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程璐
界面新聞編輯 | 文姝琪
七月的上海,高溫空氣里彌漫著一種熱度,由上海開放處理器產業創新中心(SOPIC)主辦的第五屆RISC-V中國峰會,同時也是全球三大RISC-V峰會之一在上海張江揭幕。這場峰會匯聚了學者專家、企業、研究機構及開源社區代表等從業者們,共同探討RISC-V生態的最新進展與產業未來。
當前,全球正加速邁入AI驅動的智能時代,由此引發的算力需求激增,對處理器架構的創新與優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需求。RISC-V作為新興指令集架構,以其開源開放、靈活、低功耗等顯著優勢,正在成為構建未來算力基礎設施中的選擇之一,特別是在AI、車載、數據中心等領域的規模應用正加速到來。
上海是國內最早支持推動RISC-V的地區之一,目前已初步形成從芯片設計、制造到應用的全覆蓋產業鏈,推動RISC-V在高性能計算、AI算力、智能終端、汽車電子等領域的發展。本次峰會落地的浦東張江,正是上海發展RISC-V的重要承載地,也正在成為國內RISC-V生態的核心樞紐。峰會現場,界面新聞了解到,上海開放計算系統研究院(籌)宣告揭牌,同時上海RISC-V生態街區對外發布。
"張江的開放精神與RISC-V架構的開放性高度契合。"該生態街區的運營主體——張江高科董事長劉櫻在峰會演講中表示,未來生態街區將集聚更多RISC-V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人才,促進技術研發推廣和應用,助力產業蓬勃發展。
張江集成電路產業園首期5萬平方米的智能化空間,配置130W/㎡的高功率供電系統,這是張江高科為RISC-V企業準備的“產業社區”。
劉櫻提到,生態街區將圍繞開放、聚合、超越三大關鍵詞生長。該街區是張江高科規劃的“張江集成電路產業生態走廊”的一部分,目標是成為全球RISC-V技術創新應用的承載地和引領者。
一直以來,張江科學城的集成電路產業都處于全國前列,素有“中國硅谷”之稱。一級市場流傳著一個說法,任何投資機構的“芯”版圖都繞不開張江。作為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核心承載區,浦東張江以先進制造工藝、芯片設計及裝備零部件三大優勢,貢獻了上海75%、全國18%的集成電路產值。

特別是集成電路設計公司,大部分都落地在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包括600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全球芯片設計10強有7家落地產業園。
劉櫻強調,在浦東開發開放35周年之際,生態街區將延續"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理念,通過開放處理器產業創新中心及即將成立的創新研究院,為RISC-V企業提供全周期服務支撐。
增長來源于聚合的作用,張江提出端側牽引、端芯聯動戰略,以智能終端、智算中心、衛星互聯網三大端側領域為抓手,打造國家戰略承載區。劉櫻表示,這跟RISC-V規模化應用場景不謀而合,相信在未來端側領域具有更加巨大潛能。
具體落到RISC-V的產業生態上,上海張江的支持建設將分為三步走。一是將加快端側導入,拓展應用邊界。張江是最早全力支持RISC-V的區域,目前已經嘗試在多個應用領域重點突破RISC-V企業,如服務器CPU應用領域有知合計算、算能、芯至、藍芯算力和RiVAI;工業控制領域有進迭時空、賽昉科技、隼瞻科技;消費電子領域有藍訊科技、恒玄科技、樂鑫科技等企業。
未來在消費電子、工業控制、智算領域、智能汽車、衛星互聯網領域,張江都有大量頭部企業在此集聚,可以引入端側企業為RISC-V企業提供更多產業化機會。

生態優勢不言而喻,比如公認的英偉達的護城河之一就是其CUDA生態。當前已經入駐生態街區的上海開放處理器產業創新中心正協同產業鏈上下游,共建RISC-V關鍵共性技術平臺,用開放的硬件平臺構建開源的軟件生態,與國內高校合作培養專業人才,從而推動RISC-V產業創新發展和產業化落地。
二是推動標準化,形成規模效應。劉櫻提到,聯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和上海市集成電路行業協會,推動指令集的標準化建和,“引導產業鏈的參與者在規范標準之下進行開發,從而增加可互動性,推動RISC-V的大規模適配和應用。”
三是完善公共服務平臺,提供適配生態和技術支撐。除了創新中心和研究院,張江還布局了芯片測試公共服務平臺、張江實驗室、ICRD等核心機構,都聚集在街區周圍,未來加上張江可能持續統籌引入的操作系統、編譯器、開發者社區等重要的生態伙伴,可以助力RISC-V企業提供更多設備生態和技術支撐。
在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引發的開源浪潮中,上海正在借助其頂尖的科研院校資源、完備的半導體產業鏈,還有地方的支持和豐富的應用場景,搶占RISC-V產業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