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劉婷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周三發布的2025版《全球供應鏈促進報告》顯示,韌性是全球供應鏈最大的短板,全球供應鏈韌性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全面提升供應鏈的發展環境、連接程度和創新能力。
報告利用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韌性指數4個指標追蹤2018—2024年全球供應鏈的變化趨勢,發現了三個問題。一是四個指標值均有所上升,主要是基礎設施聯通度、技術升級創新度、多雙邊規則影響度明顯拉動了促進指數,從而有效抵消了主要經濟體政策影響、金融服務保障度相關指標產生的拖累。
二是,韌性指數是最大短板,其年均增速均低于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2018—2024年,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18.1%、7.7%、13.7%,而韌性指數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僅為3.4%。
三是,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于2014年都達到了歷史高位,韌性指數則從2022年開始連續兩年下降,雖然在2024年有所上升,但仍未恢復到2021年的水平。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院長趙萍在發布會現場表示,全球供應鏈整體發展趨勢向好,盡管世界經濟當中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因素正在持續增加,但是促進因素始終是主流,全球供應鏈正朝著更有效率、更具活力的方向發展。
“但是全球供應鏈的內在韌性仍然相對脆弱。”趙萍稱,韌性指數上升的幅度小于其他三個指數,并且波動幅度很大,而且當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當中任何一個指數出現下降的時候,韌性指數都會下降,這就表明全球供應鏈的內在質量較為不穩定,容易受到內外部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全球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仍然面臨著較大挑戰。
“全球供應鏈韌性水平的提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當促進指數、連接指數、創新指數,三者同時上升的時候,韌性指數才會上升,這表明只有全球供應鏈促進體系相關各方共同發力才能全面提升供應鏈的發展環境、供應鏈的連接程度以及供應鏈的創新能力,最終增強全球供應鏈的韌性水平。”趙萍說。
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技術物流司貿易便利化負責人保羅·漢森(Poul Hansen)當天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打獨斗地保障供應鏈韌性,這需要國內、地區以及國際等方面的通力合作。聯合國貿發會非常關注可持續、有韌性、有包容性的全球供應鏈,期待與中國一道通過多邊機制等渠道,共同推動供應鏈的多元化發展。
英國商業貿易部經濟安全與貿易關系組多邊貨物與市場準入負責人Iain Fifer也表示,未來的一些擾動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并不一定會造成混亂,要通過更開放的貿易環境去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擾動,以及主動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他還表示,在應對擾動方面一些國家采取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比如,有些國家對擾動進行了標測和分析,對受擾動影響大的方面給予重點保障;有的出口商采取了多元化的戰略,改變了對單一供應商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