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柳
站在半年的節點俯瞰青島的經濟版圖:民營經濟正以澎湃活力勾勒出最為生動的增長曲線。
今年1至5月,這座城市62.2%的固定資產投資、60.0%的稅收貢獻、70.8%的進出口額、89.0%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以及占比超九成的經營主體和企業數量的背后,躍動的是民營經濟的強勁脈搏。
而當全國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榜單揭曉,青島躋身副省級城市第八位,市場環境指標更躍居全國前三——這份年中成績單,折射出青島民營經濟局以“服務沖在前”理念深耕營商沃土的堅實足跡。
服務“沉下去”,筑牢發展根基
民營企業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源泉,已成為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的重要力量。它們需要一方成長的“沃土”——如何提振企業發展信心、促進服務提質增效、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構建親清政商關系,青島深諳于心。
青島民營經濟的活力迸發,始于頂層設計的強力驅動與工作體系的深度重塑。今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統領涵蓋40余個市直部門、駐青單位及區市的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小組,以專項議事規則與辦公室細則為綱,凝聚起協同推進的磅礴合力。
服務理念的落地生根,離不開作風的切實轉變。一場覆蓋全局的“與民企同行”作風踐行活動蓬勃開展——8名干部脫下西裝、換上工裝,深入企業一線沉浸式交流,將辦公桌搬到車間廠房,精準對接需求、協調破解難題。

這一創新實踐,獲得市委市直機關工委高度認可,經驗在《青島機關黨建》推廣,成為優化營商環境的有力注腳。
法治護企的暖流同步浸潤市場肌理。五四廣場地鐵站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宣傳海報前常有企業家駐足細讀,志愿宣講團20余場巡回解讀將法律條文轉化為“企業護身符”。

而更深遠的布局正悄然展開:《青島市民營經濟促進條例》納入立法調研,“十五五”規劃編制啟動,為民營經濟構筑制度性屏障。通過“青島政策通”平臺的升級,讓政策兌現跑出加速度——1567條惠企政策集成發布,5.42億元獎補資金通過線上全流程直達4259家企業,申報材料平均精簡60%。
讓服務“沉下去”,是青島給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府答案。
在這里,親清底色日益彰顯。今年上半年,一系列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相繼開展,政府與民營企業面對面交流,打通了政企營商環境加速提質增效的新渠道;
青島還統籌開展“一起益企”中小企業服務行動、中小企業服務月、青島企業家日、為民營企業辦實事等活動,構建起全周期服務生態。
30多個部門聯動,近200項服務活動密集推出,高效辦理“市委書記信箱”民營企業來信81件,辦結率達97.5%,企業訴求件件有回音——青島市民營經濟局以實際行動,不僅走到了民營企業的面前,更走進了他們的心里。
瞄準科創領域,鍛造競爭內核
打開科技部發布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榜單,青島連續四年位列非直轄類城市全國十強。

聚焦青島科創產業發展領域,民營經濟始終是重要占比。
專精特新企業“小而專”“小而尖”,長期專注細分市場、創新實力較強、配套能力突出。無論是構建起現代化產業體系,還是搶占關鍵技術“制高點”,專精特新都堪稱是“生力軍”的重要力量。
作為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的主陣地,一直以來,青島市民營經濟發展局以專業精準的優質服務,滴灌出獨具特色的政策支持體系,用心培育自己的“專精特新”企業集群,打造出一條推動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式發展的獨特路徑。
數據顯示,上半年143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破土而出,同比增長超四成;1612家企業角逐專精特新認定,171家“種子選手”向國家級“小巨人”沖刺。
瞪羚獨角獸企業正在政府的加持下實現“高跳快跑”。青島市民營經濟局還制定出臺了《青島市瞪羚、獨角獸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2025-2027)》,累計培育雛鷹企業1049家、省瞪羚企業527家、隱形獨角獸企業54家、獨角獸企業17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下半年,青島還將舉辦獨角獸企業500強大會、山東省瞪羚企業會議、隱形獨角獸企業大會等活動,擴大瞪羚、獨角獸企業社會影響力。
此外,數字化轉型浪潮中,中小企業不再單兵作戰。首批國家數字化轉型試點中期評估顯示,青島219家企業完成智能化改造,3373萬元獎補精準注入。今年上半年,青島舉辦市內外賦能服務活動8場次,遴選新增服務商36家、試點企業159家。
截至目前,青島市民營經濟局已圍繞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未來產業、智能裝備等產業鏈,組織7場對接活動,市內外300家企業參加,其中外地企業100余家;落地簽約項目9個,正在推進項目36個,達成合作意向企業近70家。
創新要素的流動更打破了地域邊界。南京大學重點實驗室里,青島專精特新企業家與科學家“一對一”碰撞技術火花;“市長杯”創新創業大賽吸引234個項目同臺競技,9個簽約項目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賽道落地生根……當萊西食品、膠州電路板、平度睫毛三大產業入選省級集群,青島的產業地標在創新裂變中愈發清晰。
破解融資堅冰,要素供給協同聚力
破解融資難題,是滋養民營經濟的關鍵。

針對此,青島民營經濟局打出了一套精準發力的組合拳:
深調研,摸底數: 聯合市委金融辦等部門,深入市北、城陽、萊西等區市,對150余家企業開展融資大調研,形成的專題報告獲市領導批示,為精準施策提供堅實依據。
搭平臺,促對接: 依托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路演中心、資本市場服務基地,上半年密集舉辦金企對接、政策宣講、聯合會診等活動20余場,架起資金供需金橋。
重實效,強協同: 融資獎補政策效能充分釋放:撥付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資金5915萬元,融資租賃獎補416.45萬元(拉動融資額4.16億元),發放掛牌獎勵416萬元(撬動直接融資5610萬元)。
在金融“活水”精準灌溉之下,176家白名單企業獲貸35.43億元,4175家首貸戶獲貸117.8億元,融資壓力顯著紓解。
此外,青島還積極助力企業揚帆出海,“青帆遠揚”行動組織兩場出海座談會,聯合會商機制與首貸信用貸服務體系持續完善,為民營經濟注入源頭活水。

不難看出,青島民營經濟的年中答卷,寫滿了服務理念重塑與制度創新的雙重變革。當政策溫度轉化為企業獲得感,當制度優勢蛻變為發展新動能,我們期待,下半年,隨著一系列創新舉措的深入實施,這座城市的民營經濟正以更堅實的脊梁,支撐起高質量發展的遼闊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