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楊
2025年,受全國荔枝主產區歷史性豐收影響,荔枝成為黑龍江水果市場上當之無愧的 “頂流”。今夏,黑龍江市場上荔枝價格大幅跳水,讓冰城市民盡情實現了 “荔枝自由”,荔枝消費量也隨之大幅增長。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無論是大型連鎖超市、街邊水果店,還是熱鬧的批發市場,荔枝都被擺在了顯眼位置,成為水果區的主角。
價格“腰斬”量倍增 冰城盡享“荔枝自由”
六、七月的哈爾濱街頭,水果店的招牌紛紛被紅艷的荔枝占據。在哈爾濱哈達批發市場的生鮮店內,桂味荔枝零售價標價為4.98元,比優特超市(凱德學府店)內,紅花荔枝的標價為6.99元。

今年荔枝的價格可謂“腰斬”,道里區水果店主彭女士明確表示:“妃子笑今年7元/斤,去年一般10元/斤,剛上市時高達30元/斤”。在批發端,哈達市場批發商老張說:“去年賣荔枝按盒標價,今年論斤吆喝。”
價格親民,到貨量亦充足。僅哈爾濱市區荔枝日消耗量就突破100噸,相當于每個冰城市民年均多吃下1.5斤荔枝,曾經象征“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奢侈貢品,如今化作尋常百姓的消暑常客。
冷鏈架“橋”產業協同 南北共舞鮮果流通
價跌量增的背后,是跨越幾千公里的產業協作。2025年6月21日,第十二屆荔枝文化旅游節啟幕,嶺南鮮果與龍江特色同臺,這場看似尋常的節慶,實則是兩地對口合作機制的體現。
技術突破同樣令人矚目,在佳木斯。北大荒農業科技園的智能溫室內,20株從廣東從化移栽的井崗紅糯荔枝樹已枝繁葉茂。如今這些“移民果樹”已成為旅游景點,農業試驗正轉化為文旅融合的催化劑。
海南種植戶胡阿姨的早熟“桂早荔”在三月底四月初便裝車北上,她感嘆:“四五年前,荔枝爛在樹上都沒人摘,現在冷藏車直接開到園子里。”
這背后是現代物流讓嶺南果農與北國消費者隔空牽手,楊貴妃當年“山頂千門次第開”的盛況被賦予全新含義。
保鮮時限催生高運費 線上甜蜜亦有“負擔”
盡管線下市場繁榮,線上銷售卻面臨特殊挑戰。
“線上購買運費不低”,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下單時,背后是成本的精密計算。在哈爾濱,一份5斤裝荔枝的配送費往往高達15-25元,相當于每斤增加3-5元成本。
這并非平臺刻意加價。一位本地電商運營者解釋:“荔枝需要泡沫箱、冰袋、冷鏈車三件套,包裝成本比普通水果高兩倍。”更嚴峻的是時效要求,荔枝從出庫到入戶必須控制在48小時內,迫使平臺不得不采用成本更高的航空運輸或直達專線。當消費者為“包郵”而欣喜時,運費其實已悄然折算進產品單價。

問題根源在于地理距離與基礎設施。普通貨車從兩廣地區到哈爾濱需三至五天,而荔枝保鮮期僅七天。采用航空冷鏈雖能壓縮至24小時,但成本激增。
更現實的選擇是區域倉儲前置,據王老吉《2024東北冷鏈白皮書》顯示,2024年王老吉在沈陽建立中轉倉,使荔枝從廣東茂名到哈爾濱的物流時間從72小時壓縮至43小時,配送時效提升40%,但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每斤1.8元的新增倉儲成本。
未來,隨著冷鏈技術的升級與物流網絡的完善,荔枝的“距離成本”或將逐步降低。但當下,這枚小小的南國果實仍然映照出區域經濟的某些深層現實,當消費者為清甜的果肉買單時,他們同時也在為地理距離、為保鮮技術、為流通效率支付對價。
穿越關山阻隔,一枚荔枝的旅程,丈量著中國大市場的廣闊腹地,涌動著統一市場的蓬勃力量,更標識出降本提效、優化流通的前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