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發布《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動方案》,圍繞“4433”萬千億制造業產業體系,明確到2027年培育60個百億級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2030年培育百億級以上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100個左右,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地市多點發力 錯位協同
根據全省“一盤棋”產業布局,方案重點規劃了各地市優勢產業方向。

合肥都市圈突出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新材料“三箭齊發”。長豐縣、肥西縣聚焦新能源汽車整車及安全系統等;廬陽區、包河區發力軟件、智能電控等;廬江縣、肥東縣主攻電池材料和光伏等。蕪湖市鳩江區、弋江區、灣沚區等6個區(縣)則集中布局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機器人、通用航空裝備等6條產業鏈,成為全省“鏈式”發展最密集區域。
皖北地區圍繞資源優勢重點發力。阜陽打造資源循環利用集群,穎泉區光電顯示、界首市綠色功能高分子材料,阜南縣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柳木、太和工業濾布、臨泉農副食品加工形成特色產業矩陣;蚌埠禹會區新型顯示、淮上區功能性助劑,淮南潘集區精細化工與鳳臺縣光伏儲能“組團”崛起。皖西大別山區則依托金寨新能源機車、六安葉集綠色家居、霍邱鐵基新材料等集群,探索“資源+制造”轉型路徑。
沿江城市突出多種材料發展。銅陵銅官區、蕪湖鳩江區同步布局銅基新材料;池州貴池區、馬鞍山雨山區分別聚焦船舶海工和磁性材料;安慶懷寧縣紙塑、桐城市綠色包裝填補細分領域空白。皖南宣城、黃山則依托涇縣電機泵閥、徽州區新型功能涂層材料,打造長三角配套基地。
14個產業領域 “一群一策”
方案將產業劃分為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裝備制造、新材料等14個重點產業方向,實行“一群一策”
汽車產業在長豐、鳩江等10縣(區)形成“整車—零部件—后市場”全鏈條;新一代信息技術以銅陵銅官區、蕪湖鳩江區為核心,向蚌埠禹會區、滁州南譙區延伸,打造從芯片到整機的“皖芯”走廊;裝備制造錨定機器人、機床、泵閥等細分領域,鳩江、博望、涇縣三地錯位互補。
《培優育強縣域制造業特色產業集群行動方案》的落地,是安徽激活縣域經濟潛能、鍛造產業競爭新優勢的戰略之舉。
預計到2027年,全省集群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2%,累計培育高新技術企業4000家、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000家,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區域品牌與產業地標。
來源: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