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楊
近日,哈爾濱融創茂的H&M門店內,醒目的紅色字體促銷標簽擺在了貨架上,“7月11日至9月3日,全場滿3件享5折”。一位店員邊整理衣物邊低聲告訴顧客:“這段時間都會有折扣,看中的、尺碼合適要趁早帶走?!彪娫捘穷^,H&M官方客服仍將融創MALL店列為哈爾濱兩家營業門店之一,但店鋪工作人員沒有否認即將閉店的事實?!笆情]店,不是裝修暫停營業?!焙喍痰鼗卮鸷蟊悴辉付嗾劇?/p>
從2017年6月30日開業時的熱鬧場景,到如今在折扣促銷中即將退場,這家松北區首家H&M門店的命運,折射出快時尚品牌在哈爾濱的興衰軌跡。
冰城記憶里的紅字招牌
2011年,哈爾濱首家H&M門店開業首日,中央大街的金安國際購物中心門前便排起長隊。隨后幾年,H&M在哈爾濱的擴張步伐緊湊有序。2013年,哈西萬達店與商場同步開業,同年,學府凱德店也開門迎客,2015年,進駐會展核心商圈紅博中央公園,2017年,松北區迎來首家H&M,入駐融創茂。2018年,卓展購物中心B座的H&M開業,成為哈爾濱第六家門店。彼時無人預料,這波擴張浪潮已觸及頂點。
在松北區居民張女士的記憶里,融創MALL的H&M曾是周末家庭采購的必去之地。“2017年剛開業時,試衣間隊伍能排到門口,收銀臺開七八個還忙不過來。孩子過年新衣、自己上班的通勤裝,基本在這里解決。”然而好景不長。2021年的新疆棉事件成為轉折點,金安國際首店在風波爆發當月迅速撤店。隨后幾年,閉店消息接踵而至,2025年6月,學府凱德店關閉,如今融創茂店也進入倒計時階段。曾經六店同輝的盛況,即將縮減為紅博中央公園的孤軍奮戰。

這種擴張節奏恰似快時尚黃金時代的縮影,用標準化的北歐設計、平易的價格和每周更新的時尚策略,席卷各大城市。當年在凱德店開店當日搶購的付女士回憶,“那時候還在上學,每周末都要來逛,剛開業的時候結賬隊伍要繞場大半圈,試衣間要排隊很久。”
收縮中的戰略轉移
耐人尋味的是,在閉店潮中,北京悠唐購物中心1500平方米旗艦店于今年5月高調開業。這種“關小店開大店”的戰略,在H&M集團財報中得到驗證:“通過優化門店布局獲取更高運營效率。”
2025年6月26日,H&M集團公布上半年財報。1120億瑞典克朗的凈銷售額、52.3%的毛利率數據看似穩健。但在這些光鮮數字背后,一場全球范圍的戰略收縮已持續多年?!拔覀円援a品、購物體驗和品牌建設為核心的戰略方向,再次通過業務的積極進展得到了驗證?!盋EO丹尼爾·埃爾弗在財報中的表述,指向H&M正在實施的“關小店、開大店”策略。哈爾濱市場的閉店軌跡,正是這一戰略的微觀呈現。
財務壓力驅動著這場撤退。據一位商業地產業內人士透露:“快時尚品牌通常采用‘固定租金+營業額扣點’模式,扣點比例不低。在銷售額下滑時,千平大店的運營成本便難以承受。”
快時尚黃金時代的退潮
哈爾濱H&M的撤退,映射出整個快時尚行業在中國的戰略轉變。2020年至2024年間,H&M中國門店從479家縮減至約300家,關閉近180家。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行業性的集體轉身。
多重因素疊加導致了這場退潮。產品質量問題首當其沖。據天眼查信息顯示,僅2021年上半年,H&M關聯公司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就受到了5次行政處罰,被沒收違法所得約17.8萬元,共計罰款超58.4萬元。
更深層的變化來自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轉型。隨著本土品牌崛起,年輕一代對個性化設計和性價比的追求,使版型單一、設計詳細的歐美快時尚逐漸失寵,這些快時尚品牌們,變得“快”不起來了。

快時尚品牌曾引以為傲的“快速”優勢,在直播電商時代反而成為負擔。一位服裝行業創業者坦言:“H&M在國內的門店受制于瑞典總部,產品體系不夠靈活?!?/p>
但H&M并未完全放棄哈爾濱,堅守紅博中央公園店的選擇,表明品牌仍希望保留南崗核心商圈的戰略據點??鞎r尚的轉型路徑逐漸清晰,關閉邊緣區域中小型門店,集中資源打造核心商圈旗艦店。
這些大店承載的功能已超越單純賣場。H&M在2023年設立中國設計中心,推出本土團隊設計的產品系列,試圖彌合歐美版型與中國消費者需求的鴻溝。同時打通天貓、京東、拼多多等線上渠道,構建全鏈路銷售網絡,在線上端持續發力,這體現了快時尚品牌在中國市場優化運營的策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