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銀杏財經 普子胥
當梅西、姆巴佩、哈蘭德在綠茵場再次同框,全球32支頂級俱樂部為10億美元獎金捉對廝殺時,就注定了這個夏天不再平凡——
2025年,火熱進行的世俱杯讓萬千球迷在炎炎夏日情緒高亢,而當鏡頭轉入球場,一條醒目的“海信100吋,世界第一”宣傳標語同步出現。
近十年,一貫癡迷在重大賽事拉出橫幅標語、壯大聲勢的海信視像,在2016年歐洲杯率先喊出“海信電視,中國第一”,2022年世界杯將口號升級成“中國第一,世界第二”,2024年歐洲杯繼續加碼“不止于世界第二”,再到2025年口號卻僅限制在大屏電視時:
人們不難發現,從過去幾年打出醒目標語、擴大知名度、以求低價電視鋪開獲取更大規模的營銷模式,再到現在,開始聚集于高端化市場、追求更大利潤空間,這家老牌黑電企業發展邏輯正在悄然變化。
變化,實際也和海信電視背后的上市公司海信視像遭遇的困境密不可分。近些年,該公司營收占比八成左右的黑電業務增長在放緩,以往靠低價拉動、擴大規模以推動整體營收的成功也開始難以為繼。
于是,自賈少謙成為海信集團董事長并全面掌管海信系后,海信視像也迎來了全面轉軌,高端化一舉成為了海信踢出的世界波,逐漸變成一張醒目的王牌。
由此,100吋大電視的標語,得以在2025年世俱杯上持續放送:Omdia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海信電視100吋電視全球出貨量份額突破50%,成為世界第一。
可值得注意的是,100吋大屏電視在剛剛過去的2024年,國內銷量雖突破30萬臺、2025年海信該類別電視銷量也取得了較快增長:可這對每年出售上千萬臺電視的海信視像來說,以上銷量,或許難以達成疲軟業績的解暑良藥。
實際上,黑電作為一個典型的夕陽產業,行業近十年發展脈絡,整體呈現出了利潤低、競爭大的鮮明特點。而作為行業龍頭之一的海信視像,這些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毛利潤持續走低、營收增速下滑的局面,亟待破局。
不過,在品牌從低打高的關鍵轉軌時期,場上的聲浪往往是艱辛與漫長。突圍從不簡單,可歷史上海信的耐心似乎彌足珍貴。
01 規模效應逐漸失靈
成立于上世紀的海信集團,幾十年來憑借較為激烈的資本運作和持續的并購,在品牌擴張的路上走得異常兇猛。
創立至今,海信集團旗下已經擁有海信視像、海信家電、三電控股、乾照光電、科林電氣5家上市公司,集團業務布局上已經涵蓋了消費電子、家電、地產、半導體、能源、汽車電子、網絡信息、金融、醫療健康等多個領域。
不過,其中的海信視像、海信家電兩家上市公司,一直占據海信系營收的大部。在賈少謙成為海信系新掌門人以來,作為海信集團基本盤之一的海信視像,更是緊密團結并積極響應賈少謙變革號召,積極向高端化發起進攻。
可轉軌并非一日之功。當下,海信視像受行業存量競爭以及以往低價競爭的慣性拖累,當下整體營收增速也在逐年下滑。
先前,前瞻產業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視開機率為70%,到了2022年,這一數字下跌至30%——不過,近期海信視像科技總裁李煒接受采訪時,卻表示出了不同看法。
李煒表示,電視低打開率是個偽命題,現在電視消費已經到了“墻有多大,電視就應該買多大”的時代,并且,近年來,海信在聯名定制、年輕人游戲使用中,以大屏沉浸的影音娛樂體驗讓更多用戶開始回歸電視。
可從整體來看,更多使用場景,以及這次世俱杯大屏電視,并未能讓這家老牌黑電公司從根源上,徹底告別增長的焦慮:尤其在“國補”大力助推的2025年一季度,海信視像營收133.75億,同比增長僅5.31%,增速動能也開始回落。
從2020年到2024年這五年間,海信視像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15.28%、19.04%、-2.27%、17.22%、9.17%,同一時間段,該公司扣非凈利潤同比增長分別為314.18%、77.61%、79.65%、21.19%、4.88%。
增長勢能的整體衰退,凈利潤增速的逐漸放緩,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海信視像高端化當下還沒有完全釋放勢能,并且也意味著,海信視像過去幾年以價走量的策略,已經逐漸失靈。
黑電行業相比早幾年的手機和當下新能源,其價格戰更加慘烈。這并非海信視像獨有的問題。
從2013年開始,政策補貼扶持頻出,大促消費與家電風一道吹過全國各地,提前預支了大量消費者對電視的需求。加上智能手機涌現,至此,國內家庭電視需求整體開始持續下浮:2014到2024十年間,黑電行業的內銷出貨量增速,一度回落至個位數甚至個別年度負增長。
