸,結合大橋組團的創新方向,利用山東濟北經濟開發區等平臺,積極打造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基地;借助臨空經濟區交通優勢,引導生產力跨區域布局,積極發展高時效性高附加值產業;彌合與崔寨組團的制度落差,延鏈補鏈起步區產業體系。建設黃河以北區域性消費中心,增強北向消費輻射帶動力;加強與山東商河經濟開發區、商河現代農業產業園合作,共同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區。
東向對接濱州,西向聯動臨邑。依托濟濱高鐵加強與濱州及東營、煙臺、威海等環渤海灣城市的經濟聯系,在新能源裝備產業等方面強化合作,全面融入省會經濟圈建設。加強濟陽區與臨邑縣多領域協同發展,共同探索建立統一高效協調的一體化發展新機制,在基礎設施建設、教育、醫療等民生領域方面率先實現同城化,形成濟南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先行示范。
產業方面,濟陽區將以提升經濟實力為目標,堅持“強二興三優一”,對接山東省“十強產業”和濟南“十大標志性產業鏈群”,全區形成食品飲料、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四大主導產業”,都市農業、文旅康養、科技服務、現代物流“四大賦能產業”構成的“4+4”現代產業體系,規劃統籌現有產業片區,構建“一區兩園、一軸雙廊”的濟陽產業空間布局。
根據《規劃》,到2050年,濟陽區將與濟南市中心城區實現全面一體化,人居空間魅力宜居、產業空間集約高效、農業空間現代多元、生態空間和諧交融的濟陽區國土空間新格局全面形成,全面建成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城區。
來源:天下泉城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