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你好天府 木子
或許不少人都曾想象過打“飛的”的場景:不用堵車、不用頻繁換乘公共交通,只需要很短時間就能在一座城市里穿梭而行,猶如“天空之城”。
這些小時候曾幻想的科幻場景,目前一定程度上已經照進了現實。一場圍繞著低空經濟的產業大幕即將展開。
2024年全國兩會上,“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作為重要國家戰略,低空經濟正在各個城市成為熱詞。
根據統計,全國已有30個省份將低空經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我國333個地市州中,已有250多個地方政府提出發展低空經濟。2024年,深圳、廣州、上海、蘇州等城市相繼提出創建全國低空經濟第一城的奮斗目標。
作為第一批提出“創建全國低空經濟第一城”的城市,成都在競逐“天空之城”的過程中,面臨諸多強手的競爭,能否在新產業新賽道中搶占先機?
低空經濟興起,成都“飛”進前三
低空經濟作為新質生產力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代表,是以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低空飛行為核心、帶動多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與傳統產業替代邏輯(如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不同,低空經濟開創全新應用場景,具備融合一二三產業、輻射面廣、產業鏈長等特點。
從產業聯動角度來看,低空經濟產業上游涉及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制造業,中游涵蓋低空制造、低空飛行、低空保障與綜合服務等,下游則涉及旅游業、物流業、巡檢業等多種應用場景。
例如,低空旅游項目的開發,可以帶動當地酒店、餐飲、交通等相關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低空經濟的發展,還有利于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通用機場、起降點等硬件設施,以及低空通信、導航、監視等軟件設施。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不僅能滿足低空經濟發展的需求,也能推動城市其他相關產業發展。
總而言之,低空經濟對拉動投資消費潛力與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顯著,正成為繼房地產、互聯網、新能源汽車之后,又一個產業鏈足夠長、足夠深、足夠廣的新興產業領域。
2024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5059.5億元,同比增長了33.8%。業界普遍預計,今年低空經濟將突破1.5萬億元,到2035年,這個數字將飆升至3.5萬億元,一個足以重塑產業格局的龐大市場正在加速形成。
未來已來,低空經濟興起,成都表現如何?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發布的《2025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報告,全國58個城市的低空經濟發展水平中,排名前二的城市為深圳(90.0分)、北京(85.8分),其中深圳在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生態協同和政策賦能四個維度均表現突出,北京以創新效力見長,排名第三的是成都(85.5分)?。
地處西部的成都,成功躋身全國低空經濟第一方陣,這背后靠的是什么?
搶灘未來新賽道,解密先行者密碼
今年5月,四川省低空經濟產業鏈產品發布會公布8條新航線,其中成都-重慶、成都-南充兩條低空物流航線引人關注,這不僅是成都在“低空+物流”“低空+應急”等領域的具體探索,更標志著成都向“西部低空經濟中心”的目標邁出關鍵一步。
過去一年,成都發展低空經濟的成果顯著:全國首個階梯式低空空域正式投用,電動垂直起降載人飛行器首飛成功,低空交通管理服務平臺一期建成,低空運營航線達71條,成為全國首個氣象賦能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城市。
從第一批提出“創建全國低空經濟第一城”,到低空經濟全領域遍地開花,成都低空經濟騰飛的背后是早已經融入城市血脈的航空基因。
上世紀60年代,成飛集團成功研制出我國首架自主設計的殲擊機;2023年,由成飛與成飛民機公司共同承擔機頭生產的國產大飛機C919,首次成功完成全球商業載客飛行。這些反映了成都航空制造領域的“家底殷實”,為低空經濟發展筑牢了堅實底盤。

2024年,成都獲批成為全國首批低空空域協同管理改革試驗區,同年還榮獲國家級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的稱號,這使成都在空域開放與利用方面擁有先行先試的優勢。
目前,成都已集聚沃飛長空、中航無人機、騰盾科創、縱橫股份等低空經濟企業超500家,低空飛行器產品實現從10千克到噸位級全覆蓋,已形成“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的完整產業體系。同時,成都市聚集6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160余家高新技術低空經濟企業,已建成低空經濟創新平臺25個。
憑借產業生態、科研人才、政策紅利? 三大優勢,成都已成為西部低空經濟核心引擎。低空經濟躋身成都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根據預測,市場規模預計從2023年的120億元增長至2030年的1000億元,年均增速保持高位。

