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周姝祺
汽車公司在中國市場已經開展了近三年的價格競爭,但其利潤表現卻不降反升。全球咨詢公司艾睿鉑發布的最新一份全球汽車展望報告顯示,2024年主流中國汽車制造商的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率(EBITDA)為8.3%,較上一年提升了1.3個百分點。
這一反常走勢是因為中國汽車企業通過降低主營業務成本,將價格競爭壓力轉嫁給上游供應商。艾睿鉑提供的數據顯示,中國汽車供應商凈利率由2022年的4.8%降至2024年的4.3%;有正同比利潤增長記錄的供應商占比萎縮了18%。
為穩定中國汽車業發展和保護中國多年來建立的完備汽車產業鏈優勢,17家主流汽車公司于上個月集體承諾,向供應商的支付賬期統一至60天內。但是,艾睿鉑亞太區汽車及工業品咨詢業務負責人戴加輝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指出,這只是中國汽車制造商的“好意承諾”,能否做到還有待觀察。
“如果未遵循承諾支付款項,汽車公司可能擔心會招致供應商官司,對企業品牌形象造成損失,然而終端消費者并不會因此停止購買該公司產品。”戴加輝告訴界面新聞,汽車供應商今年面臨關鍵考驗,承受的壓力或已逼近極限。
依據艾睿鉑的判斷,盡管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已經對停止無序價格戰發出倡議,但這難以阻止汽車公司繼續。汽車公司會更多采取保險補貼、現金回扣、零利息金融政策等隱蔽手段繼續爭搶客戶。
中國車市價格戰將加速行業整合。戴加輝及分析團隊認為,在2024年中國市場銷售了新能源汽車的129家品牌中(銷量大于等于1輛),僅有15家到2030年能保持財務活力,并占據新能源汽車總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三,而剩余企業面臨倒閉、被收購、或由母公司及地方政府繼續燒錢維系運營的結局。
艾睿鉑以當前盈利能力較強的特斯拉和理想汽車為例測算,到2030年,汽車公司想要邁過盈虧平衡線,其純電動汽車銷量規模需達到約40萬輛,或者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年銷量約為20萬輛。
“能夠盈利的贏家共性特點是,向消費者提供了造型漂亮耐看的智能電動汽車,以及通過有效管理方式控制成本支出。”戴加輝說,“例如,在銷售模式上,采用大城市直營、小城市與經銷商合作的混合模式,相比服務成本過高的純直營模式,更有可能實現成功。”
品牌與消費者形成強烈的情感聯結是更高維度的競爭要求。特斯拉早年即以顛覆者形象,為科技極客提供了充分的情緒價值。而小米汽車憑借在消費電子領域多年積攢的勢能,躋身少數能與用戶建立緊密情感聯結的汽車品牌之列。
小米汽車第二款車型小米YU7上市一小時,大定超過28萬輛,創造了中國車市記錄。多位接受界面新聞采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小米YU7在產品定義和功能配置上,沒有領先于其他競爭對手,但其生態網絡和品牌影響力難以被復制。
戴加輝告訴界面新聞,中國汽車行業自改革開放后逐步發展,初期有側重地學習借鑒了海外汽車企業的生產、采購、產品開發及銷售服務網絡體系,而品牌建設則被置于相對次要位置,且品牌凝聚力的形成本身也需要漫長的積累過程。
需要注意的是,艾睿鉑報告指出,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將進一步被擠壓。預計到2030年,中國自主品牌將占據四分之三的汽車銷量,合資品牌僅占約25%;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將達75%,其中純電動車占比50%,插電混動車占比25%。
艾睿鉑大中華區汽車咨詢業務合伙人章一超向界面新聞等媒體指出,外資汽車品牌要敢于打破固有的利益格局,主動學習中國造車新勢力的敏捷開發流程和技術路徑,引進中國本土人才,才能有望推出受中國消費者喜歡的產品。
根據艾睿鉑分析,跨國汽車公司首要學習核心是中國汽車企業快速推新的節奏。當下智能電動化技術的飛速發展,迫使汽車公司需要加快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滿足消費者的新鮮感。目前,中國國內電動汽車制造商的新車型從上市到升級或改款所用時間平均為1.3年,而外國品牌需要4.2年。
戴加輝認為,跨國汽車公司是以傳統機械式思路開發產品,嚴控成本與性能驗證,完全達標才投產;中國車企則傾向風險前置,即便測試未結束,也會提前向供應商訂購模具以加速進程。
造車新勢力還善于軟硬件開發并行推進,在硬件開發過程中,廣泛應用實驗室環境模擬測試和仿真技術測試手段來替代實地測試。一位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為了縮短實車試驗的周期,汽車公司開始大量采用CAE分析和臺架試驗的手段。
CAE分析指利用計算機技術對汽車進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過程;臺架測試是產品出廠前進行的模擬試驗。這兩種方式都是實車測試以外的重要技術測試手段。
從全球視角來看,艾睿鉑報告數據顯示,隨著中國汽車公司加快海外市場本地化進程,而歐洲企業產能利用率下降,中國汽車制造商預計到2030年將在歐洲市場的份額翻倍至10%,增長約80萬輛的銷量,但歐洲品牌則可能會關閉約40萬輛汽車產能。
美國關稅將對全球汽車行業發展造成打擊。艾睿鉑分析稱,新一輪美國關稅帶來的成本預計在2026年將達到約300億美元。同時,在美銷售的汽車預計售價將增加1760美元/輛。
章一超向界面新聞等媒體指出,中國汽車公司想要維持出海的韌性,一是需要針對不同的區域市場,實現本地化生產的同時,做好汽車金融等服務價值鏈;二是豐富產品層次,在歐洲整體新能源汽車發展減緩的背景下,可以在純電動汽車之外,考慮推出更多混動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