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酷暑,40萬裝扮各異的年輕人涌入國家會展中心,參加二次元們一年一度的“朝圣活動”。
相比8年前首屆BW(Bilibili World)的小眾與自娛自樂為主,BW2025在規模與國際化程度上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從早年50家展商到如今超過700家參展,內容不止包括二次元衍生品,游戲、AIGC平臺、設備商都加入其中。此外,40萬參會觀眾人數創出了新高,國際觀眾的占比也達到了13%。

這場亞洲規模最大的ACGN(Animation、Comic、Gam、Novel)盛會,不僅是二次元文化的狂歡,更是上海互聯網內容生態的縮影。
BW展會落幕兩天后,上海市政府推出《上海市關于支持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的若干舉措》,向全球內容創作者發出邀約,從創意鼓勵、創作補貼到職業認證、資金支持、明確了九條扶持政策(簡稱“滬九條”)[1]。
上海的內容產業,不只是“文化”的出口,更是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界面。它所做的不僅是打造一座“內容創作之城”,而且是在構建一個以內容為紐帶、以科技為支撐、以制度為保障的現代城市新范式。
在這個范式里,創意不是點綴,而是核心生產力。
創意的力量:聚沙終成塔
從鐵路網絡、電力系統到通信網絡,人類歷史上每一次工業革命已經告訴我們:生產力要想真正從應用端實現大幅提升,離不開基礎設施的全面鋪設。
在諸多商業模式里,內容產業的“輕資產”模式一直讓其它行業的老板們羨慕,但“非標準化”下如何讓創意能夠以最便捷、快速的方式得到落地,又讓從業的創業者們絞盡腦汁。
打造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供應鏈,為創意搭建底層的基礎設施,讓基礎資源被創作者們隨手可得變得十分重要。“滬九條”首條便明確要打造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集聚區,產業鏈條暢通、政策體系健全、配套服務完善,會持續帶動創作者的聚集與優質內容的涌現。
而這些“基礎設施”的搭建,離不開政府、平臺,以及內容創作者本身的集體合力。
小紅書總部位于黃浦區馬當路SOHO復興廣場,自2013年成立以來,逐步成為全國生活方式類內容的核心策源地。平臺具有高度聚合力,使得大量創作者、內容公司、商業品牌主動向黃浦靠攏。黃浦區本地創作者、品牌通過平臺內容可快速獲得流量扶持、商業轉化,實現“即創即富”。

黃浦區是上海最核心的歷史城區,擁有外灘、豫園、南京路、田子坊等標志性文化場所及老弄堂,這種文化積淀為內容創意提供靈感源泉與場景支持。以田子坊為代表,黃浦構建“文化+創業”社區,通過老品牌講故事、傳統文化“海派化”再造,吸引大量青年創業者和創作者進駐。
楊浦區則是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并把在線新經濟、創意設計列為千億級重點推動產業。目前楊浦已有8300多家數字企業,聚集了嗶哩嗶哩、抖音等頭部互聯網內容平臺,圍繞平臺產生的大量剪輯、特效、劇本、分發、IP孵化、品牌代運營企業不斷入駐五角場周邊。

同時,楊浦教育資源密集,區域內聚集復旦、同濟、上財等14所高校,形成豐富的人才與研究資源基礎,是“知識楊浦”的重要支撐。
除了黃浦與楊浦,位于徐匯的米哈游、浦東的閱文集團、入駐靜安的喜馬拉雅等文化創意企業,他們的內容帶動著上下游產業鏈聯動,包括游戲引擎、影視制作、配音配樂、市場運營、版權服務等環節,形成全鏈條產業生態。
內容也正成為技術落地的最大場景之一,AIGC、XR、區塊鏈內容版權、智能交互等代表未來的新方向,是創意產業不斷擴展互動的領域。
可見,上海的內容產業不是一個孤立的產業“細胞”,它已嵌入到這座城市的經濟肌理、文化氣質與制度邏輯中。
在“內容即治理”、“內容即連接”、“內容即動員”的新時代,上海選擇將創意置于生產力核心,并以科技與制度筑起護城河。它所打造的,不是一批內容公司,而是一個可持續生長的城市內容生態系統。
投資于人:從“內容自由職業”到“內容職業自由”
2023年2月,B站科技區頂流up主稚暉君在停更了半年后,宣布在上海臨港創辦智元機器人。
從2017年起,稚暉君在電子科技大學就讀期間,就開始在B站上傳科技改裝視頻,從智能紅外遙控、自動駕駛自行車到機械臂幫葡萄縫針,積累了280萬粉絲。他的作品體現出極強的DIY能力與硬核技術素養,也被網友稱為“野生鋼鐵俠”。
稚暉君并不是B站全職up主,在選擇創辦智元機器人之前,他是“華為天才少年”,主攻AI芯片相關研發。只不過,在機械與AI應用相關領域持續做興趣輸出,最終他依然走上了打造機器人的道路。
而在B站、抖音、小紅書這些互聯網內容平臺上,在硬件設備、影視動漫、音樂、手工制造等等領域,有著許許多多憑借興趣做著各類優質內容輸出的全職創作者。他們沒有稚暉君那么幸運,在早期,這些全職創作者統一被稱為“自由職業”。

根據官方及第三方數據,B 站用戶中90后和00后占比高達 78.7%,其中18-24歲群體占 60.3%,25–30 歲占 16.7%[2]。這個年齡層的用戶,也是在B站等平臺上表達和輸出最為活躍的人群。
互聯網內容創作者長期以來處在一個模糊的職業發展定義里,而這一次,“滬九條”明確要完善內容創作者職業發展通道,給予創作者長期歸屬感。未來官方不僅會把互聯網優質內容創作者納入職稱評審范圍,還會將優質內容創作者納入人才計劃的評選。
這是上海用制度為創作者撐傘。身份認同之后,產業鏈服務上會更專業與科學,圍繞青年內容創作者的職業技能訓練、內容型創業公司的資金支持也將配套同步。
當張江的科學家與B站的UP主在同一個創作生態中對話,當外灘金融帶的交易數據轉化為財經科普素材,當老洋房的故事通過短視頻觸動全球觀眾,每一個創作者在講述中國故事與上海故事背后,也是制度在給予創作者們肯定與信心。
一座城市的效率,終究是它對人的尊重
上海之所以能成為內容創業者的首選城市,不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套“模板”,而是它理解了這個時代:一個表達重要的時代,一個創意更需要呵護的時代。
無論你是拍短視頻、做MCN,還是UP主開個小工作室,在上海你不會被視為“不務正業”,而是作為數字經濟的一部分被認真對待。每一個內容作品,是IP、是品牌、是城市文化軟實力的延展,這種觀念的背后,是一個城市對未來產業形態的深刻理解。
“營商環境”這個詞,聽起來很政策、很制度。但在上海,它其實很人本。
上海之所以吸引人,不是因為這里有光鮮的外灘和摩天大樓,而是因為這座城市,永遠不會讓一個認真努力的人輸在流程上。
來源:遠傳研究所
原標題:內容時代的“上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