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庫同心,山海共融。2025年是寧波對口支援庫車十五周年,也是第十一批寧波援疆干部人才進疆第三年。這不是單向的奔赴,而是跨越4500公里的雙向應答——從東海之濱到大漠邊陲,一批批援疆人用腳印在戈壁灘寫下“甬能量”,一趟趟物流專列跨越千里,滿載著寧波人民的深情厚誼。
從“物援”到“心連”,從“輸血”到“造血”,“甬庫在一起”是荒漠大棚里紅艷欲滴的草莓,是庫車校園里同步直播的寧波課堂,更是兩地孩子共繪“我的家在中國”的蠟筆畫。甬庫同心,從來不是地理的奇跡,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援疆”二字已淬煉成“共繪新‘疆’來”的生命契約。
六月的南疆,烈日炙烤著庫車烏恰鎮的戈壁灘。維吾爾族瓜農卡哈爾·卡德爾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托起一顆翠紋密布的甜瓜,笑容比陽光更燦爛:“這顆‘團結瓜’,一畝頂過去十畝老瓜!”
他口中的“團結瓜”,正是來自4500公里外寧波的“甬甜5號”,而改變這片土地命運的,是一群十幾年如一日奔赴南疆的寧波人。
疏果之爭:掐出市場的敲門磚
2013年冬,寧波市農科院高級農藝師丁偉紅第一次踏上庫車的土地。“200畝試驗田,草長得比瓜秧還高。”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他搖頭苦笑,而當地瓜農則是抵觸情緒強烈:“寧波的瓜能比得過我們的哈密瓜?”

于是,丁偉紅索性卷起褲腿,一頭扎進地里,教疏果、防蟲害。一開始,烏恰鎮土孜魯克墩村書記艾力·帕孜力看著被掐掉的幼瓜還急得跳腳:“三個瓜能賣錢,為啥要剪掉兩個?”丁偉紅舉起裂開的畸形瓜反問:“這樣的瓜,商超會收嗎?”

丁偉紅時近日他剛從庫車返回寧波。盡管身處寧波,他的手機卻依然24小時響個不停。由于與新疆存在時差,瓜農們常在深夜撥通視頻電話向丁偉紅求助:“丁教授!葉子都被黑蟲覆蓋了!”面對瓜田遭受的蟲害侵襲,丁偉紅冷靜應對,放大視頻截圖后安撫道:“別慌!這只是常見的蚜蟲,用吡蟲啉殺蟲劑處理即可!”
類似的“遠程急診”,丁偉紅每年都要處理上百起。談及最難忘的一次緊急情況,他說應該還是那次因高溫導致的大面積裂瓜問題。“當時,我連夜飛往庫車,頂著近40℃的高溫,在瓜棚中堅守了兩天。”丁偉紅解釋道:“新疆日間氣溫極高,水分蒸發迅速。最終我采用了控水結合機械性損傷的方法,減緩水分吸收速度,控制住了裂瓜情況的蔓延。這類問題必須親自飛赴現場實地查看后才能妥善處理。”
“團結瓜”帶動瓜農致富
瓜農們的思想轉變出現在2015年,首批“甬甜5號”甜瓜驚艷上市,以其高糖度和絕佳口感迅速征服了市場。寧波市援疆指揮部洞察先機,積極拓展銷售渠道,成功助力“甬甜5號”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甜瓜價格飆升至往年的三倍,瓜農們的收入也隨之大幅提升。
曾經對新瓜種持拒絕態度的村民卡哈爾·卡德爾,主動向丁偉紅討要種子,果斷承包了19畝土地,還成了鎮里的技術員。“卡哈爾·卡德爾告訴我,種瓜的村民們去年平均有三千左右一畝效益收入,這充分證明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讓技術扎根庫車,才是援疆工作的真正意義。”
如今,卡哈爾·卡德爾經常手持手機,那頭是丁偉紅叮囑的技術要點,這頭是等著傳授疏果技巧的村民:“丁教授強調,一藤兩瓜才是精品!”在他的積極帶動下,烏恰鎮1400畝瓜田全面采用寧波標準化種植技術,畝均增收3000元以上。

烏恰鎮土孜魯克墩村書記艾力·帕孜力激動不已分享道:“現在,村里家家戶戶都種上了瓜,甬甜5號、9號,應有盡有。許多村民憑借種瓜收入蓋起了新房,開上了新車。這樣的幸福生活,在過去我們想都不敢想。”
援疆指揮部筑起“產業長城”
在丁偉紅身后,寧波市援疆指揮部搭建起了更大的舞臺。2012年,來自慈溪的安存政響應號召,在戈壁灘投資1.5億建果園,卻遭遇毀滅性打擊,“一場沙暴,一夜之間虧損三百萬”。關鍵時刻,寧波市援疆指揮部迅速協調專家團隊,不僅幫助他建起堅固的防護林,有效抵御風沙侵襲,還引入先進的保鮮技術,解決了瓜果長途運輸的難題。

如今,安存政的果園已是一片生機勃勃的綠洲,占地3765畝。35萬棵防護林如同綠色城墻,守護著這片土地;76名維吾爾族工人在這里穩定就業,月薪平均4000元,遠超之前的務農收入。
31歲的果農庫爾班·力提甫在果園中巡邏穿梭邊感慨:“我從小在這里長大,以前這里全部是沙漠和戈壁灘。安總來了以后,我學會了種蘋果樹的技術,目前月收入4000余元,比較穩定。我相信寧波人,安總從來沒拖欠過工資,他還說明年帶我們去寧波看海!
站在寧波市援疆指揮部“支援庫車就是發展寧波”的標語前,寧波市援疆指揮部黨委委員、副指揮長、庫車市委常委、副市長范駿深情地說:“產業援疆的關鍵,是要讓經濟發展和民族團結同步提升。”為此,寧波市援疆指揮部對庫車發展的產業路徑進行了清晰的規劃:“一是引進寧波市農科院種植技術,實現畝均增收,讓林果種植成為富民產業;二是布局石化項目,以寧波經驗助力庫車打造支柱產業,夯實政府財政根基;三是激活獨庫公路IP與180處文物資源,帶動沿線村莊共享旅游紅利。”
“來疆為什么?在疆干什么?離疆留什么?”最經典的援疆三問,也是每一位寧波的援疆干部時刻審視自己援疆之路如何走好的靈魂三問。正是這樣的工作理念,帶來天山南麓的產業溫度與民族深情交織,孕育出甘甜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