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聞記者 | 楊志錦
界面新聞編輯 | 王姝
2022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調整,房地產貸款出現萎縮。與此同時,政務類貸款保持增長,尤其一些城商行政務類貸款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已超40%,極個別已超50%。
界面新聞記者采訪銀行業內人士了解到,近期“退名單”平臺成銀行信貸新增長點。究其原因,融資平臺在名單之內新增融資受到限制,而退出平臺名單后,融資平臺成為市場化經營主體,融資限制解除。
對于政務類貸款占比上升,市場給予了積極反饋,政務類貸款占比較高的銀行市值漲幅也較大,因為這類銀行的資產質量更有保障。不過退名單后城投債務風險仍需引起關注。
“退名單”平臺成信貸新增長點
“對公信貸投放還是以基建類項目為主,地方債置換隱性債務導致部分對公貸款減少,但退出類平臺會有新增需求。”南方省份某城商行總行信貸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
該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解釋稱,以前在名單內,融資平臺只能借新還舊,不能新增融資,但融資平臺退出后就成為普通的國有企業,可以新增融資,既可以是項目貸款,也可以是流動資金貸款。
這和近年來的地方債管理有關。據華西證券的一份研報,本輪城投退名單是指退出2023年6月經各省黨政主要負責同志簽字確認報送國務院的融資平臺名單,名單內的融資平臺新增融資受限。
不過,名單內城投滿足以下條件可退出融資平臺名單:首先,需要完成隱性債務清零;其次,需要征得三分之二及以上債權人同意,并要求不同意的債權人證明企業還涉及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或者承擔政府融資功能,若債權人逾期無反饋則視作同意;最后,需要政府出文。
2024年下半年,江蘇、浙江、湖北、福建等多地融資平臺相繼發布公告擬申請退出融資平臺名單,并公開征求債權人意見。財政部部長藍佛安今年6月24日在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報告時披露,(2024年)加快推進地方融資平臺改革轉型,融資平臺數量減少7000多家。
在融資平臺退出名單后,相關領域信貸投放增加的不止前述城商行。某股份行總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介紹,今年對公信貸投放比較好的是市場化轉型的融資平臺業務,這類平臺已經退出融資平臺名單且貸款項目有現金流,和傳統的融資平臺貸款不一樣。
“前兩年出于合規審慎的考慮,非高風險地區的融資平臺類業務我們都停掉了,去年下半年一些分行的同事找到總行希望放開市場化轉型的融資平臺業務,但當時出于謹慎考慮沒有放開。”前述股份行總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今年初信貸開門紅,他們又找到總行,說同業都在搶這塊業務,價格也不錯能到四個點,我們也就放開了這塊業務的投放。”
從歷史上看,“退名單”類平臺的新增融資風險仍值得關注。2010年原銀監會作為對口監管部門形成了監管口徑的第一份融資平臺名單,并按照季度更新報送。2013年一些融資平臺退出名單后,融資規模也出現增長。
財政部原陜西專員辦2016年的一篇文章就提醒,地方融資平臺公司實施退出后,從法律形式上成為一個獨立運作的商業公司,似乎實現了平臺公司與地方政府的風險隔離,將平臺公司的風險置于可控范圍之內。但從實際情況分析,政策初衷并未實現。
文章解釋稱,退出平臺后,平臺公司貸款和發行債券的難度大幅降低,融資額度可能會大幅增加,平臺公司的債務風險會越累越高。因此平臺公司的退出僅僅是實現了風險在顯性和隱性之間的轉換,在即期和遠期之間的轉化,實際的政府債務風險甚至可能會極大增加。
政務類貸款的不同“打法”
實際上,近年來包括“退名單”類平臺貸款在內的政務類貸款出現明顯增長,彌補了房地產貸款的下降。
在銀行年報中,市場一般將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四類行業貸款視為政務類貸款,后三者容易理解,前者主要和統計制度有關。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行業分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兩類,其中商務服務業包含投資與資產管理子項,其指政府主管部門轉變職能后,成立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和行業管理機構的活動。
由此可見,“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大概率涵蓋了基建、園區建設、民生工程等地方融資平臺主導的項目,二者應該是包含關系,即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主要體現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中,但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貸款還包括其他的貸款。
據界面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2021年-2024年不同類型銀行政務類貸款占比均有上升,其中國有大行上升幅度小,城商行上升幅度大,不過國有大行上升規模要更高。因為國有大行貸款體量在25萬億左右,占比上升1個百分點就是2500億的增量,而城商行規模萬億左右,占比上升10個百分點,也只有1000億的增量。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銀行年報整理,政務類貸款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四類行業貸款)
界面新聞記者采訪多位銀行業人士了解到,國有大行、城商行政務類貸款上的“打法”也不一樣。國有大行聚焦于國家級、省級重大項目,貸款利率相對較低,而城商行下沉市縣級項目,但貸款利率相對較高。
某國有大行資產負債部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介紹:“地方化債和基建類項目是我們對公投放的重點領域之一,政府項目合作層級高一些,深入到縣市一級的較少,一般會從省級政府拿到項目清單進行營銷投放。”
北方省份某城商行信貸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省市近幾年都會推出重大項目清單,大項目主要靠大行做,因為有集中度要求,我們很難做大項目,單一客戶貸款6個億對我們來說就是大項目了。”
集中度風險管理是商業銀行經營中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它直接關系到銀行的穩健經營和金融體系的穩定。按照監管要求,對同一借款人的貸款余額不得超過商業銀行資本余額的10%,對單一集團客戶授信總額不得超過商業銀行資本余額的15%。
界面新聞記者根據同花順ifind整理發現,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2024年末10家資本凈額低于1000億。按照10%的上限計算,它們對單一客戶的最大貸款不能超過100億。
“我們要求提高省內縣級市場的市占率,增量存貸款占比不低于50%。”前述南方省份城商行總行信貸部人士對界面新聞記者表示,“到縣域去展業,首先就要做一些政務類貸款投放,然后才能獲得工資代發、零售信貸等業務,需要一步步來。”
政務類貸款占比提升
從政務類貸款占比來看,2024年股份行、農商行相對較低,在20%左右;國有大行在30%左右,城商行最高,其中成都銀行、重慶銀行、杭州銀行超過40%,成都銀行高達53.1%。
其原因在于,城商行主要服務城市經濟發展,而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城市更新工程、公共服務配套建設等往往是拉動區域經濟的重要引擎,也是城商行信貸投放的重點領域。
成都銀行也適時將政務金融類業務定位為該行特色業務。成都銀行2022年-2024年新一輪戰略規劃提出,要深化政金業務“首站首選銀行”品牌。成都銀行董事長王暉在2022年年報中表示:“在服務區域政府治理體系的過程中,我們逐步形成了專業穩健的政務金融服務品牌。”
資本市場也給予了幾家城商行積極的反饋,比如2021年末—2025年7月23日,成都銀行市值上漲了一倍,居上市銀行前列,杭州銀行、重慶銀行漲幅在50%左右,也居上市銀行中上水平。
分析來看,在信貸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這些銀行依靠政務類貸款投放實現了高于同業的擴表,同時10萬億債務置換下地方債風險明顯緩釋,政務類貸款不良率較低——資產高增與低不良的組合基本上等同于營收、凈利潤的高增。
“近幾年銀行財政化的特征非常明顯,一方面財政持有銀行股權的比例上升,另一方面銀行投向城投、國企類貸款占比越來越高,這導致銀行的順周期屬性有所減弱。”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專家對界面新聞記者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