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 | 圓桌對話:中餐出海,是挑戰還是機遇?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 | 圓桌對話:中餐出海,是挑戰還是機遇?

6月26日,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的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暨食界榜頒獎晚宴于上海外灘W酒店圓滿落幕。在中國精致餐飲蓬勃發展的當下,界面新聞推出第二屆“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并評選發布榜單——2025食界榜,助力中國精致餐飲可持續健康發展。

界面新聞記者 | 張瑤

界面新聞編輯 | 湯威

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的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暨食界榜頒獎晚宴于2025年6月26日在上海外灘W酒店圓滿落幕。這是界面新聞舉辦的第二屆精致餐飲投資論壇。此次論壇特邀12位餐飲行業投資人、品牌主理人、企業高管、行業專家及美食家共同參與三場不同主題的圓桌論壇,聚焦中國精致餐飲市場,關注不同城市的精致餐飲發展狀況、市場現狀與困境,用商業視角來探討行業未來及投資前景,助力中國精致餐飲可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中餐出海正處于全球化浪潮與文化輸出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政策支持、消費群擴張、社交媒體推動等,為中餐出海打開了較大的市場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口味適配度與文化差異也會導致水土不服,跨境供應鏈成本及人才等問題也是較大的挑戰。未來,想要實現從“中國味道”到“全球品牌”的跨越,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本場圓桌對話圍繞《中餐出海,是機遇還是挑戰》展開,圓桌主持由餐飲顧問、美食家陸悅農擔任,對話嘉賓是羅萊夏朵·紫萱度假村總經理俞斌、新京菜始創者段譽、上海成隆行餐飲有限公司創始人柯偉。

以下是圓桌對話《中餐出海,是機遇還是挑戰》文字實錄

主持人(陸悅農):三位嘉賓都是餐飲圈大佬,大家很熟悉了。講到中餐出海,相對來講柯總是走在比較前面,我是后來才知道,一直說上海人吃不到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因為被香港人和日本人吃掉了,為什么被香港人吃掉?因為柯總賣走了。你來說一下,當時你大閘蟹怎么弄出去的?

柯偉:這個不能叫“弄”出去,我從業的時候做食品進出口,在中國加入WTO以前,類似于大閘蟹這種食品屬于配額食品,普通的私人不能經營,只能國家經營,所以我在做大閘蟹。

主持人(陸悅農):糧油公司?

柯偉:對,我們屬于配額+許可證。

主持人(陸悅農):賣著大閘蟹就開餐廳了?

柯偉:也是得益于中國加入世貿,這些商品放開了。開餐廳是當時覺得大閘蟹產銷地在香港,大家覺得這么好的蟹來自于上海,為什么上海吃不到?當時年輕,覺得啥也不懂,我先在上海租下地方,餐廳的位置租下來再找廚師。

主持人(陸悅農):最早的店在哪個地方?

柯偉:九江路。

主持人(陸悅農):所以你的成隆行第一站出海是開在日本東京。

柯偉:對,其實我這個人做事沒什么本事,不像這兩位餐飲大佬,我是做食材出身,可能這一輩子也就做這一個東西。開去東京也是順勢而為,正好是東京要開奧運會,當時東京最大的商業地產三井邀請我們過去。因為在日本人的食物中,上海大閘蟹他們叫“上海蟹”,屬于和鮑魚、魚翅一樣高級食材,所以當時希望我們過去開店,我們也覺得有受眾和影響力。

主持人(陸悅農):所以柯偉中餐出海是受邀請的。

柯偉:對。

主持人(陸悅農):俞斌你的出海項目就是曼谷的紫桂軒嗎?你在曼谷是怎樣有這個項目的?

俞斌:對。實際上也是邀請。大家說邀請名廚來到中國開餐廳,我也是非常偶然的機會,當時有一個比較不錯的朋友,他因為小孩子讀書的問題,已經在曼谷,他打算小孩子讀書就在曼谷度過了。他也比較喜歡吃,他以前在國內就是我們比較不錯的大客戶,大家聊得蠻透的,后來他跟我說,他現在一直在曼谷生活,讓我們過去看一下。

主持人(陸悅農):為了自己能夠吃到你的菜,讓你開一個餐廳,這個意思嗎?

俞斌:他可能覺得在那邊除了小孩子讀書,還是需要做一些事情,否則太無聊。也是大家聊了很久,彼此比較熟悉,我也說了幾個點。當時出海其實并沒有那么了解,我跟他說,我覺得出海的難度在幾個方面:因為整個曼谷的精致中餐都分布在酒店里面,他帶我吃來吃去的都是唐人街非常老舊的潮州菜,還有一些很早期過來的港式的粵菜部分,真正的精致菜在曼谷非常稀缺,所以我說要有一個好的地理位置,投資回報率不能考慮像國內,因為他在國內也有幾個餐飲,完全不一樣的,這是非常長期的事情,開始慢慢逐步要把品牌做好,所以你的投入會很大,但是產出不成比例。

主持人(陸悅農):之前柯偉講起過,總結前輩們出海,往往是為了謀生而已。現在我從二位這里看到,柯偉這個項目在日本橋,你的也很厲害在LV旗艦店的樓上,非常高級的地方。那么段譽,你的餐廳在新加坡什么位置?