并且,隨著國內每百戶城鎮居民電視保有量從2013年回落,并一直維持在120臺上下,一戶一臺電視基本達成后,市場潛在的需求和幾乎見頂的保有量,都讓黑電行業無可避免地面臨存量競爭。
甚至于,千禧年至今,黑電行業多次堪稱內卷、慘烈的價格戰烽煙未熄,行業大規模價格沖突已成常態后,行業整體的凈利潤率則始終處在2%左右的較低水平。
從這點上說,作為黑電龍頭企業之一的海信視像,若按照先前發展路徑,或許已不具備太多成長性。
02 艱難破局之道
世俱杯上轉向大屏電視聚焦戰略,是海信視像高端化的落子之一。
近些年,黑電行業競對眾多,同質化嚴重,各路玩家仍沿襲了以價換量的打法,存量爭奪屢見不鮮。
加上平板、智能手機等新型電子設備潛在巨大沖擊,以上背景下,海信和TCL都難以在行業內形成大一統局面,壟斷、超額的利潤難以獲取——甚至于,這些年海信和TCL也因“中國第一”的宣傳口號,在出貨量口徑對比上互相扯皮。
正因如此,面對競爭慘烈的存量市場,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也急于講出新故事。由此,上傳下達,壓力層層傳導下的海信視像,正試圖找尋破局方法。
在尋找增量中,海信視像也向激光電視、AR/VR、商用顯示等多個領域延伸。可值得注意的是,歷經多年發展,可從收入構成上看,當下電視業務仍在海信視像總營收占比近80%,新業務進展并不樂觀。
聚焦到核心的電視業務上,或因海信視像已在低價競爭中品牌向下俯沖多年,這幾年來,公司的毛利率表現則持續走低。
從2019年到2024年,海信視像整體毛利率呈現一定的波動下降趨勢,從2019年毛利率17.85%下降到2024年15.70%。并且,海信視像核心的電視業務毛利率也從2019年的17.50%下降至2024年的14.45%。
此外,海信系對外宣傳著重強調的海外業務,實際進展情況也不容客觀。
據第三方調研數據,從2016年至2024年,海信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從37%提升至56%。
可從財務數據來看,品牌知名度擴大或許沒有和公司的利潤表現直接掛鉤:近五年來,海信電視在海外毛利率大致維持在12%上下,一直與國內業務有10個點左右的差距。
近十年,海信系品牌宣傳密集出海,前后在足球歐洲杯、世界杯多次亮相,并在其他各大賽事頻頻出境,投入大量營銷,試圖以此壯大品牌聲勢。為此,海信視像不惜花費重金,僅在2024年,公司銷售費用就高達34.20億,遠超同年利潤所得。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是投放邊際效應的遞減,海信視像這些年銷售費用對營收增長的拉動勢能,也在持續走低。
并且,從2020年到2024年,海信視像成本開支的大頭是廣告而非研發:時段內,海信視像的銷售費用分別為33.33億、35.36億、35.04億、32.35億元和34.21億。同一時期,海信視像的研發投入分別為17.40億、18.51億、20.80億、23.95億、23.89億。
03 海信可能的驅動力是什么?
隨著AI風口席卷全球,很少有企業能拒絕將自己的營銷與這時代紅利結合。
今年AWE大會上,海信集團副總裁、也是海信家電新“一把手”的高玉玲,就強調了集團對AI的重視,并表示海信將堅定不移推動AI戰略,持續引領家電行業的AI時代。
憑借AI+大尺寸高端電視推出,正讓海信視像有了更大范圍內潛在的高凈值用戶群體,加上2024年海信與《黑神話悟空》聯合營銷,實現了品牌在年輕群體里一定程度出圈,開創了李煒口中大屏電視更多使用場景的可能。
尤其對當下急需業務增量的海信視像來說,證實自身在AI領域實力,優先級也在正在迅速提高。
事實上,海信在去年自研星海大模型+DeepSeek加持下,已經逐漸搭建了完整的家電智能體系統架構,并讓電視成為家庭智能家居的控制核心。
可在當下,海信視像的智能化生態建設起步較晚,自身的智能化進程相較于小米、華為等公司仍有差距:2024年,海信生態家居接入設備剛剛過百,相較小米生態鏈已超兩千款產品,還有提升空間。
當然,聚焦AI一定程度上能幫助市場提起對海信未來增長的期待,可在國內家電市場增長放緩的大背景下,海信視像的高端化轉軌,仍需時間,并且需要向外界展示出更多的耐心。
可從這點上說,海信視像近些年來過于注重營銷、并且投入一直大于研發,以及海信系歷史上對品牌構建一直依賴于并購擴張,此時,耐心對海信系來說或許彌足珍貴。
事實上,回看海信集團眾多布局的業務,一個鮮明的特點,就在于各業務板塊間協同性不足,尤其是在C端業務和B端業務的整合上,有明顯短板。
或許是出于更好整合資源的考慮,近期,海信集團董事會已經改組完成,數位有資本與投行背景的新董事加入其中,資本整合與運作的傾向,則更加凸顯。
此時,相比于其他家電巨頭的主張的科技與生態,海信在通往“世界第一”的道路上,驅動力難道還會是資本生態驅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