近年來,除成都外,深圳、廣州、上海、蘇州等城市紛紛發力,相繼提出創建“低空經濟第一城”,搶占產業制高點。
與深圳等領先城市相比,成都發展低空經濟當下還面臨哪些不足?
從產業鏈關鍵環節來看,對比深圳千億級無人機產業鏈(大疆占全球消費級市場70%),成都整機制造企業僅9家,上游核心零部件(如航電系統)配套能力相對較弱?。
此外,低空經濟領域政策起步較晚,空域協同機制尚不完善。
比如深圳已出臺全國首個低空經濟法規,開通250條無人機航線,2024年載貨飛行超77萬架次,而成都載人航線尚處試點階段,規模化應用仍需提速?。尤其是推進低空應用場景建設,成為突破的重點。
為補足發展短板,搶抓萬億產業風口機遇,成都開始了新一輪的發力。
如何“飛得更高”?場景成破局關鍵
6月25日,成都市發改委等7部門印發《成都市加快提升低空飛行能力培育低空經濟市場的若干政策措施》,該政策共有14條,被業界稱作“低空經濟14條”。
這14條措施主要涉及基礎設施、服務監管、應用場景、產業支撐四大領域,其中多個類型的補助高達500萬元,針對低空飛行服務管理平臺建設、低空應用場景培育、eVTOL等低空飛行器、鼓勵企業積極開展適航取證等的補助更是超過千萬元。

打出“低空經濟14條”組合拳,加碼低空經濟補貼政策,成都意圖在全國率先跑通低空出行商業化路徑。
有專家表示,“應用場景建設的豐富程度,是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點,以及大家是否真的愿意去飛。成都的低空經濟發展應該持續拓展應用場景的多樣性。”
《措施》針對低空市場應用場景拓展提出一系列鼓勵政策。首先,鼓勵開展低空載人商業化運營,對取得航線審批并成功實現商業化運營的企業給予一次性補貼,每戶企業每年度補貼不超過500萬元;同時,乘客也能按照航線距離獲得相應的票價補貼,降低乘客體驗低空載人飛行的成本,推動該領域更快走向大眾市場。
“低空出行將是未來的方向,未來通過打‘飛的’從歐洲中心出發,前往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時間可比地面交通縮短五分之四。普及后,費用是專車的2~3倍。”據成都沃飛長空產品總工程師、高級產品經理侯一介紹。
作為低空出行領域的破局者,沃飛長空AE200機型率先進入適航審定第四階段,力爭在2026年完成適航取證,并在此后開啟城市間點對點的固定飛行線路商業化試運營。

近日發布的《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決定》,明確提出加快發展低空觀光、大力發展低空經濟,助力“低空+文旅”消費場景不斷激發出經濟新的增長點。
數據顯示,1-4月成都市空中游覽、跳傘運動等低空文旅飛行已達到4.5萬余架次,同比增長18.1%。洛帶、都江堰通用機場高空跳傘、空中游覽項目持續火爆,“熊貓飛的”低空觀光航線一上線就吸引大批家庭游客搶訂,淮州機場“低空文旅嘉年華”在“五一”假期日均客流量近千人次……如今,空中觀光正成為市民消費新選擇。
有專家建議,成都應充分用好重大賽事活動、龍頭企業資源、城市大型功能設施、低空空域資源等基礎優勢,圍繞B(企業)、C(個人)、G(政府)三個市場需求端口,重點推動低空飛行活動與成都獨具特色的場景相融合,加快打造“低空+城市出行”“低空+智慧蓉城”“低空+城市即配”“低空+城際物流”“低空+樂游天府”“低空+天府糧倉”“低空+應急救援”“低空+試飛測試”等特色鮮明的低空飛行示范應用場景。
據介紹,在即將舉行的成都世運會期間,警用無人機與無人駕駛巡邏車將組成安保好“CP”,構建“點面結合、空地一體”的治安防護網。而科技賦能世運低空應用場景中,除了低空智能安防巡邏,還包括低空火炬傳遞演示、低空應急救援保障、低空賽事宣傳服務、低空區域物流運輸、低空飛行互動體驗等多種場景。
根據規劃,成都通過?“制造研發-場景應用-基建支撐”三位一體? 的發展路徑,力爭2026年實現載人飛行商業化營,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低空經濟樞紐。
從研發到適航,從產業到政策,全鏈條推進,隨著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高與政策的完善,可以預見,成都的低空經濟將越飛越高,距離打造西部低空經濟中心的目標也將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