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婷、張芝萌
兩座城市,或許一個在東半球的晨曦里蘇醒,另一個卻剛在西半球的暮色中入眠。遠隔重洋、時區交錯、文化各異,它們是如何成為“朋友”的?
答案就藏在國際友好城市的故事里。

7月19日,青島國際友城交流月啟幕。來自17個國家的19座友城和有關機構代表跨越山海,相聚青島,攜手共拓文旅交流空間、共辟產業合作路徑、共織民心相通紐帶。
“國際友好城市”因何結緣?青島不斷擴容的“友城圈”里,又藏著哪些跨越國界的溫情故事?
“友城”是什么城?
有人說,友城是城市的“遠親”,也是發展的“伙伴”——當一座城與另一座城以“友好城市”之名攜手,便開啟了一場跨越山海的雙向奔赴。
友好互信的“紐帶之城”:跨越時空的情誼聯結。
友城的故事,始于對和平與合作的向往。一戰后,英國凱里市與法國普瓦市因戰后重建攜手,成為全球首對友好城市。二戰后,“友城”模式在全球推廣普及開來。同時,友城也被稱作“姐妹城市”“兄弟城市”“雙胞胎城市”。
青島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國際朋友圈”建得既早且廣。自1979年與日本下關市締結首對友城以來,青島國際友城圈不斷擴容,如今已拓展至54個國家的95座城市,遍布全球五大洲。
資源互補的“協作之城”:各展所長的合作共贏。
城市稟賦不同,友城為資源流動和優勢互補搭起橋梁。從經貿到基建,從科教到文化,合作的種子在互信土壤里不斷開花結果。
比如,青島與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合作,讓東非咖啡香飄進青島咖啡館,也讓中國技術助力當地基建升級;與美國長灘市40年“友誼長跑”碩果累累,成為港口城市協作的典范。

文明互鑒的“交融之城”:差異中的對話與共鳴。
城市是文明的容器,友城交流的本質,是不同文明的對話與交融。
青島的友城圖譜里,藏著多元文化的碰撞:西班牙畢爾巴鄂市以古根海姆博物館詮釋工業城市的藝術蛻變,泰國清邁市留存著蘭納王朝的歷史肌理,韓國大邱市在紡織傳統與流行文化中展現活力……
有時,文化交流的密碼簡單又奇妙。比如,本屆國際友城交流月恰逢青島國際啤酒節,而韓國大邱在7月剛舉辦了為期五天的“炸雞啤酒節”。一杯啤酒,成了兩座城市心照不宣的交流默契。
為何奔赴“友城之約”?
從1973年中國首對國際友城誕生,到如今與147國締結超3000對,友城已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支點,在文明交流互鑒中架起共贏之橋。
坐落在黃海之濱的青島,正是這座橋梁上的活力節點。它的友城故事,藏著城市與世界相遇的密碼,寫滿了雙向奔赴的印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青島與世界結緣是歷史與時代的必然。
青島“朋友遍天下”的開放格局植根于天賜的地理稟賦。東接日韓、西聯歐亞的“十字型”樞紐地位,讓這座港口城市成為沿黃流域最大出海口,天然具備暢達世界的開放胸襟。

更深層的驅動力,是融入城市血脈的開放基因。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北線的重要啟航點,青島連接世界的風帆已鼓蕩千年。如今,世界級港口在這里崛起,物流、人流、信息流在此交織成網,孕育出兼容并蓄的城市品格,讓青島與世界的緣分在交流交融的時光中愈發深厚。
國家戰略的加持,成為青島廣結友城的強勁動力。從1984年躋身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到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等重大平臺落地,這些“國之重任”讓青島以戰略支點的自覺,主動延伸友城網絡,將國家使命轉化為聯結世界的行動力。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友城為青島注入跨越山海的發展動能。
經貿合作,走深走實。“上合快線”“中歐班列”與海運航線織密物流網,一批投資貿易促進機構雙向扎根。青島以友城為橋梁,讓企業“跟著友城去投資、跟著友城找市場”,帶著招商團“走出去”。頻繁的互動交流中,青島日漸成為國際資本青睞的投資熱土。
人文與科技交融,涌動發展活水。青島水務與日本下關市上下水道局二十余年技術互訪,助力供水事業提質;青島科技大學與白俄羅斯合作研發輪胎技術,降低超大型卡車輪胎能耗20%,推動產業升級;借鑒希臘港口管理經驗,賦能航運發展……
一系列技術協作、資源互補、文化交流,讓青島更富活力。
續寫友城“老友記”
朋友間,總是越走越近、越交越親。國際友城交流月,正是一個讓彼此“走親串門”的平臺。
展望未來,青島與國際友城間的“老友記”,該如何書寫新篇?
跟著國家戰略交朋友,朋友圈越擴越優質。
青島的友城交往始終和著國家戰略的節拍,積極結交新朋友。
自2018年青島肩負起建設上合示范區的國之重任以來,積極對接13個上合組織國家的18座城市;發揮“近鄰”優勢,已與韓國6大廣域市全部結好;以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為核心,結好基里巴斯泰奈納諾市等太平洋島國友城。
把朋友變成合伙人,合作網越織越緊密。
為把友城資源轉為發展動能,青島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構建立體“合作網”:
塑品牌,以“友城合作·共創未來”品牌舉辦近200場活動,推動上合示范區與多國園區雙園互動;
搭平臺,借友城訪青舉辦與下關、拉各斯等城市的經貿對接會;
擴渠道,赴友城辦經濟圓桌會,推動羅馬尼亞工商聯合會等機構落戶,鏈接全球資源。
帶著特色做文章,共贏鏈越拉越長。
海洋的深邃、體育的活力、文旅的底蘊,這些特質是青島打開友城交往之門的金鑰匙。
通過“友城+海洋”“友城+體育”等模式,青島構建差異化共贏鏈:助力聯合國海洋十年“海濱之城”平臺落地,與比雷埃夫斯港等結為友好港,藍色合作亮眼;帆船互訪、足球交流,讓運動成為通用語言;啤酒文化展示、埃及文旅推介會,盡顯城市魅力。
交流月里,啤酒節中的友城身影、文旅產業對話會,更讓“青島特色”成為焦點。
讓民間故事傳得遠,交流圈越來越熱鬧。
一個個微觀的個體敘事正成為文明對話的主角,讓友城情誼在煙火氣中拔節生長。
青少年永遠是友城故事里最富朝氣的篇章。創新搭建“青春青島”友城青少年交流平臺,助力中小學校締結456對友好學校,讓青春的聲音成為跨文化對話中鮮活的注腳。
“他者視角”往往更具打動人心的力量。自2023年起,推出系列專題片《國際友人說青島》,講述國際友人正在經歷的青島發展故事。這些扎根生活的表達,讓青島故事在跨文化傳播中愈發生動可感。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友好城市就像一座座橋梁,讓遠隔重洋的人們得以走近彼此,互致問候,攜手前行。讓我們對遠道而來的朋友們道一聲:“你好!歡迎來到青島!”
來源:推廣
最新更新時間:07/20 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