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舒鴻吉
界面新聞編輯 | 莊鍵
互聯網內容創作者不再只是“流量選手”,而是可以憑技術、憑作品、憑能力逐級晉升的“正規軍”。
7月15日,上海推出《上海市關于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下稱“滬九條”),從生態建設、人才培育、激勵機制、金融支持等多方面發力,九大舉措構建起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全鏈條體系。
上述舉措中,包括完善職業發展通道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平臺企業、行業組織備案成為職業技能評價機構,面向各類創作者開展技能評價;鼓勵創作者參加全媒體運營師等職業技能認定;探索將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納入職稱評審范圍。
上海人社部門7月16日向界面新聞獨家回應稱,針對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職業特點,將修訂完善相關職稱評審標準,持續優化互聯網內容創作賽道,創新評價機制、完善評價標準、優化服務體系。
上海人社部門稱,隨著系統性的評價、評審體系出臺,同時伴隨直播、短視頻、數字營銷等細分領域不斷裂變,上海將及時把新興職業納入技能評價和職稱體系,形成“產業需求—評價標準—技能評價(職稱評審)—政策激勵”的完整閉環。
早在2020年,國家人社部就將全媒體運營師列為新職業,2023年發布國家職業標準,為后續評價奠定基礎。
上海人社部門透露,2022年,上海咪咕視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咪咕視訊)率先備案成為本市首家用人單位技能人才評價機構,面向企業職工開展全媒體運營師技能評價。
2025年2月,上海市人社局又遴選上海市多媒體行業協會、咪咕視訊備案為社會評價機構,將全媒體運營師的評價范圍擴大到全體勞動者。同時,針對產業所需的復合型技能人才,加大互聯網營銷師(包括直播銷售、視頻創推等)等相關職業工種的評價供給力度。
上海人社部門透露,今年4月已出臺《上海市深化職業技能評價制度改革試點的若干措施》,建立了“新項目征集遴選機制”,定期會同行業主管部門、各區開發匹配產業需求和勞動者就業的新職業標準。
上海人社部門向界面新聞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市今年已有近3.6萬人次獲得高級工及以上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其中既有傳統工種,也包含全媒體運營師、互聯網營銷師等新職業。
上海已完善評價體系,為技能人才評價提供了可量化、可互認的能力依據,使“創作者”向“職業技能人才”實現身份轉換。比如,納入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后,互聯網內容創作者可享受到與其他技能人才同等乃至更優的福利。
上海人社部門稱,獲得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人員可按規定申領職業技能提升補貼,2024年,由于被納入上海市急需緊缺高技能人才職業(工種)目錄,全媒體運營師補貼標準達到1500元至3700元,遠高于未納入目錄職業800元至1500元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可用于人才引進落戶、居住證積分等關鍵場景,直接回應了互聯網內容創作者最關心的“身份”和“留滬”問題。
對于互聯網內容創作者中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僅可以實現職業身份的制度化確認,還能參與職稱評審。上海人社部門已建立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的職稱評審通道。
“鑒于互聯網優質內容多樣,涉及領域廣泛,目前根據創作內容所涉及的工藝美術、藝術、文物博物、經濟、科普等專業范圍,建設對應相應的職稱評審通道。”上海人社部門向界面新聞透露。
此前,上海針對科技傳播人才特點優化評價標準,新增科技傳播專業,主要面向從事科學技術傳播和普及的人員開展職稱評價,全國范圍內率先開展科技傳播高級職稱認定。
去年5月,上海混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陳磊(網名混子哥)、中智經濟技術合作股份有限公司李治中(網名菠蘿)、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彭志輝(網名稚暉君)成為首批獲得科技傳播高級職稱的互聯網內容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