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咖門
“送完娃來杯冰美式,接娃前約個閨蜜局。”
最近,在重慶、杭州、南京等地出現有趣現象:小學旁的咖啡館,正被一波精致寶媽團“占領”。
寶媽們把接送孩子的碎片時間,變成了難得的“短暫放空”。類似場景正在越來越多城市流行。
以后開咖啡店要考慮小學門口了?
一、小學門口的咖啡館,正承包寶媽的下午茶?
“娃上學了,媽出來喝個咖啡,無縫切換獨處模式!”
“以前車里等娃,現在喝咖啡social等娃,幸福感蹭蹭上升。”
最近,我發(fā)現開在小學校門口的咖啡館,正悄然成為寶媽們心照不宣的“社交驛站”。
比如位于杭州的“歇一歇咖啡”,與學正小學僅一路之隔。每天下午兩三點就開始熱鬧起來,接孩子的家長三三兩兩結伴進店。
“接娃前來這兒坐坐都成習慣了”,一位家住附近的寶媽表示,“跟幾個相熟的家長聊聊天,說說孩子的事兒,不知不覺就到點兒了。”
這家店上下兩層,每層約80㎡。菜單上除了經典的美式、拿鐵等,還有奶茶、果茶等不含咖啡因的飲品。還有現烤面包、甜點,和飲料搭配著賣很受歡迎。客單在10元到30元,比較親民。
店主肖肖告訴我,開這家店是出于情懷。“附近沒有帶空間的咖啡店,我就想讓大家有個地方可以坐一坐、歇一歇,沒想到會這么受歡迎。”
不少家長在社交平臺上種草:“接娃放學的寶藏咖啡店,布置得很溫馨,等待不會無聊”“第一次來就被圈粉了,絕對是接娃黨的福音!”……
在上海,這樣的場景更為常見,不少年輕寶媽送完孩子再折返咖啡店完成“自我充電”,她們或打開電腦處理工作,或約閨蜜小聚,還有人帶著Kindle讀小說。
“這里就是成年人的托管所”,一位寶媽笑著說,“一杯咖啡的功夫,足夠讓我回家繼續(xù)當個溫柔耐心的好媽媽。”
同樣的畫面也在南京、武漢、鄭州等多個城市上演。
尤其在孩子上興趣班的1~2小時間隙,培訓機構周邊的咖啡館更成了家長們的“剛需歇腳點”。
“陪娃上課的基礎配置,必須是咖啡加書本”“把孩子送進英語教室,轉身就能喝到現磨咖啡,這才是等娃的正確打開方式”……社交平臺上,寶媽們毫不吝嗇地分享著這份“偷來的時光”。
然而,在這些熱鬧背后也有爭議,有人質疑這是不是“偽需求”,“接娃的大都是爺爺奶奶,誰會去咖啡店?”“送完孩子急著趕去搬磚,哪有時間喝咖啡?”
不過也有人篤定這是“新剛需”,寶媽的碎片化需求正催生消費新場景。
真實情況究竟如何?
二、校門口的咖啡館,有3個不為人知的真相
詳細調查后我發(fā)現,真相遠比想象中豐富有趣——
1、不只寶媽們愛去,真實客群很豐富
校門口的咖啡店雖被貼上“寶媽社交新據點”的標簽,但它絕非“媽媽專屬”。
“歇一歇咖啡”店長肖肖告訴我,雖然開在小學門口,但本質上是一家社區(qū)店,服務的是周邊小區(qū)住戶。
“從移動辦公的白領,到不方便居家辦公的父母,再到需要線上會議或上課的大學生都是我們的目標客群。”
肖肖介紹,周圍住宅比較密集,加上培訓機構集中,確實讓帶孩子的家長成為重要客群。但緊鄰和達東東城商圈的地理位置,也幫助小店帶來一些隨機客流。
而在重慶渝中區(qū),瑞幸咖啡(中雅大廈店)開在人和街小學對面。
附近居民表示,這家店生意還不錯,經常有人排隊。“早上送完孩子順道買咖啡的爸媽,和趕去設計院上班的年輕人特別多。”
另外,學校的教職工也是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他們既是穩(wěn)定的日常客流,又與寶媽群體形成互補。
2、接送孩子的人流難支撐,依賴周邊業(yè)態(tài)
“校門口咖啡館”本質上是“社區(qū)店/寫字樓店+家長等待區(qū)”的結合體,光靠接送孩子的短暫人流是撐不起來的。
盤點不少開在校門口的咖啡店,更多依賴的是周邊社區(qū)或寫字樓的固定客群。特別是培訓機構聚集地,家長送完孩子后會有較長的等待時間,咖啡館就成了“休息站”。
“孩子下午3點多放學,緊接著要上一個小時的奧數班,我只能在附近等,有家咖啡館正好。”北京一位寶媽表示。
相對來說,中高端社區(qū)或者年輕人多的區(qū)域,咖啡消費更普遍,更愿意為環(huán)境買單。
挪瓦咖啡鄭州城市合伙人馬霖表示,商圈土壤、商品適配力、消費者真實畫像,遠比“校門口”三個字更重要。在他看來,只要小學附近存在咖啡的潛在消費客群,完全可以開店。
但如果周邊環(huán)境不匹配,僅依賴學校的接送人流顯然過于理想化。
3、解決等人痛點,舒適“第三空間”是必備
校門口咖啡店被父母青睞,很大原因在于它“離得近、坐得下、等得舒服”。
比如上文提到的“歇一歇咖啡”店,兩層160平的空間,有WiFi、插座,環(huán)境布置得像自家客廳。一位經常光顧的寶媽說:“這里的咖啡可能不是最好的,但絕對是附近等孩子最舒服的地方。”
“平時只能在車里刷手機,或者站在路邊干等,有個咖啡店能坐下來享用下午茶或處理工作都會更方便”,一位家長表示。
一般校門口咖啡店需滿足距離近、座位舒適、氛圍放松等條件,這樣給家長一個體面的等娃場所,才能贏得更多顧客。
三、咖啡場景顆粒度不斷細化
小學門口開咖啡館,看似小眾,其實反映了咖啡消費場景的不斷細化。
近年來,隨著咖啡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樣化,除了傳統的商圈、寫字樓、購物中心、社區(qū)等場景,咖啡店滲透進更多生活日常。
咖門之前報道過開在醫(yī)院、校園、法院、停車場、派出所、郊區(qū)等地的咖啡館。這些選址不僅滿足了消費者的特定咖啡需求,也為咖啡品牌提供了新的增長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特殊選址,本質不是“在哪里賣”,而是“為誰而賣”。
正如一位咖啡人所說:“沒有絕對好或壞的選址,只有適不適合的場景。在咖啡場景顆粒度不斷細化的當下,找到與目標客群相匹配的場景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