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明一 實習生 玉罕
2025年7月14日,2025青蔥青年影展(煙臺)閉幕。當日下午,第四代導演謝飛與攝影師傅靖生聯袂帶來“《湘女蕭蕭》:創作與見證”大師分享會,并與青年導演杜維康共同呈獻《重返蕭蕭故鄉》,完成了一場跨越近四十年的光影接力。
在煙臺,這部1986年的經典之作與2024年的拍攝地重返記錄在銀幕上交疊,映照出中國社會的變遷與電影藝術的永恒價值。

紀錄片《重返蕭蕭故鄉》記錄了謝飛與傅靖生重返湖南湘西《湘女蕭蕭》拍攝地的歷程。鏡頭下,山梁上現代樓房林立,古建筑蹤影難覓,與四十年前膠片記錄的景象形成強烈對比。謝飛感慨道,雖然在1985年拍攝時就得知當地會進行建設,但沒想到許多地方已被淹沒,山梁上也建起了宿舍樓。一番走訪,他發現各個縣城的發展規模遠超想象。“這四十、五十年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進步是巨大的,沒有對比就難以體會其變化之深。”
此外,謝飛特別強調經典作品的價值:“經典文學作品是一個民族豐富的礦藏。”而杜維康的紀錄片創作,被傅靖生譽為“關于電影的電影”,其如水波般起伏的敘事節奏,精準呈現了歷史的今昔對照。
現場,兩代影人多次叩問創作初心。謝飛重申前輩謝晉的箴言,強調電影應當具有持久的生命力,既要讓中國人理解,也要能讓外國人看懂。他指出,《湘女蕭蕭》的價值正在于對人性的深刻刻畫,使其得以跨越文化差異而“留得下去”。傅靖生則以紅杉樹為喻,強調年輕創作者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為他人留下空間,這樣電影生態才能保持平衡。他回憶與謝飛在膠片時代的嚴謹合作——那時“一個鏡頭最多拍3條”,迫使創作者深思熟慮;如今技術門檻雖已消失,“基本功”的錘煉反而更顯珍貴。

面對現場學生關于創作困境的提問,謝飛鼓勵年輕人“要看視頻、做視頻,看影視、做影視”,熱情擁抱融媒體的潮流,主動發掘最新、最好的創意點,把握屬于自己的機遇。從B站UP主“影視颶風”的商業化實踐,到FIRST青年影展的短視頻競賽,他建議學生可從紀錄片入手:“電影是客觀世界的真實還原,這是根基。”他以無人機普及為例,指出技術解放帶來的視角革命,“如今風光片70%用無人機拍攝,這為視聽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性。”
活動尾聲,賈樟柯登臺。“謝飛老師對年輕導演最大的啟發,是懷揣開放之心。”他表示,青蔥青年影展不僅是展映平臺,更是“數代影人對話的橋梁”——從謝飛、傅靖生的創作積淀,到杜維康等青年導演的新銳視角,共同構成了中國電影的“精神譜系”。這場跨越近四十年的光影之約,既是對電影藝術的深情致敬,也飽含著對中國電影未來的殷切期許。
來源: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