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一顆種子的“品質如何”,一向是育種家們最為關心和頭疼的問題。近期,這個棘手難題有了新的解決辦法:在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加速器創新研究院,我國首個作物種子表型智能感知企業落戶成立,憑借技術優勢和市場前景,企業一成立就獲得了合肥市種子基金支持。目前,該企業正在向種子表型性狀智能檢測和分選技術的產業化方向加速前進。

據團隊技術負責人吳躍進介紹,我國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都是以籽粒為目標產量,籽粒組分及其分布是作物品質育種關鍵。傳統檢測主要以化學濕法為主,不同的品質性狀需要不同的儀器和方法,而且檢測方法多為侵入性的,樣品需要量較大。
“我們目標就是突破作物籽粒品質性狀無損、單粒精準檢測和智能分選的技術瓶頸,實現作物籽粒品質、生活力等多個表型性狀無損快速檢測和智能分選,讓作物品質育種更加精準、高效?!眳擒S進表示,“這將極大提升我國作物品質性狀精準選擇能力?!?/p>
智能感知技術帶來了檢測技術的“新質生產力”。以水稻種子品質檢測為例,利用傳統化學濕法檢測稻谷的直鏈淀粉、蛋白質、脂肪、水分4個品質指標,至少需要100g樣品,26個小時,360元分析費用。而利用無損智能快速感知裝置,可以用一粒種子在一秒時間無損檢測上述品質指標,檢測成本除了設備成本就是電費。

這項技術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聚了技術團隊多年的付出。
在中國科學院戰略先導A項目的支持下,合肥物質院智能所團隊將光學、化學劑量學、計算機、自動化等學科技術交叉,解決了光譜特征波段自動選取算法、不同樣品模型轉移方法、微量樣本精確定量、動態光譜獲取以及深度學習算法等技術問題,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作物品質單粒無損檢測和分選智能化裝置。該裝置可以對單粒水稻籽粒進行多個品質性狀(如:直鏈淀粉、蛋白質、脂肪、水分、纖維素)的無損檢測和智能分選,將單粒種子排布系統和管狀光譜檢測器結合實現籽粒動態檢測和每秒8-10粒的高通量分選。團隊進一步研究開發,利用該裝置成功實現了種子活力、稻米食味值、種子真實性(純度)和粒型、粒重等籽粒性狀的檢測和篩選。目前該儀器已經在崖州灣國家種子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種質庫應用。
“這些技術發展,大大加快作物品質檢測的精準性。特別是在種子活力、真實性、稻米適口性檢測方面,等于將光譜檢測由品質性狀拓展到作物種子質量和消費者需求。”中科合肥智能育種創新加速器研究院負責人吳麗芳笑稱,“通俗地說,這項技術不僅能無損快速檢測出一粒種子的活力和成分,還能檢測出它加工出來的米飯味道如何”。
來源:合肥發布
原標題:全國首個!落戶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