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7月9日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 ‘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以來,中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這些“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彰顯了中國創新的重大突破。
不僅是上述科技創新成果,在新能源、創新藥、人工智能等多個賽道,中國都展現出強大的創新能力。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科技實力的崛起,不僅反映自身科研實力的大跨步躍升,更為全球科技進步注入新的動力。
經濟學人智庫高級經濟學家徐天辰對界面新聞表示,從“十四五”期間取得的標志性成果看,中國已系統性地躍升至全球科技創新第一梯隊。接下來政策層面除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激勵,促進成果轉化外,宜進一步推動科技創新“國際化”,如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推動中國主導的核心技術國際標準,并實施更積極、開放、有效的國際人才引進政策。
參考消息智庫7月2日轉載《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提到,2024年,中國新增的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板數量超過世界其他地區的總和。與此同時,中國的清潔能源熱潮正走向全球:中企在巴西、泰國、摩洛哥等地建設電動汽車和電池工廠。
《中國日報》在6月的報道中提到一個案例,由上海電氣風電集團負責提供全套陸上風機供應的克羅地亞塞尼156MW風電項目,不僅是巴爾干地區運行規模最大的陸上風電項目,更是中歐綠色能源合作的重要標志性工程,充分展現了其在風電領域的技術優勢。
新能源汽車方面,中國品牌在海外的受歡迎程度超出想象?!度嗣袢請蟆泛M獍鎴蟮婪Q,在南非,長城、哈弗、比亞迪等中國汽車制造商的電動汽車大量投入市場,受到消費者追捧。在東南亞的泰國,當地消費者普遍喜歡中國品牌電動汽車的造型、高科技感以及高性價比。
來自海關總署統計分析司的數據顯示,2024年度,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首次跨越200萬輛大關。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85.5萬輛,同比增長64.6%。5月單月看,新能源汽車出口21.2萬輛,同比增長高達1.2倍。
對于新能源行業的發展,徐天辰在采訪中表示,在現有成績的基礎上,應提高產業鏈整體穩定性和競爭力,例如加快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高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和配置能力,完善充電、加氫等基礎設施布局,滿足新能源應用需求。同時,也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能源發展的市場機制和政策體系,如可再生能源配額制、綠電交易等。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中國在創新藥方面的發展速度可謂驚人。
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4年,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創新藥數量呈爆發式增長態勢。以歷年首次進入臨床試驗階段的創新藥為統計口徑,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國企業研發的、處于活躍狀態的創新藥數量累計已達3575個,成功躍居全球首位。
醫藥領域一系列政策“組合拳”也正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國家藥監局綜合司今年6月發布《關于優化創新藥臨床試驗審評審批有關事項的公告(征求意見稿)》,征求意見稿明確,對國家重點研發品種,鼓勵全球早期同步研發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服務臨床急需和國家醫藥產業發展的中藥、化學藥品、生物制品1類創新藥,可進入特殊審評通道,審評時限從常規的60個工作日壓縮至30個工作日。
國家醫保局、國家衛生健康委7月聯合印發《支持創新藥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從加大創新藥研發支持力度、支持創新藥進入基本醫保藥品目錄和商業健康保險創新藥品目錄、支持創新藥臨床應用等五個方面提出16條具體措施。
《福布斯》雜志評價稱,中國作為制藥超級大國的崛起,不僅表明了全球市場的動態轉變,還標志著制藥地緣政治的新時代。掌握拯救生命的治療方法研發的國家,對全球衛生成果和經濟競爭力具有重大影響。
除了新能源和創新藥行業,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發展也令人矚目。
在7月3日的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上,全球首份基于高質量論文數據系統分析人工智能十年科研演進的報告——《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態勢報告(2015-2024)》發布。報告顯示,盡管美國在全球AI人才聚集方面仍占據主導地位,谷歌、微軟、IBM、Meta和亞馬遜超過60%至90%的人才均分布在美國。但中國展現出強勁的崛起態勢,成為第二大人才聚集地。
從國內AI產業的整體規模來看,中國AI的發展勢頭不可小覷。據工信部披露的數據,截至2024年6月,中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4500家,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初步建成較為全面的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
此外,中國發起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提出建立一個國際治理框架,以確保能夠通過合乎倫理的方式安全地使用技術,避免壟斷和技術排外主義。
中泰證券研究所政策組首席分析師楊暢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指出,現階段,人工智能已經顯露出明確的戰略價值,并有可能成為中長期科技競爭的戰略支點。
接下來,“通過廣泛應用,共建下游產生生態,能夠實現行業數據與知識的積累,逐步完善模型架構、持續擴大參數規模,進而加速上游研發的迭代和市場化驗證,實現下游應用與上游研發的正向反饋?!睏顣痴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