段譽:對于我來說今天是來學習的。從第一輪的話題來說可能是我們接下來往外走都會面臨的。在中國的包容度要比在國外要好得多。我覺得國外品牌在國內很好落地,取決于國家對所有政策的開放。但是我去年去美國、悉尼,整個轉了一圈,包括再到新加坡,在這個過程里面大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因為我現在也要試圖把新京熹開出去,我們目前還沒有開出去,畢竟新京熹是火鍋類,相對來講比兩位容易一點。實際在我走了這幾個國家以后也并不容易,我們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直在聊的悉尼的項目,整個都在郵件交流,郵件完以后,關于處理房子的業務,要三個月。回個文件,他們就放假了,所以很多東西我們對文化的交流,我們在談這個項目的時候,內地四家店都已經開出來了,這家店還沒有搞定,接下來涉及到裝修、采購、法律等所有的一切東西,這個店如果能開出來也要到明年了。

主持人(陸悅農):現在才6月份,今年開不了了。

段譽:現在合同還在走呢。這個過程中,是接下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從剛才第一個話題里面,我們接下來可能會尋找像他們一樣,在內地做得不錯的,因為這次在新加坡的時候,和莆田的方叔叔溝通,他在引進所有國內的流量品牌和品質品牌,接下來到新加坡,全部由他來在地。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熟門熟路。

段譽:對,好朋友就在那開了餐廳,生意很好。北京的四季民福也過去了,都有了在地人的連接,從所有人文法律一切的事情。這可能是我們接下來我們要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事情特別的麻煩,就是我們的人、食材。

如果我們按照前輩的打法,更難出來,如果我們要解決現在內地的水準和精致度的情況下,人和食材必須出去,但是這兩者出去同樣是對我們管制非常大的,勞務、食材食品的標準不一樣。

比如各位做的江浙魚、蝦、蟹,只能弄本地產,好在現在調料這方面解決了,最大的難度就是人才。如果我們繼續沿用當地已有的主廚,不了解國內發生的變化,整個中國在這15年、20年之內,整個精致餐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國外的主廚并沒有這樣的理念。

所以像翁總他們的團隊,本來想在英國開的,現在的團隊已經在國內練習炒鍋了。我們都一樣,要把熟悉的國外的廚師有一些功底留到國內練習。

主持人(陸悅農):輕易想出海沒那么容易,讓西餐廚師學炒鍋了。我是聽俞斌講過,在國內跟廚師也好,團隊也好可以畫餅,但是他在曼谷畫餅泰國人不認,不認這個“餅”。

俞斌:段兄說到的,中國人不光在餐廳里的工作,因為曼谷相對來說,就像去新加坡方便一點,新加坡我們之前了解,請13個新加坡的員工才能有一個中國的外籍員工的名額,泰國是4:1,而且它有第三方公司,幫助泰國本地人買類似我們的社保一樣的東西。

中國人做事風格非常狼性,泰國人很佛系,而且做事永遠慢慢悠悠,有的時候餐廳非常忙,主廚情緒會變。而且像國內有的時候有重要的客人來,要留下來多加一會兒班,是挺容易溝通的事。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有沒有工會?行業協會?

俞斌:一般沒有工會,他們會覺得到了這個時間就要下班了,我發了工資以后那幾天都要很好地享受。

主持人(陸悅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俞斌:首先我覺得這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現在曼谷的餐廳,用人的比例比內地還要更高一點,不斷做平時的培訓,對技術、流程方面的要求。

主持人(陸悅農):柯偉,那在日本的話,不是更難嗎?

柯偉:我覺得兩方面,客人和員工。一個是所在國的法律和他的文化、習慣,這個要充分了解。打個比方,當時我們覺得在國內做,企業就要關心自己的員工,像我每次去都會請他們宵夜,開始一兩次日本員工也都去,后面反映不熱烈,回過頭跟我說,在占用他們的休息時間。回過頭我明白了,他不希望你去打擾他。

包括客人,我們在東京算高檔的餐廳,我自己都碰到過幾次日本首相去,我感覺服務人員沒有那么積極,國內一定是認真地服務,留聯系方式,在他的理解不能過分打擾客人,一定是客人主動要你的聯系方式,才會給他。

如此種種,首先是所在國的法律。當時我們一個餐廳有四間包房,經過幾年運營發現,這種大包房還是有需要的,我一年以前申請業主改建一間包房,到現在批下來,改建一間包房的費用1億日幣,而且兩個月裝修期。這些行為,在國內做餐飲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但是你要習慣,也許就是我們說的國際化。

還有很大一部分,我們自己的團隊,不是我們做老板的認知,而是我們的團隊,至少骨干部分要有國際化的認知,否則磨合起來很大的困難。

主持人(陸悅農):東京餐廳對當地員工和外籍員工的比例有沒有要求?

柯偉:日本沒有要求,但是工作簽證相對比較復雜,畢竟是在日本開餐廳,當地人一定要占一定比例,否則中國人多的話,當地人存活不下來。

主持人(陸悅農):中國人相反,如果DV里面都是中國人我們就不去了,你看廚房,前場有幾個外國人,餐廳應該蠻正宗的,跟我們情況不一樣。

柯偉:還是從業人員認知,像剛才俞總說,認知要逐步提升,不是我們到國外就國際化了,而是認知、思維方式要國際化。

主持人(陸悅農):郭德綱到悉尼去說相聲的時候,票子賣得很好,他說這也不是相聲走向了世界,是相聲的聽眾走向了全世界。所以我們中餐也是這樣,如果在那邊吸引了還是華人的客戶,那就是吃中國菜的中國人走向了世界,如果是當地人來消費,才是中餐走向了世界。

柯偉:是的,一定要在地化。

主持人(陸悅農):你這里日本客人比例更高一點嗎?

