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秦瑜
漫步于青石板鋪就的街巷,斑駁門墻無聲訴說2800年滄桑。平遙古城——這座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的世界文化遺產,如今仍是中國保存最完整、功能最完善、人居最活躍的“活態”古縣城,完整保留了明清城市空間格局與建筑風貌。
科技賦能,守護千年肌理
平遙保護是一場科技與時間的較量。28年前,平遙古城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開創了我國以整座古城列入“世遺”的先例。平遙縣堅持保護與發展并舉,在提升古城活力的同時,更保障了古城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遺產的價值實現。
近年來,平遙縣政府設立專項資金,制定出臺保護修繕工程資金補助實施辦法,投入補助資金1500余萬元,根據傳統民居破損程度給予每平方米400元至1400元資金補助。縣政府投入500余萬元,開展了古城“立面、街面、天面”風貌整治,拆除違建57處,整治彩鋼瓦等不協調建筑物4000余處,實現了古城歷史風貌的恢復與延續。同時,進行雨污分流、電網提升改造,讓古城居民取暖、用電等更方便。
平遙古城墻作為重要文化遺產,其外包磚墻、內填夯土的傳統結構,對保護修繕工作提出了特殊要求——需同時運用古建筑與土遺址雙重保護技術。“從土質科學配比到精準夯筑工藝參數,團隊已系統總結形成一套古城修繕技術標準,顯著提升了城墻本體的抗風化性能。”平遙城墻搶險修繕技術負責人邵帥表示。
為實現保護手段的現代化升級,平遙古城聯合高校成立專業文物保護技術研究中心。修繕中,團隊嚴格采用傳統楨桿筑墻工藝及“三七灰土”材料,確保歷史營造技藝傳承;同時融合三維掃描技術,為古城墻建立高精度數字孿生模型,對其狀態進行持續監測與分析。這一技術融合路徑,標志著古城墻保護從傳統修復向科技賦能的預防性保護模式深度轉型,為夯土磚石復合結構的千年肌理筑牢科學守護屏障。
非遺新生,傳統與現代共鳴
“五一”期間,平遙高速服務區變身文化驛站,大紅燈籠下,推光漆器、面塑、剪紙等非遺項目構成一道獨特風景。一位南方游客通過視頻通話向家人展示:“服務區竟能聽到正宗晉劇!”
這場意外邂逅背后,是平遙作為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核心區域的系統性非遺保護實踐。全縣擁有17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冠云牛肉傳統加工技藝等4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平遙逐步構建非遺傳播體系,建立非遺數據庫,在平遙縣非遺展覽館之外形成了推光漆器、木版年畫、面塑、彩塑、剪紙等20余個傳習所(工作室),開展豐富多樣的研學活動。周末的傳習所里,孩子們捏制生肖面塑,年輕人學習剪紙紋樣,外國游客嘗試木版年畫拓印。
此外,平遙推出原創動畫《古城小鏢師》,將票號文化、鏢局故事融入現代媒介,通過情境體驗劇、原創動畫等新形式,讓票號文化、鏢局故事穿越時空,找到年輕的“打開方式”。
文旅共融,激活古城基因
明清時期,全國51家票號中平遙獨占22家,“一紙風行、匯通天下”的盛景,正是晉商“誠信為本、以義制利”精神的真實寫照,創造了縱橫歐亞、稱雄商界數百年的商業傳奇。
入夜后的平遙古城,一場沉浸式文化體驗在《又見平遙》劇場拉開帷幕。演出巧妙運用360度旋轉舞臺與全息投影技術,將古城墻、市樓等標志性建筑融入場景。演員穿梭于觀眾之間,以票號清點銀兩、商販沿街叫賣等鮮活場景,帶領觀眾穿越回風云激蕩的晉商時代。演出選取真實歷史片段,生動詮釋晉商“重信守諾”“義利并舉”的精神內核。據統計,今年“五一”假期,該劇演出25場,吸引觀眾2.48萬人次,上座率飽和。
古城題材動畫《古城小鏢師》熱播,電影《風雨日升昌》登陸央視,第二屆平遙古城半程馬拉松即將開跑……平遙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劉文琳介紹說,近年來當地堅持“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理念。此外,依托“游在古城、住在古村”模式,近三年新增平遙牛肉文化產業園等4處國家3A級旅游景區,盤活全域文旅資源。
“金井市樓”雪糕、流麻星空古城等IP衍生品廣受歡迎,許多省外游客都會慕名而來。“這些產品既滿足消費需求,又傳遞文化內涵,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的理由。”古城文創店經營者李杰表示。
從西周軍事要塞到明清金融中心,直至今日的文旅勝地,平遙古城完整保存著中華商業文明演進脈絡。這座“活著的古城”秉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之心,在保護與傳承中持續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之路,煥發出新的時代生機。
古城守護者20年如一日的腳步丈量著城墻的每道磚縫,學校課堂里年輕的手掌正接過推光漆器的衣缽。保護世界遺產,歸根結底是守護人的技藝與精神。平遙證明,真正的活態傳承,是讓古老基因在當代血脈中持續奔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