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圓
在7月10日的商務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何詠前就歐盟領導人涉華“產能過剩”相關言論作出公開回應。
何詠前表示,首先,衡量是否產能過剩,不能單純以產量和出口量作為標準。其次,中國新能源產業從全球視角和中長期看,并不存在所謂產能過剩,反而有產能缺口,歐方指責毫無道理。再次,中方一直在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努力使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最后,中國的綠色產品非但沒有沖擊歐盟市場,反而助力歐盟綠色轉型,令歐盟產業和消費者受益。
“因此,過剩的不是中國的產能,恐怕是歐方因為長期研發投入不足、產業競爭力下降而引發的過度焦慮。”她強調。
何詠前在當天的發布會上表示,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中歐之間將有重要高層交往議程,希望歐方不帶情緒和偏見地看待雙方經貿關系,少指責、多溝通,少保護、多開放,少焦慮、多行動,凡事多商量,少去貼標簽。
何詠前稱,中方愿與歐方一道,以中歐建交50周年為契機,相互擴大雙向市場準入,加強政府采購和出口管制對話,深化產供鏈合作,推動世貿組織改革,支持世貿組織就產業補貼政策開展討論,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注入更多穩定性、確定性和正能量。
實際上,這不是中方近期第一次回應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相關論調。
在6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加拿大總理卡尼發表七國集團(G7)峰會主席國總結稱,G7強調同中國建立建設性和穩定關系的重要性,呼吁中國避免市場扭曲和產能過剩。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所謂中國“市場扭曲”“產能過剩”完全是偽命題。七國集團以此為借口,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實質是遏制打壓中國產業發展,是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