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據微信公眾號“市說新語”周三發布消息,近期,市場監管總局在全國部署開展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
在專項整治過程中,市場監管部門發現有商家為規避監管,通過個人微信、企業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將顧客引流至線上,在網站、平臺、小程序等開設直播間,假借“養生講堂”“健康咨詢”等名義進行夸大、不實宣傳,誘導老年人線上下單或線下消費。
為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市場監管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發布多項消費提示,包括警惕線下引流套路、警惕話術誘導陷阱、警惕資質信息盲區等。
警惕線下引流套路方面,提示稱,部分商家以“免費送雞蛋”“社區義診”“老年福利會”等線下活動為誘餌,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隨后在直播間通過“偽科學養生課”“專家一對一咨詢”等形式,夸大產品“治療高血壓”“抗癌防癌”等功效,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關注心理,誘導購買價格虛高的“神藥”“神品”。
警惕話術誘導陷阱方面,提示指出,私域直播間常通過封閉場景實施情感營銷,如以“親情關懷”“健康咨詢”“專家講座”等名義,違規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藥物治療”等用語,或通過宣稱“專家推薦”“祖傳秘方”“老干部專用”等進行虛假權威背書,利用“限時秒殺”“最后優惠”制造消費焦慮,或以“無效退款”“無毒副作用”等承諾欺騙消費者。
提示還提到,警惕資質信息盲區。購買產品前應查驗直播間是否公示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或藥品經營許可證,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標注“藍帽子”標志及批準文號,核查藥品是否具備“國藥準字”批號(可通過國家藥品監管局官網查詢https://www.nmpa.gov.cn)。
除上述三個方面,提示同時指出,購買商品或服務時,建議選擇信譽良好、資質齊全的正規平臺和商家進行消費,警惕通過拉群進私域直播間、臨時鏈接等非正規渠道進行交易。依法維護自身權益。保健食品僅具調節機體功能,不能替代藥物治療疾病;身體不適請至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勿因輕信直播宣傳延誤治療。
截至2024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億人,占比高達22%,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老人信息弱勢,以虛假宣傳、價格欺詐設局牟利,“坑老”、“騙老” 亂象頻發。
5月底,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在全國開展老年人藥品、保健品虛假宣傳專項整治工作,打擊藥品、保健品市場“坑老”、“騙老”行為。
市場監管總局介紹,專項整治要重點查處假借專家義診、健康咨詢等名義,借助各類論壇、康養旅游、老年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場景和形式,夸大普通商品或者服務的功效,夸大藥品功效療效,向老年人推銷、售賣偽高科技產品、養生理療產品、保健品、養老服務等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