柯偉:經過幾年,午餐目前基本全是日本人。晚餐中國人比例會高,所以我要建大包房是因為中國人喜歡圓桌包房。

主持人(陸悅農):俞斌,你在曼谷的店現在客群比例是什么樣子?

俞斌:也是一樣。在曼谷的華人,幾代華人差不多就有一千萬左右的人口,每年旅游的人口比例也非常高的,所以午市的時候,華人占比,包括游客和在地華人,占比在70%左右,晚市90%都是華人。相對來說,價格在曼谷當地也算是比較高的,所以他的消費群體基本以華人為主。

主持人(陸悅農):人均消費人民幣多少?

俞斌:六七百。在曼谷算是貴的中餐了。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法餐一般也要超過一千到兩千人民幣。

俞斌:是的,他們覺得那兩個品類的餐食是高級的。

主持人(陸悅農):可以理解,在中國也是這樣。說實話,你的餐廳五六百的話,比杭州店還便宜,怎么做到,杭州的東西搬到曼谷,又比杭州便宜?

俞斌:我們也是磨合了很久的時間,但是最后逐步在地廚師團隊,每周或者每個月有兩次去不同的地方尋找在地食材,用到以前國內招牌的菜式,如何用在地食材替代,且達到原有的標準。

主持人(陸悅農):不要用很多進口的東西。

俞斌:對,第一用進口的東西成本非常高。在地華人的口味,各方面的要求還是有一些差別,我們也在原有的烹飪方式上做一些調整,比如少油,我們現在內地做到的很多菜,他們覺得油太大,這些方面用在地食材調整一些烹飪的方式。現在生活在曼谷幾代的華人,來我們這邊或者復購的頻率非常高。還有一點,到曼谷旅游的中國人,很多人覺得吃了幾頓以后,想吃一頓中餐,所以旅游人群在我們餐廳占比也挺多。

主持人(陸悅農):曼谷的店開業第二天中午,帶我們吃一家中餐,說得很厲害,給前泰國國王做中餐,那老太太90歲了好,把她扶出來,我們也表示了一下感謝,她給我們見證了古早的中國人也不太見過的中餐,所以俞斌的店開在那里,而且很奇怪,我第一次看到俞斌的店出現了烤鴨,這個胚子中國過去的嗎?

俞斌:現在必須是當地的,因為泰國對于這類禽類肉類管控,海鮮是清邁當地的,禽類中國肯定是不能夠進入的。

主持人(陸悅農):我吃過,已經做得很好了,能夠用泰國的鴨胚子,做中國的烤鴨。反正他們也搞不清楚,杭州的名廚過去開店賣北京烤鴨也沒關系。因為我去墨爾本吃火鍋店,連吃了三天,因為火鍋店可以涮澳龍、涮澳洲和牛。這在中國不可能,肯定很貴。

段譽:剛才大家講的過程中,我覺得不僅是出海都很困難,可能接下來還有一些很好地結合的方式,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像今天酒店體系的人,他們是健全的,比如在國外的酒店,可不可以引進一些中國內地的主廚?因為它的配套是全的,對我們來說事半功倍。相對來說酒店的工作人員,像主廚客座一樣,把品牌客座過來,這是很好的,因為渠道更好一點。現在國內也有很多優質的主理人、主廚,很好的品牌。在國外嘗試做中餐的推廣,這種路徑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陸悅農):這方面文華東方用黃景輝,馬上也在新加坡要開新的餐廳。

段譽:現在我們邀請國外名廚也是這樣,但是為什么提到酒店,因為酒店對中餐來說,本身就是很好的配套。他們團隊健全,如果在這上面錦上添花,對我們來說出海是非常好的一種路徑。上次我們在悉尼看到了最好的中餐,不是中國人做的,叫Miss Song,我吃了兩頓。我們做主廚會算賬,一個月按照人民幣利率算,估計最少900萬人民幣。

主持人(陸悅農):多少平方米場地?

段譽:目測最少1800到2000平方米,而且是本地酒店團隊做的中餐。那天唯一吃飯的有我這一桌老外,還有另外一個老外,里面全是本地人,而且做了烤鴨。我特意看了烤鴨,覺得這個老外特別奇怪拍我們的烤鴨。因為我好奇掛了280多只烤鴨,一桌一只的話,算一下它的量。

我們未來中餐要走出去,里面都是本地人,而且里面的管理人員非常專業,具備真正的國際視野的品質。

主持人(陸悅農):那他的中餐,菜式是中餐嗎?

段譽:我們說老外不用筷子,那里面老外都會用筷子。而且體系搭建得好,以西方的世界,讓中餐重新對外的態度。他會把中國點心作為頭菜,烤鴨做主菜,川菜做小炒,所以他的結構做得特別好。另外服務的理念,既有中,又有西,該有的禮節,該有的中國文化都有,我覺得他這種表達是完整的,是西方人接受的,所以如果我們再去做中餐這是非常好的范本。

主持人(陸悅農):他會不會安排都是位上的小份?

