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明一
在首演一年之后,7月18日,青島原創話劇《地鐵六號線》登上了首都北京的舞臺。
中國古語道:“事在人為”。每一座城市或者每一個企業都會制定詳盡的發展規劃。然而,事情要靠人去做,在一定的條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觀努力程度。而如何激發人的主觀能動性、群策群力,這是一個亙古未變的問題。
由此,這部以青島地鐵班組建設為藍本的作品,可以說是工業題材的藝術佳作,更是一堂生動的“中國工人大思政課”。
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要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落實產業工人思想引領、建功立業、素質提升、地位提高、隊伍壯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
事實上,本次《地鐵六號線》的進京演出頗具意義。7月4日,《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開始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建議。這部具有青島特色的條例,旨在通過立法進一步調動廣大產業工人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為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而當科技感十足的地鐵網幕在首都的劇院亮起,在聚光燈下,“工人偉大、勞動光榮”展現的是青島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以下簡稱“產改”)的深度與溫度,也成為觀察中國“產改”實踐的一扇窗。
“產改”思政課,藝術源于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話劇啟幕,值班站長劉娜用十年青春見證線路延伸,建設者崔鐵生從西北來青參與地鐵建設,管理者馮勇推動班組民主管理……來自天南地北、擁有不同閱歷的人相聚在青島地鐵大家庭中,他們在工作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回蕩在劇院,這些鮮活的人物串聯起地鐵運營與建設的全鏈條。
時間回到2020年8月,彼時,青島地鐵正處在超常規擴展和網絡化運營的關鍵階段:自2015年首條線開通以來,青島地鐵線網規模在短短五年時間里快速增長,而員工隊伍也以每年2000人的速度迅速增長。
面對運營公司人員基數大、專業門類多、點位分布廣、管理結構與模式相對復雜的現狀,時任青島地鐵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主持運營公司工作的張君在深入調研后發現:對分布區域廣泛、平均年齡僅27歲的一線員工而言,以往自上而下沿用一套標準,不能完全適用,也難以適應不同班組的特點和需求。管理的靈活性不足、安全壓力日益增大、班組長能力相對不足等核心問題亟待解決。
張君認為,班組作為基層工作的核心,是企業生產經營最基本的組織細胞,是企業各項工作的基礎和落腳點,也是企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加強班組建設就是強化基層、穩固基礎、推動發展的關鍵。“我們讓班組每一顆‘螺絲釘’都有參與感更有榮譽感,使集團自然整合為一個牢固的‘機器完全體’。”
隨后,一場與“產改”深度結合的班組建設在青島地鐵啟動實施。五年來,“產改青鐵模式”,建立了以民主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新生態,有效激發全員主人翁意識,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建設工人的生活、技能和民主權利,讓他們有地位、受尊重、得實惠,并且推動運營服務精益求精,取得了多項行業領先的業績——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安全、質量、效益、效率得到明顯提升,打造了青島地鐵班組建設“產改”樣板。
話劇進行時,青島地鐵在班組建設中探索出“小立法+二次分配”模式——通過民主協商制定的“小立法”條款,將安全、效率等指標量化為積分,再通過“二次分配”實現差異化激勵。這種“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實踐,在劇中通過崔鐵生等農民工的成長經歷得以具象化:從西北來青的工人憑借技術改進獲得積分,最終實現從“打工者”到“技術骨干”的蛻變,恰是“產改”政策激活工人內生動力的藝術寫照。
此外,劇中人物在討論會上的“抱怨”,看似瑣碎,卻以小見大折射出“產改”對工人尊嚴的守護。這種“去英雄化”的敘事策略,讓觀眾不再是旁觀者:當安振超、楊會昌等地鐵建設者激動地表示“演的真就是我們干的事!”“咱這焊花,也能在舞臺上閃光!”話劇已然突破藝術邊界,成為一堂生動的思政課——它讓社會看見,產業工人不僅是城市建設的“齒輪”,更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
技術賦能:工業美學與現代性的交融
作為行業劇,《地鐵六號線》以“真實場景還原”為定位,打造“科技+工業”的視覺體系:13米寬的雙層鐵架臺階象征地鐵網絡的立體延伸,地鐵出站口的LED顯示屏、指示牌等細節精準復刻,冷色調燈光與暖色調工人之家形成強烈反差,既凸顯現代都市的鋼筋骨架,又傳遞勞動者的溫度。
