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 李飛
清晨5時許,稻田還籠罩在薄霧中。延壽縣中和鎮萬江村,24歲的于洪洋蹲在田埂上,睜大眼睛仔細查看稻葉?!把榆娛澹@是典型的缺鉀癥狀?!彼ひ羟辶?,帶著年輕人特有的朝氣,“你這樣,把1份氯化鉀和3份腐熟有機肥充分混合后施用,確保養分均衡供應。”種植戶時延軍舉著手機,邊錄像邊點頭:“去年沒聽勸,少收了1萬多斤稻谷。今年一定按你的方子來?!?/p>
從精準識別病蟲害到指導無人機變量施藥,從線上“云問診”到田間“大會診”,被鄉親們親切稱為“莊稼120”的于洪洋,就像一面躍動的青春旗幟,用科技與智慧守護著萬畝稻田,連最資深的“老把式”都為這位新時代的“農創客”豎起大拇指。
返鄉創業:“金飯碗”的青春抉擇
三年前,于洪洋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左手端著國企的“金飯碗”,右手則緊緊攥著回鄉創業的夢想。這個從黑土地走出來的年輕人,最終選擇將現代農業技術的種子播撒在家鄉的沃土上。

2021年7月,當畢業于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的于洪洋接收到哈爾濱利民農化技術有限公司的offer時,一把改變命運的“金鑰匙”已經牢牢握在手中——這份工作提供了月薪5000元、年底獎金超過10萬元的待遇,以及完善的五險一金福利,作為國企白領的職位,讓不少同齡人投來羨慕的眼光。
然而,僅僅工作14個月,于洪洋就毅然放棄這個“鐵飯碗”,回到家鄉延壽縣中和鎮,開了一家不起眼的農資店?!爱敃r輔導員氣得直拍桌子,說我‘腦子進水’了。父母更是整宿睡不著覺,反復念叨‘國企待遇多好,賣農資能掙幾個錢?”于洪洋回憶道。
在于洪洋心中,這個自砸飯碗的決定早已生根發芽。大四實習時的那個場景,至今歷歷在目:佝僂著背的老農給苗床噴灑農藥,刺鼻的藥味里,于洪洋驚訝地發現老人手里拿的是殺蟲劑而非殺菌劑?!班l親們缺的不是農藥,而是科學種田的知識。那雙布滿老繭的手和枯萎的秧苗,讓我突然明白了自己的使命?!?/p>
連續三年獲得獎學金,研究課題“大豆苗后除草劑對苗期的影響”被納入學院實訓教材,指導老師對他的評價是:“能把復雜的農業知識講得通俗易懂”。正是這份深厚的專業積淀,讓于洪洋下定決心:用所學回報家鄉,以新時代“農創客”的身份扎根鄉土。
今年元旦,他的創業路上多了一份溫暖的支持——相戀多年的女友吳洋辭去老家月薪8000元的穩定工作,來到這個小小的農資店與他并肩奮斗。看著女友在貨架間忙碌的身影,他輕聲說:“她手上的繭子,是我們最美的情侶款。”
破繭成蝶:“小屁孩”的信任背書
2023年4月,迎著眾多質疑的目光,于洪洋在家鄉中和鎮掛出“振洪農資”的招牌。開業首月,這位尚未完全褪去學生氣的年輕人,只賣出300畝地的除草劑?!班l親們路過店門,看我像個學生,扭頭就走。最扎心的,是張大伯那句不屑的嘲諷:‘小屁孩’一個,能懂啥莊稼地里的門道?”于洪洋回憶道。
轉機出現在當年5月。正值水稻苗床生長的關鍵時期,中和村種植戶林長山家的6000盤稻苗突發立枯病,原本青翠的秧苗短短兩天就變得千瘡百孔。林長山心急如焚,抱著最后一線希望撥通了于洪洋的電話。于洪洋趕到現場,蹲在苗床仔細檢查每一處病變,汗水浸透衣衫也渾然不覺。確診病情后,他緊急協調,連夜從哈爾濱調運特效藥。
高溫40℃的大棚里,于洪洋手把手指導配藥比例,親自示范噴施技巧,耐心講解后續管理要點。功夫不負有心人,當聽到“病情控制住了”的喜訊時,于洪洋長長呼出一口氣。這場與時間賽跑的“苗床立枯病阻擊戰”,為林長山挽回3萬元的經濟損失。于洪洋“莊稼120”的名號就此傳開。
如今,于洪洋的手機從早響到晚,“莊稼120”急診熱線名副其實。王大爺的玉米地生了玉米螟蟲,李嬸的稻田水位沒控制好,他們都第一時間打來求助電話??蛻羧簭淖畛醯氖畮讘簦瑪U展到150多戶,服務范圍覆蓋全鎮6個行政村,連周邊慶陽農場、尚志市慶陽鎮的種植戶都繞遠路來找他“問診”。
在慶陽農場第五作業區,有著多年水稻種植經驗的延明帶著記者走進他家稻田。這位“老把式”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他家的160畝稻田科學用藥后,農藥支出減少2000元,每畝增產100多斤,出米率提升3至5個百分點?!斑@三年跟著小于搞科學種植,光節本增效就多賺了三四萬元。”延明布滿皺紋的臉上綻開笑容。
“莊稼和人一樣,預防勝于治療,用藥更要講究‘望聞問切’,關鍵要拿捏準火候?!庇诤檠笾钢G油油的稻田介紹,“就像苗期的立枯病、細菌性褐斑病,這些都是常見病,只要在防治窗口期用藥,再配上測土配方施肥,正常年景下增產10%不是難事?!?/p>
青苗計劃:“農創客”的振興答卷
夜幕低垂,“振洪農資”的燈牌格外醒目,如一顆璀璨的星辰為鄉村導航。電腦屏幕前,于洪洋正專注地完善著“苗床立枯病防治方案”,指尖敲擊鍵盤間,一套“用藥施肥便捷高效,苗齊苗壯抗病力強”的標準化方案逐漸成形。

站在貨架前,于洪洋向記者詳細介紹他的“三年青苗計劃”。
第一步是上線微信小程序,為全鎮打造種植戶“掌上農技站”。通過線上問答、視頻指導、遠程診斷,讓科技助農覆蓋面翻一番。目前,技術團隊正在對小程序進行最后的調試,推廣后將惠及周邊5個鄉鎮2000多種植戶。
第二步是培育50個科技示范戶。在每個村都建立示范點,逐步形成“以點帶面”的科學種植網絡。這些示范戶將獲得免費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成為傳播現代農業技術的“火種”。
第三步是全面推廣無人機精準施藥技術,減少用藥量、提升用藥效果,為種植戶插上“智慧農業”的翅膀。未來還要創辦一個青年農創客聯盟,讓更多有志青年在鄉村振興中綻放光彩?!班l村振興不能只靠‘單打獨斗’,要形成‘雁陣效應’,讓更多年輕人愿意回來、留得下來、干得起來。”于洪洋已在鎮上選定一處場地,計劃建設返鄉青年創業孵化基地。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于洪洋,這位00后“農創客”正在用青春的熱忱與創新的智慧,將這番愿景化作生動的現實。
記者手記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希望在年輕人肩上。當越來越多的“于洪洋”選擇回歸土地,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新技術、新理念,更是農業轉型升級的澎湃動能和創業激情。他們用專業知識破解“打藥靠猜”的困境,用青春熱血澆灌鄉村振興的新圖景。這條路上,既需要政策的陽光雨露,也呼喚社會對新時代“農創客”價值的全新認知。
來源:龍頭新聞·黑龍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