段譽:沒有。但是比如廣東點心里面會分兩個上,他會站在西方用餐的方式上,把中餐解剖重組,讓你很舒服,維持很高的用餐標準,無論用茶、酒,甚至比我們做得還好。這是我走訪那么多國家,考察那么多國家,目前看到中餐做得最完整,最好的,但是我們不評論菜。

主持人(陸悅農):這個出海非常重要,按照西方人的用餐習慣。

段譽:這里面是我們剛才說的,現在所有我們看到的無論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去的所有國家里面,我們還是做了中國人吃,這是為什么特別強調它。它是唯一給當地人吃,而且當地人要排隊的餐廳。

主持人(陸悅農):出海以后,盡量地賺當地人的錢。

段譽:對,這個消費特別輕松,人均人民幣600-800元,對內地來說中高。

主持人(陸悅農):你們在中國的餐廳太貴了,一到國外覺得人家便宜。柯老板,我想到在地化的問題,你知道上海精致餐飲大閘蟹現在不剝,客人都不點了。你在日本給人家剝大閘蟹嗎?

柯偉:剝大閘蟹是我發明出來的。以前在日本,日本人喜歡吃大閘蟹,通常中餐廳也剝,剝的方式不一樣,是在廚房剝好端上來,我們去了以后就開始在客人面前剝。中國餐廳,特別是本地上海人不會希望人家剝蟹吃的,一定是自己吃。到東京我們給客人剝。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是不會嗎?

柯偉:以前中國餐廳是廚房剝好拿出來。像烤鴨一樣,他們是卷好了拿出來的,像俞斌肯定是當著客人面片鴨子,我們現在也是把扭曲了的中餐習慣,更正過來。

主持人(陸悅農):你們比較早一批已經走出去了,對后面的準備出海的中國餐飲同行們,有什么建議和忠告?

俞斌:你到任何一個國家,對當地的法律以及人員,當地的文化,所有的這些要非常了解,而且對整個過程包括結果,你都有非常理性的判斷和投資,那你可能才能夠出去,否則出海的困難點一定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

主持人(陸悅農):從你出海將近半年時間,你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大家,你覺得值得嗎?

俞斌:我覺得值得。比如現在出去的曼谷,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精致的中餐,這些年中國發展特別不錯的精致中餐,我希望能夠把這個帶到海外。

主持人(陸悅農):賺錢了嗎?

俞斌:我們現在是盈利的。

段譽:我覺得出海分為兩個品類:第一,我們現在出去最多的就是連鎖,復制,標準化極強。目前國內品牌,相對來說近十幾年成就的精致品牌還是不多的。我們看看選擇哪一個賽道,像現在都已經國內掙到錢了,要弘揚中國美食精致文化的另一面,一種業態的時候,我覺得現在這一代人也應該出去,這和掙錢沒有關系。中餐如何在國際化上的話語權,需要一代人沖破、打破,這里面就像柯總、俞兄,賠賺已經不重要,為接下來精致餐飲出海做很好的鋪墊。

這個過程中,還有不同的路徑,就是我們要選擇當地的合作制和合伙人,他們引進了日本所有品牌,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點,這是事半功倍。同時我剛才說,如果有國際品牌的酒店合作,在中國做得也不錯,和他們中餐廳合作,也是非常不錯的想法。

同時,要轉變一個思路,國內做大型餐飲習慣了,我們再出去的時候,會不會小而精?類似現在大家流行的幾桌飯也好,由主理人親自做,會是精致化、規模化、可控。

主持人(陸悅農):像日餐在上海。

段譽:沒有這么大的勞動力,一定要把這幾種路徑想好以后,會很好地做前期的發展,這是我這兩年,一直在走,在做鋪墊,接下來再往外走的過程中的一種了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在地文化所有的不同,出海之前在中國的香港我們先開出來,因為香港所有的法律和勞務的關系和西方很像。我們開業一年多的過程中,也找到了相應的規律和所有的相同點,為接下來的出海做相應的準備。

主持人(陸悅農):柯偉,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經驗教訓,叫別人開還是不開?

柯偉:其實它是趨勢,餐飲是為經濟服務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體量,中餐也不叫出海,它在世界上應該有應有的地位。前面說到的,我們和第一代餐飲人不一樣,一個是謀生,我們是主動出去。拿我自己做比方,我是做食材出身的,我們餐廳開了以后,現在自己的食材在日本,市場越來越廣,以前也有做,自己有餐廳,影響就更大。我因為做餐廳,也把烤鴨做出國,所以我覺得,個人的情況不同。

主持人(陸悅農):這個思路值得很多國內食材經銷商。你的餐飲是食材的展示廳就是,不光賣自己的餐廳,還賣自己的食材。

主持人(陸悅農):好,謝謝各位的分享。中餐出海任重道遠,希望很大。謝謝各位!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 | 圓桌對話:中餐出海,是挑戰還是機遇?

