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融中財經
王來春,這位從富士康流水線女工逆襲成為商業巨頭的傳奇人物,如今又要帶領立訊精密邁向新的征程——赴港上市。
近日,立訊精密公告稱,為深化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增強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規范化水平,公司目前正在籌劃境外發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事項 。
這一舉措不僅是立訊精密深化全球化戰略布局的關鍵一步,更是其增強境外融資能力、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規范化水平的重要舉措。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高度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和豐富的投資者資源,立訊精密在此上市,無疑將為其海外業務拓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加速海外產能建設、強化全球供應鏈布局,更好地滿足全球客戶需求。同時,港股上市也將進一步提升立訊精密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其在全球市場的綜合競爭力,推動全球化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然而,立訊精密也面臨著蘋果公司增速放緩帶來的挑戰,以及消費電子行業競爭加劇等問題。
此次赴港上市,能否助力立訊精密成功擺脫“蘋果依賴癥”,實現多元化發展,成為其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
又一“果鏈”赴港IPO
潮汕女首富,又要去敲鐘了。
前幾天,立訊精密公告稱,為深化立訊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增強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規范化水平,公司目前正在籌劃境外發行股份(H股)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事項 。
關于上市的進度,公告稱,公司正在與相關中介機構就本次H股發行上市的具體推進工作進行商討,相關細節尚未確定,本次H股發行上市不會導致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發生變化。公告也提示本次H股發行上市工作尚需提交公司董事會和股東會審議,并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備案和香港聯交所等監管機構審核,能否通過審議、備案和審核程序并最終實施具有較大不確定性。
早在今年4月,立訊精密就傳出了嘗試赴港上市的消息,這次公告也算是對上市動作的官宣。
這個時候選擇港股上市,立訊精密一方面可能是在為全球化戰略做深層次的布局,通過在港股上市,立訊精密能夠進一步拓寬資本市場融資渠道,為其海外業務拓展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港股上市有助于加速海外產能建設、強化全球供應鏈布局,更好地滿足全球客戶需求。同時,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擁有高度國際化的資本市場和豐富的投資者資源,在港股上市有助于提升立訊精密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強其在全球市場的綜合競爭力,推動全球化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
從增強境外融資能力的角度來看,立訊精密的海外業務拓展、新技術研發、全球產能布局等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例如2024年9月,公司以5.2541億歐元收購了德國百年汽車線束廠商德國萊尼公司50.1%股權及其全資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權,借助此次收購,立訊精密加速在汽車電子領域的全球化布局。
港股上市能夠為公司提供更廣闊的融資平臺,滿足其資金需求,并且通過港股上市,立訊精密可以引入國際資本,優化資本結構,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同時,港股市場的融資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公司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選擇合適的融資方式,如發行新股、債券等。再者,從吸引和留住海外高精尖人才的角度來看,港股市場具有靈活且多樣化的股權激勵工具,立訊精密可以借助這些工具,吸引和留住海外高精尖人才,為其全球化發展注入創新活力與專業力量。
此外,從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規范化水平的角度來看,香港聯交所對上市公司有嚴格的監管要求,包括財務報告、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等方面。立訊精密在港股上市,需要遵守這些監管要求,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透明度和規范化水平。這有助于增強投資者對公司的信任,提高公司的市場形象。
而從應對市場競爭和行業變化的角度來看,立訊精密的客戶群體雖然強大,但也存在客戶依賴的問題。通過在港股上市,公司可以進一步拓展業務領域和客戶群體,降低對單一客戶的依賴。同時,當前消費電子、通信及數據中心、汽車等領域都在快速發展,市場競爭激烈。立訊精密需要不斷投入研發和創新,以保持競爭優勢。港股上市可以為公司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資源,幫助其抓住行業發展機遇,實現可持續發展。
從“廠妹”到女首富
在2025新財富500創富榜上,王來春和哥哥王來勝以1315.2億元持股市值上榜,也讓王來春成為了潮汕女首富。
圖片來源:新財富500創富榜單
回顧王來春的來時路,要從1988年的富士康講起。
當年富士康在深圳西鄉崩山腳下創建了海洋電子接插件廠,當時從廣東澄海、潮州、豐順等地招來首批150名員工,21歲的王來春便是其中之一。她懷揣著夢想,從線裝事業部的基層崗位開始,盡管工廠條件艱苦,但王來春憑借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憑借出色的表現,她一路從普通員工晉升為線長、組長,最終成為課長,這是當時大陸員工在富士康所能達到的最高職位。在富士康的多年工作經歷,不僅讓她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管理經驗,還深入學習了富士康的精密制造技術和管理哲學,為她后來的創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這樣過了11年,到了1999年,32歲的王來春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下海經商。離開富士康后,王來春與哥哥王來勝共同購買了立訊有限公司的股權,正式踏上了創業之路。起初,公司主要通過來料加工的方式,專注于連接器的生產和銷售。2004年,隨著業務的拓展和深化,王來春和王來勝通過立訊有限公司投資設立了立訊精密。早期,立訊精密的業務主要承接富士康的訂單。
立訊精密的發展有兩個重要節點:其一是2010年,立訊精密成功登陸深交所中小板。資本的注入和市場的認可,讓王來春從“打工妹”一躍成為資本市場的耀眼新星,身家暴漲,常年在各大富豪榜上占據一席之地。
其二就是成為“果鏈”。據公開報道,2011年,立訊精密通過并購昆山聯滔電子有限公司從Mac Book的連接線首次切入蘋果產業鏈。
之后,2017年立訊精密取得Air Pods pro100%代工份額;之后,2020年立訊精密通過收購緯創和資通兩大代工廠成為大陸首家代工iPhone的廠商,當年,蘋果為立訊精密貢獻了638.43億元的營收,占立訊精密收入比重高達69%。隨后,蘋果為立訊精密貢獻了幾近翻倍的營收,2021年貢獻營收1140.56億元,占立訊精密主營業務收入比提升至74.09%。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蘋果貢獻的營業收入占立訊精密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36.58%、44.85%、55.43%。
目前,立訊精密主營業務按照產品可以分為:電腦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汽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通訊互聯產品及精密組件、消費性電子、其他連接器及其他業務。
然而,近年來蘋果公司增速放緩,給“果鏈”企業帶來了挑戰。面對這一形勢,王來春積極求變,努力幫助公司擺脫對蘋果的依賴。2021年,她推出了“三個五年計劃”,全方位發展消費電子、汽車、通信、工業、醫療等業務。經過多年的努力,王來春通過“內生外延”的戰略,不斷拓展立訊精密的商業版圖。在她的領導下,立訊精密已發展成為一家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產品覆蓋消費電子、汽車、通信等多個領域,客戶遍布全球。
未來何在?