這種“科技+工業”的視覺語言,暗合青島“產改”對技術賦能的探索:青島地鐵充分尊重和激發員工首創精神,讓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青島地鐵創新實施“軌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動,運營“五小”創新超2000項,經濟效益超千萬元,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當舞臺上的模擬駕駛艙與真實地鐵數據聯動,藝術與工業的共振,恰是產改“創新引領”理念的具象化表達。
“在青島地鐵采風和調研時,我們深刻感受到,青島地鐵有一種精神,青島地鐵人有一股勁頭。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是有許許多多產業工人的付出,這讓我們感受很深。”話劇總導演黃港坦言。
舞臺上,工人創新混凝土攪拌工法,聯動護送特需乘客等場景,均源自真實案例。“非虛構”的創作手法,使觀眾產生強烈代入感。
正如編劇廉海平所說:“在采風中,我感受到產業工人為我們城市建設出的貢獻。希望通過這部劇可以讓更多人懷著敬畏之心來看待產業工人。”
當劇中工人用“巧辦法”改進爆破工藝贏得市民點贊時,舞臺下的地鐵工人很有感觸:“自己的故事被搬上舞臺,感覺很奇妙。地鐵往地下鉆,這‘根’得扎在老百姓心里頭!”“咱喊的‘人民地鐵為人民’,那不是空話,是實打實干出來的。”
尤其,劇中農民工宿舍配備洗衣機、空調、食堂,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拯救孩子等細節,均源自青島地鐵“暢達幸福”的信念。現實中的安振超作為親歷者,感慨道:“話劇結束時,身邊的觀眾說‘做地鐵建設的這些人撇家舍業真不容易。’我瞬間淚目,或許這就是話劇的魅力,拉近了我們和大家的距離,換回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們也會努力工作,讓青島的交通變得越來越通暢,早日讓大家享受便利交通,暢達幸福。”
更值得關注的是,這種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在《青島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促進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中得到了政策呼應——青島“市、區(市)人民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用于產業工人隊伍建設工作;并統籌就業創業專項資金、職業技能培訓補貼、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經費等財政資金,支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真正實現“讓工人有地位、受尊重、得實惠”。
如今的青島地鐵,實施班組建設“二三四五”一線工作法,通過堅持黨建統領、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參與式民主管理、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堅持創新驅動“五個堅持”系統推進,激發一線作業工人的內生動力,創建“有形、有實、有神”的高質量班組,打造“有組織守紀律、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有歸屬”的班組文化,構建以班組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
當青島地鐵協同各參建單位持續深化班組建設與保障賦能工作,不斷完善管理體系,“產改”已不是一場獨角戲,一種跨企業協同創新的良好局面正在成型。
可以說,青島地鐵班組建設的創新實踐,支撐青島地鐵實現全面突破,工程建設和線網運營實現安全、質量、效率、效益顯著提升。
為“產改”提供一份“青島答案”
事實上,《地鐵六號線》進京演出,可以看作是一場改革成果的集體檢閱:“產改”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更多的“螺絲釘”,而是讓每個工人都成為改革的“參與者”與“受益者”。
“《地鐵六號線》生動展示了青島地鐵創新班組建設、一線工人迸發創造活力的改革實踐,詮釋了‘工人偉大、勞動光榮’的深刻內涵。”青島地鐵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君說,班組建設是青島地鐵在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的有益探索,這樣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會更進一步凝聚起全體青鐵人的精氣神、在新征程上奮發有為。
此時此刻,一種深刻的社會共識正在形成:產業工人是城市發展的真正主角,他們的勞動值得被看見、被尊重。這種情感共鳴,正是“產改”追求的社會效應,通過藝術賦能,讓“勞動光榮”從口號變為可感知的社會現實。
當政策創新與人文關懷同頻共振,當工人智慧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就能迸發出驚人的能量。
《地鐵六號線》的成功,在于其不僅記錄了青島地鐵人的奮斗歷程,更揭示了一個時代命題——如何讓每一個勞動者在改革中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觀眾看到的不僅是一條條地下動脈的貫通,更是一個民族通過“產改”激活的工人力量,以及一個時代對“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