6月26日,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的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暨食界榜頒獎晚宴于上海外灘W酒店圓滿落幕。在中國精致餐飲蓬勃發展的當下,界面新聞推出第二屆“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并評選發布榜單——2025食界榜,助力中國精致餐飲可持續健康發展。

界面新聞記者 | 張瑤

界面新聞編輯 | 湯威

由上海報業集團|界面新聞主辦的2025食界精致餐飲投資論壇暨食界榜頒獎晚宴于2025年6月26日在上海外灘W酒店圓滿落幕。這是界面新聞舉辦的第二屆精致餐飲投資論壇。此次論壇特邀12位餐飲行業投資人、品牌主理人、企業高管、行業專家及美食家共同參與三場不同主題的圓桌論壇,聚焦中國精致餐飲市場,關注不同城市的精致餐飲發展狀況、市場現狀與困境,用商業視角來探討行業未來及投資前景,助力中國精致餐飲可持續健康發展。

如今中餐出海正處于全球化浪潮與文化輸出的關鍵節點。一方面,政策支持、消費群擴張、社交媒體推動等,為中餐出海打開了較大的市場增長空間;另一方面,口味適配度與文化差異也會導致水土不服,跨境供應鏈成本及人才等問題也是較大的挑戰。未來,想要實現從“中國味道”到“全球品牌”的跨越,可謂機遇與挑戰并存。

本場圓桌對話圍繞《中餐出海,是機遇還是挑戰》展開,圓桌主持由餐飲顧問、美食家陸悅農擔任,對話嘉賓是羅萊夏朵·紫萱度假村總經理俞斌、新京菜始創者段譽、上海成隆行餐飲有限公司創始人柯偉。

以下是圓桌對話《中餐出海,是機遇還是挑戰》文字實錄

主持人(陸悅農):三位嘉賓都是餐飲圈大佬,大家很熟悉了。講到中餐出海,相對來講柯總是走在比較前面,我是后來才知道,一直說上海人吃不到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因為被香港人和日本人吃掉了,為什么被香港人吃掉?因為柯總賣走了。你來說一下,當時你大閘蟹怎么弄出去的?

柯偉:這個不能叫“弄”出去,我從業的時候做食品進出口,在中國加入WTO以前,類似于大閘蟹這種食品屬于配額食品,普通的私人不能經營,只能國家經營,所以我在做大閘蟹。

主持人(陸悅農):糧油公司?

柯偉:對,我們屬于配額+許可證。

主持人(陸悅農):賣著大閘蟹就開餐廳了?

柯偉:也是得益于中國加入世貿,這些商品放開了。開餐廳是當時覺得大閘蟹產銷地在香港,大家覺得這么好的蟹來自于上海,為什么上海吃不到?當時年輕,覺得啥也不懂,我先在上海租下地方,餐廳的位置租下來再找廚師。

主持人(陸悅農):最早的店在哪個地方?

柯偉:九江路。

主持人(陸悅農):所以你的成隆行第一站出海是開在日本東京。

柯偉:對,其實我這個人做事沒什么本事,不像這兩位餐飲大佬,我是做食材出身,可能這一輩子也就做這一個東西。開去東京也是順勢而為,正好是東京要開奧運會,當時東京最大的商業地產三井邀請我們過去。因為在日本人的食物中,上海大閘蟹他們叫“上海蟹”,屬于和鮑魚、魚翅一樣高級食材,所以當時希望我們過去開店,我們也覺得有受眾和影響力。

主持人(陸悅農):所以柯偉中餐出海是受邀請的。

柯偉:對。

主持人(陸悅農):俞斌你的出海項目就是曼谷的紫桂軒嗎?你在曼谷是怎樣有這個項目的?

俞斌:對。實際上也是邀請。大家說邀請名廚來到中國開餐廳,我也是非常偶然的機會,當時有一個比較不錯的朋友,他因為小孩子讀書的問題,已經在曼谷,他打算小孩子讀書就在曼谷度過了。他也比較喜歡吃,他以前在國內就是我們比較不錯的大客戶,大家聊得蠻透的,后來他跟我說,他現在一直在曼谷生活,讓我們過去看一下。

主持人(陸悅農):為了自己能夠吃到你的菜,讓你開一個餐廳,這個意思嗎?

俞斌:他可能覺得在那邊除了小孩子讀書,還是需要做一些事情,否則太無聊。也是大家聊了很久,彼此比較熟悉,我也說了幾個點。當時出海其實并沒有那么了解,我跟他說,我覺得出海的難度在幾個方面:因為整個曼谷的精致中餐都分布在酒店里面,他帶我吃來吃去的都是唐人街非常老舊的潮州菜,還有一些很早期過來的港式的粵菜部分,真正的精致菜在曼谷非常稀缺,所以我說要有一個好的地理位置,投資回報率不能考慮像國內,因為他在國內也有幾個餐飲,完全不一樣的,這是非常長期的事情,開始慢慢逐步要把品牌做好,所以你的投入會很大,但是產出不成比例。

主持人(陸悅農):之前柯偉講起過,總結前輩們出海,往往是為了謀生而已。現在我從二位這里看到,柯偉這個項目在日本橋,你的也很厲害在LV旗艦店的樓上,非常高級的地方。那么段譽,你的餐廳在新加坡什么位置?

