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熱浪、山火,北美暴雨,亞洲山洪、臺風等趨于更頻繁、強度更高。夏季里的北半球極端天氣已進入常態化。
7月8日凌晨,中國和尼泊爾邊境一帶發生泥石流山洪災害。山洪來襲時,大部分失蹤人員正在一處陸港內工作。尼泊爾當地仍有至少18人失聯,其中包括6名中方施工人員。
山洪還沖毀了口岸的一座橋梁。拉蘇瓦地區通信一度中斷,尼泊爾口岸海關辦公院落、陸港倉庫、電動汽車充電裝置和水電站也遭到破壞。
隨著全球氣溫上升,降雨變得更加不穩定和強烈,為致命的山洪創造了條件。山區的變暖程度往往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導致更多的冰川融化。極端降雨事件經常淹沒城市地區的排水基礎設施。
每年6月至9月,季風雨席卷南亞次大陸。2024年,印度有近1300人死于大雨和洪水。今年地區內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不丹、斯里蘭卡、阿富汗、馬爾代夫和尼泊爾共已發生數百起與降雨有關的死亡事件。
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在去年發布的《亞洲氣候狀況》報告中指出,亞洲變暖速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這里是世界上氣候災害最多發的地區。其中洪水和風暴造成的傷亡以及經濟損失最高。
主要從事氣候變化影響下復合型洪水研究的印度氣候科學家、多份聯合國氣候報告的作者Roxy Mathew Koll說,南亞夏季季風模式出現明顯變化,隨著空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從印度洋吸收更多水分,季風期間會出現強烈的洪水和干旱,而不是持續的降雨。
氣候專家表示,在這種模式下,南亞的農業更加困難。該地區有60%以上的人口依賴農業,幾乎所有人都依賴季風降雨。
尼泊爾氣候科學家Finu Shreshta牽頭的報告發現,興都庫什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的冰川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該地區2000多個冰川湖泊中,至少有200個面臨溢流的風險,會對下游造成災難性的破壞。
Roxy Mathew Koll則表示,快速的城市化、 沖積平原的萎縮和自然排水的喪失,也加劇了山洪造成的破壞。目前各國政府的大部分應對措施都是在災難發生后進行的,缺乏長期規劃,需要將科學、政策和社區參與相結合的積極、長期的戰略。
前述《亞洲氣候狀況》報告還指出,目前只有不到50%的世界氣象組織亞洲成員國提供氣候預估等產品,無法為民眾提供充分的風險管理、適應和緩解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等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