成為“果鏈”把王來春送上了首富之位,也讓企業受到了過于依賴大客戶的挑戰。
作為蘋果供應鏈的重要一環,立訊精密的業績與蘋果公司的訂單密切相關,而近年來蘋果公司自身增速放緩,導致立訊精密等“果鏈”企業的日子不再像此前那樣滋潤,蘋果公司還可能將新增關稅成本轉移至上游供應商,使立訊精密面臨較大的成本壓力。同時,美國對全球其他國家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加征關稅的政策,對立訊精密的出口業務造成了一定影響,盡管公司國內制造的成品出口到美國的比例較小,但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仍給公司帶來了挑戰。
此外,消費電子行業競爭加劇,導致立訊精密的毛利率有所降低,蘋果公司已將部分Mac電腦和iPad生產線從中國遷往越南,有逐步將工廠從中國遷往東南亞國家的趨勢,這也對立訊精密的業務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汽車電子領域,立訊精密雖然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目前仍面臨諸多挑戰,例如,在電子物料采購方面,老牌的國際Tier1廠商在芯片及部分電子物料的采購價格上比立訊精密更具優勢,導致其在部分相同的產品線上利潤率略低,汽車行業對產品安全性要求較高,認證過程復雜且周期較長,立訊精密從消費電子供應鏈轉型汽車供應鏈并不容易。
想要擺脫“蘋果依賴癥”,多元化發展,是立訊精密必須邁出的一步。近年來,小米、華為等中國品牌,在全球市場攻城略地,發展勢頭迅猛,對供應鏈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果立訊精密能夠成功打入這些品牌的供應鏈體系,無疑能有效分散風險,減輕對蘋果的過度依賴。
除了在客戶上進行多元化布局,在新業務上的探索也極其重要。 如AI、AR、汽車電子等領域都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如果立訊精密能在新興領域建立優勢地位,新開辟的業務可以成為將企業推向下一個巔峰的“增長曲線”。
立訊精密在布局AR領域具有顯著的優勢,這些優勢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占據了有利地位。首先,公司在技術研發方面擁有深厚的積累,長期專注于聲、光、電、熱、磁、射頻、結構件等核心技術領域,致力于零組件與系統級產品的研發與制造。例如,立訊精密攜手XREAL在無錫、昆山等地設立光學工廠,其中無錫工廠是全世界第一條、也是唯一的一條全自動化生產線,實現了核心光學顯示模塊的全自動化生產,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有效降低了產品成本。此外,立訊精密還不斷進行材料創新、技術革新以及制程工藝的優化,以提升產品性能和競爭力,如與東南大學合作研發了業界首款偏振體全息光波導AR眼鏡“云雀”,在光效、前向漏光、成本等方面都有顯著優勢。
在產業鏈整合方面,立訊精密通過“零件→模組→系統”的全鏈條布局,在AI終端設備中占據重要地位。在AR領域,公司不僅在零件方面有所布局,也在整機方面有所涉及,能夠為客戶提供從零部件到整機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同時,立訊精密憑借其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能夠有效整合資源,確保原材料供應的穩定性和成本優勢,這有助于公司在AR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更好地控制成本和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
據報道,在前不久的2025第六屆全球Mini/Micro LED顯示技術周上,立訊精密新產品研發處研發總監許國軍就Micro LED未來的挑戰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MicroLED在整機應用中面臨光效低、功耗與亮度矛盾、小型化等挑戰。尤其是在高清、低功耗和長續航的需求下,MicroLED的光效到人眼的效率較低,且亮度與功耗的矛盾使得全天候使用困難。此外,小型化要求使得設備在輕薄設計上存在困難。
對于ODM/OEM廠商的機遇和挑戰,許總監認為,隨著AI眼鏡市場的崛起,立訊精密面臨巨大的機遇,特別是在系統集成和供應鏈管理方面具有優勢。然而,新產品品類的不確定性、供應鏈挑戰以及成本控制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他強調,立訊精密已做好準備,通過靈活的解決方案和彈性產線來應對這些挑戰。
赴港上市的嘗試,是立訊精密從資本到市場上多元化的又一布局,從成為“果鏈”到超越“果鏈”,立訊精密的下一章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