段譽:對于我來說今天是來學習的。從第一輪的話題來說可能是我們接下來往外走都會面臨的。在中國的包容度要比在國外要好得多。我覺得國外品牌在國內很好落地,取決于國家對所有政策的開放。但是我去年去美國、悉尼,整個轉了一圈,包括再到新加坡,在這個過程里面大家面臨同樣的問題。因為我現在也要試圖把新京熹開出去,我們目前還沒有開出去,畢竟新京熹是火鍋類,相對來講比兩位容易一點。實際在我走了這幾個國家以后也并不容易,我們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一直在聊的悉尼的項目,整個都在郵件交流,郵件完以后,關于處理房子的業務,要三個月。回個文件,他們就放假了,所以很多東西我們對文化的交流,我們在談這個項目的時候,內地四家店都已經開出來了,這家店還沒有搞定,接下來涉及到裝修、采購、法律等所有的一切東西,這個店如果能開出來也要到明年了。

主持人(陸悅農):現在才6月份,今年開不了了。

段譽:現在合同還在走呢。這個過程中,是接下來面臨的最大問題。從剛才第一個話題里面,我們接下來可能會尋找像他們一樣,在內地做得不錯的,因為這次在新加坡的時候,和莆田的方叔叔溝通,他在引進所有國內的流量品牌和品質品牌,接下來到新加坡,全部由他來在地。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熟門熟路。

段譽:對,好朋友就在那開了餐廳,生意很好。北京的四季民福也過去了,都有了在地人的連接,從所有人文法律一切的事情。這可能是我們接下來我們要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事情特別的麻煩,就是我們的人、食材。

如果我們按照前輩的打法,更難出來,如果我們要解決現在內地的水準和精致度的情況下,人和食材必須出去,但是這兩者出去同樣是對我們管制非常大的,勞務、食材食品的標準不一樣。

比如各位做的江浙魚、蝦、蟹,只能弄本地產,好在現在調料這方面解決了,最大的難度就是人才。如果我們繼續沿用當地已有的主廚,不了解國內發生的變化,整個中國在這15年、20年之內,整個精致餐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國外的主廚并沒有這樣的理念。

所以像翁總他們的團隊,本來想在英國開的,現在的團隊已經在國內練習炒鍋了。我們都一樣,要把熟悉的國外的廚師有一些功底留到國內練習。

主持人(陸悅農):輕易想出海沒那么容易,讓西餐廚師學炒鍋了。我是聽俞斌講過,在國內跟廚師也好,團隊也好可以畫餅,但是他在曼谷畫餅泰國人不認,不認這個“餅”。

俞斌:段兄說到的,中國人不光在餐廳里的工作,因為曼谷相對來說,就像去新加坡方便一點,新加坡我們之前了解,請13個新加坡的員工才能有一個中國的外籍員工的名額,泰國是4:1,而且它有第三方公司,幫助泰國本地人買類似我們的社保一樣的東西。

中國人做事風格非常狼性,泰國人很佛系,而且做事永遠慢慢悠悠,有的時候餐廳非常忙,主廚情緒會變。而且像國內有的時候有重要的客人來,要留下來多加一會兒班,是挺容易溝通的事。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有沒有工會?行業協會?

俞斌:一般沒有工會,他們會覺得到了這個時間就要下班了,我發了工資以后那幾天都要很好地享受。

主持人(陸悅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俞斌:首先我覺得這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的,所以我們現在曼谷的餐廳,用人的比例比內地還要更高一點,不斷做平時的培訓,對技術、流程方面的要求。

主持人(陸悅農):柯偉,那在日本的話,不是更難嗎?

柯偉:我覺得兩方面,客人和員工。一個是所在國的法律和他的文化、習慣,這個要充分了解。打個比方,當時我們覺得在國內做,企業就要關心自己的員工,像我每次去都會請他們宵夜,開始一兩次日本員工也都去,后面反映不熱烈,回過頭跟我說,在占用他們的休息時間。回過頭我明白了,他不希望你去打擾他。

包括客人,我們在東京算高檔的餐廳,我自己都碰到過幾次日本首相去,我感覺服務人員沒有那么積極,國內一定是認真地服務,留聯系方式,在他的理解不能過分打擾客人,一定是客人主動要你的聯系方式,才會給他。

如此種種,首先是所在國的法律。當時我們一個餐廳有四間包房,經過幾年運營發現,這種大包房還是有需要的,我一年以前申請業主改建一間包房,到現在批下來,改建一間包房的費用1億日幣,而且兩個月裝修期。這些行為,在國內做餐飲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但是你要習慣,也許就是我們說的國際化。

還有很大一部分,我們自己的團隊,不是我們做老板的認知,而是我們的團隊,至少骨干部分要有國際化的認知,否則磨合起來很大的困難。

主持人(陸悅農):東京餐廳對當地員工和外籍員工的比例有沒有要求?

柯偉:日本沒有要求,但是工作簽證相對比較復雜,畢竟是在日本開餐廳,當地人一定要占一定比例,否則中國人多的話,當地人存活不下來。

主持人(陸悅農):中國人相反,如果DV里面都是中國人我們就不去了,你看廚房,前場有幾個外國人,餐廳應該蠻正宗的,跟我們情況不一樣。

柯偉:還是從業人員認知,像剛才俞總說,認知要逐步提升,不是我們到國外就國際化了,而是認知、思維方式要國際化。

主持人(陸悅農):郭德綱到悉尼去說相聲的時候,票子賣得很好,他說這也不是相聲走向了世界,是相聲的聽眾走向了全世界。所以我們中餐也是這樣,如果在那邊吸引了還是華人的客戶,那就是吃中國菜的中國人走向了世界,如果是當地人來消費,才是中餐走向了世界。

柯偉:是的,一定要在地化。

主持人(陸悅農):你這里日本客人比例更高一點嗎?

