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法國伊視路會計學教席教授許定波周四對界面新聞表示,中國企業需要超越簡單的“產品出口”,轉向技術、資本和管理模式的深度出海,才能真正實現可持續增長。
他在當天舉辦的第五屆“智薈中歐·北京論壇”上表示,盡管受到貿易摩擦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但世界銀行數據顯示,2004年以來全球貨物和服務貿易占全球GDP比重穩中有升,全球化并未停止。
就中國而言,許定波指出,今年前5個月,中國貨物貿易順差同比增長42%,出口占全球份額已超越美國。但同時,中國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包括進口占比下降折射出國內消費不足,房地產市場在調控中反復波動,工業品出廠價格(PPI)持續負增長,貨幣流動速度放緩,亟需更積極的貨幣政策扭轉通縮預期,激活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意愿。
他表示,中國經濟的未來不僅需要宏觀政策調整,更取決于企業能否在全球化新階段找到差異化路徑。面對宏觀挑戰,企業的微觀創新成為破局關鍵。
面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中金公司原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清華大學管理實踐訪問教授朱云來認為,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物流能力、人力資源使中國企業依然占據優勢,但要注意以互利模式更精準對接海外市場需求。
“在'雙循環'格局下,把'國際牌"打好,提升與世界談判的技巧,仍將有大量系統性向外發展的機會,并在其中形成與世界互利共贏的局面。"朱云來說。
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提出了企業國際化的三階段論,即物理意義上的走出去”,以本地化運營為核心的“走進去”,以及通過建立“超級全球化與超級本地化”的運營體系“走上去”。他表示,在實現全球標準化管理的同時,還能考慮當地的靈活性和響應能力,這是成為一個真正跨國企業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