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超
在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的非遺工坊里,設計專業的學生正用刻刀在具有韌性的魚皮上“跳舞”。非遺傳承人王桂榮俯身與同學說:“魚皮紋路是自然的密碼,最后的設計作品要讓它‘會說話’?!绷硪粋冉淌依锿跽惱蠋煟瑒t在指導同學們將赫哲族圖騰紋樣應用到餐飲空間設計中。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讓“活化石”根植于現代課堂
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學院啟動“魚皮畫韻——傳承非遺之美”項目,特邀王桂榮團隊駐校教學。在赫哲族魚皮畫實驗室,傳承人一對一輔導學生從魚皮鞣制、紋樣雕刻到現代設計轉化,將赫哲族“逐江而居”的漁獵文化基因注入教學實踐?!耙郧爸辉诓┪镳^見過魚皮畫,現在我能將龍江非遺文化切切實實的用在設計中”環境設計專業學生舉著作品興奮地說。每場課程講座,均可謂,座無虛席,“非遺熱”也印證了青年對文化根脈的渴望。

傳統符號碰撞現代設計的課程創新
學院突破傳統工藝課框架,推動非遺與專業課程深度嫁接。學生在非遺類課中解析赫哲族紋樣、圖騰語義,將其轉化為未來設計作品中的視覺標識。同時,依托學院3D打印實驗室、陶藝室等,將魚皮浮雕紋樣數字化建模,并與陶藝作品進行結合,形成具備創新性的非遺作品。


扎根國策將課桌推向廣闊天地
學院的探索精準呼應國家戰略,以“非遺進課堂”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中“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政策要求。學院的馬超、趙越等老師,先后依托非遺工坊參與中華職業教育社、黑龍江省教育廳等單位的科研課題項目,從而豐富龍江本土非遺課程的理論建設。未來計劃聯合更多非遺傳承人、非遺機構共建“赫哲文化數字基因庫”,開發AR紋樣設計工具包,讓非遺從“靜態保護”邁向“動態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