柯偉:經過幾年,午餐目前基本全是日本人。晚餐中國人比例會高,所以我要建大包房是因為中國人喜歡圓桌包房。

主持人(陸悅農):俞斌,你在曼谷的店現在客群比例是什么樣子?

俞斌:也是一樣。在曼谷的華人,幾代華人差不多就有一千萬左右的人口,每年旅游的人口比例也非常高的,所以午市的時候,華人占比,包括游客和在地華人,占比在70%左右,晚市90%都是華人。相對來說,價格在曼谷當地也算是比較高的,所以他的消費群體基本以華人為主。

主持人(陸悅農):人均消費人民幣多少?

俞斌:六七百。在曼谷算是貴的中餐了。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法餐一般也要超過一千到兩千人民幣。

俞斌:是的,他們覺得那兩個品類的餐食是高級的。

主持人(陸悅農):可以理解,在中國也是這樣。說實話,你的餐廳五六百的話,比杭州店還便宜,怎么做到,杭州的東西搬到曼谷,又比杭州便宜?

俞斌:我們也是磨合了很久的時間,但是最后逐步在地廚師團隊,每周或者每個月有兩次去不同的地方尋找在地食材,用到以前國內招牌的菜式,如何用在地食材替代,且達到原有的標準。

主持人(陸悅農):不要用很多進口的東西。

俞斌:對,第一用進口的東西成本非常高。在地華人的口味,各方面的要求還是有一些差別,我們也在原有的烹飪方式上做一些調整,比如少油,我們現在內地做到的很多菜,他們覺得油太大,這些方面用在地食材調整一些烹飪的方式。現在生活在曼谷幾代的華人,來我們這邊或者復購的頻率非常高。還有一點,到曼谷旅游的中國人,很多人覺得吃了幾頓以后,想吃一頓中餐,所以旅游人群在我們餐廳占比也挺多。

主持人(陸悅農):曼谷的店開業第二天中午,帶我們吃一家中餐,說得很厲害,給前泰國國王做中餐,那老太太90歲了好,把她扶出來,我們也表示了一下感謝,她給我們見證了古早的中國人也不太見過的中餐,所以俞斌的店開在那里,而且很奇怪,我第一次看到俞斌的店出現了烤鴨,這個胚子中國過去的嗎?

俞斌:現在必須是當地的,因為泰國對于這類禽類肉類管控,海鮮是清邁當地的,禽類中國肯定是不能夠進入的。

主持人(陸悅農):我吃過,已經做得很好了,能夠用泰國的鴨胚子,做中國的烤鴨。反正他們也搞不清楚,杭州的名廚過去開店賣北京烤鴨也沒關系。因為我去墨爾本吃火鍋店,連吃了三天,因為火鍋店可以涮澳龍、涮澳洲和牛。這在中國不可能,肯定很貴。

段譽:剛才大家講的過程中,我覺得不僅是出海都很困難,可能接下來還有一些很好地結合的方式,事半功倍的事情。比如像今天酒店體系的人,他們是健全的,比如在國外的酒店,可不可以引進一些中國內地的主廚?因為它的配套是全的,對我們來說事半功倍。相對來說酒店的工作人員,像主廚客座一樣,把品牌客座過來,這是很好的,因為渠道更好一點。現在國內也有很多優質的主理人、主廚,很好的品牌。在國外嘗試做中餐的推廣,這種路徑是非常好的。

主持人(陸悅農):這方面文華東方用黃景輝,馬上也在新加坡要開新的餐廳。

段譽:現在我們邀請國外名廚也是這樣,但是為什么提到酒店,因為酒店對中餐來說,本身就是很好的配套。他們團隊健全,如果在這上面錦上添花,對我們來說出海是非常好的一種路徑。上次我們在悉尼看到了最好的中餐,不是中國人做的,叫Miss Song,我吃了兩頓。我們做主廚會算賬,一個月按照人民幣利率算,估計最少900萬人民幣。

主持人(陸悅農):多少平方米場地?

段譽:目測最少1800到2000平方米,而且是本地酒店團隊做的中餐。那天唯一吃飯的有我這一桌老外,還有另外一個老外,里面全是本地人,而且做了烤鴨。我特意看了烤鴨,覺得這個老外特別奇怪拍我們的烤鴨。因為我好奇掛了280多只烤鴨,一桌一只的話,算一下它的量。

我們未來中餐要走出去,里面都是本地人,而且里面的管理人員非常專業,具備真正的國際視野的品質。

主持人(陸悅農):那他的中餐,菜式是中餐嗎?

段譽:我們說老外不用筷子,那里面老外都會用筷子。而且體系搭建得好,以西方的世界,讓中餐重新對外的態度。他會把中國點心作為頭菜,烤鴨做主菜,川菜做小炒,所以他的結構做得特別好。另外服務的理念,既有中,又有西,該有的禮節,該有的中國文化都有,我覺得他這種表達是完整的,是西方人接受的,所以如果我們再去做中餐這是非常好的范本。

主持人(陸悅農):他會不會安排都是位上的小份?

段譽:沒有。但是比如廣東點心里面會分兩個上,他會站在西方用餐的方式上,把中餐解剖重組,讓你很舒服,維持很高的用餐標準,無論用茶、酒,甚至比我們做得還好。這是我走訪那么多國家,考察那么多國家,目前看到中餐做得最完整,最好的,但是我們不評論菜。

主持人(陸悅農):這個出海非常重要,按照西方人的用餐習慣。

段譽:這里面是我們剛才說的,現在所有我們看到的無論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去的所有國家里面,我們還是做了中國人吃,這是為什么特別強調它。它是唯一給當地人吃,而且當地人要排隊的餐廳。

主持人(陸悅農):出海以后,盡量地賺當地人的錢。

段譽:對,這個消費特別輕松,人均人民幣600-800元,對內地來說中高。

主持人(陸悅農):你們在中國的餐廳太貴了,一到國外覺得人家便宜。柯老板,我想到在地化的問題,你知道上海精致餐飲大閘蟹現在不剝,客人都不點了。你在日本給人家剝大閘蟹嗎?

柯偉:剝大閘蟹是我發明出來的。以前在日本,日本人喜歡吃大閘蟹,通常中餐廳也剝,剝的方式不一樣,是在廚房剝好端上來,我們去了以后就開始在客人面前剝。中國餐廳,特別是本地上海人不會希望人家剝蟹吃的,一定是自己吃。到東京我們給客人剝。

主持人(陸悅農):他們是不會嗎?

柯偉:以前中國餐廳是廚房剝好拿出來。像烤鴨一樣,他們是卷好了拿出來的,像俞斌肯定是當著客人面片鴨子,我們現在也是把扭曲了的中餐習慣,更正過來。

主持人(陸悅農):你們比較早一批已經走出去了,對后面的準備出海的中國餐飲同行們,有什么建議和忠告?

俞斌:你到任何一個國家,對當地的法律以及人員,當地的文化,所有的這些要非常了解,而且對整個過程包括結果,你都有非常理性的判斷和投資,那你可能才能夠出去,否則出海的困難點一定比你想象得要大得多。

主持人(陸悅農):從你出海將近半年時間,你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大家,你覺得值得嗎?

俞斌:我覺得值得。比如現在出去的曼谷,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精致的中餐,這些年中國發展特別不錯的精致中餐,我希望能夠把這個帶到海外。

主持人(陸悅農):賺錢了嗎?

俞斌:我們現在是盈利的。

段譽:我覺得出海分為兩個品類:第一,我們現在出去最多的就是連鎖,復制,標準化極強。目前國內品牌,相對來說近十幾年成就的精致品牌還是不多的。我們看看選擇哪一個賽道,像現在都已經國內掙到錢了,要弘揚中國美食精致文化的另一面,一種業態的時候,我覺得現在這一代人也應該出去,這和掙錢沒有關系。中餐如何在國際化上的話語權,需要一代人沖破、打破,這里面就像柯總、俞兄,賠賺已經不重要,為接下來精致餐飲出海做很好的鋪墊。

這個過程中,還有不同的路徑,就是我們要選擇當地的合作制和合伙人,他們引進了日本所有品牌,這是非常非常關鍵的一點,這是事半功倍。同時我剛才說,如果有國際品牌的酒店合作,在中國做得也不錯,和他們中餐廳合作,也是非常不錯的想法。

同時,要轉變一個思路,國內做大型餐飲習慣了,我們再出去的時候,會不會小而精?類似現在大家流行的幾桌飯也好,由主理人親自做,會是精致化、規模化、可控。

主持人(陸悅農):像日餐在上海。

段譽:沒有這么大的勞動力,一定要把這幾種路徑想好以后,會很好地做前期的發展,這是我這兩年,一直在走,在做鋪墊,接下來再往外走的過程中的一種了解。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了解到在地文化所有的不同,出海之前在中國的香港我們先開出來,因為香港所有的法律和勞務的關系和西方很像。我們開業一年多的過程中,也找到了相應的規律和所有的相同點,為接下來的出海做相應的準備。

主持人(陸悅農):柯偉,你有什么值得分享的經驗教訓,叫別人開還是不開?

柯偉:其實它是趨勢,餐飲是為經濟服務的。中國經濟在世界上的體量,中餐也不叫出海,它在世界上應該有應有的地位。前面說到的,我們和第一代餐飲人不一樣,一個是謀生,我們是主動出去。拿我自己做比方,我是做食材出身的,我們餐廳開了以后,現在自己的食材在日本,市場越來越廣,以前也有做,自己有餐廳,影響就更大。我因為做餐廳,也把烤鴨做出國,所以我覺得,個人的情況不同。

主持人(陸悅農):這個思路值得很多國內食材經銷商。你的餐飲是食材的展示廳就是,不光賣自己的餐廳,還賣自己的食材。

主持人(陸悅農):好,謝謝各位的分享。中餐出海任重道遠,希望很大。謝謝各位!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匀市| 稻城县| 峨眉山市| 寿光市| 高清| 鄂温| 英山县| 德令哈市| 山西省| 东港市| 清流县| 新密市| 安多县| 察雅县| 鄂州市| 临湘市| 临桂县| 桂东县| 洪泽县| 海城市| 怀安县| 都兰县| 建始县| 休宁县| 兴和县| 乌什县| 昆明市| 株洲县| 永泰县| 正镶白旗| 武隆县| 莱阳市| 额尔古纳市| 蓝田县| 资兴市| 连南| 安岳县| 福清市| 天柱县| 威海市| 昌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