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上海銀行董事長金煜在2017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這幾年大家比較關注金融的脫實向虛,但是總體上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結合還是很緊密的,絕大部分實體經濟的最主要的融資來源還是金融體系。
一直以來,金融“脫實向虛”就是熱議話題,并有觀點認為,金融“脫實向虛”是行業面臨的最大風險。
金融“脫實向虛”這種情況指的是,資金從金融部門流向實體經濟的各個環節中,可能出現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空轉”,或是進行套利活動沒有進入實體經濟,或是流轉鏈條拉長,雖然最終可能還是進入實體經濟,但是提高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另一種情況是資金流入實體經濟過程中存在配置錯位,主要表現是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而沒有流入制造業。
金煜表示,“第一,在整個金融體系當中,銀行還是資金提供最主要的方面,目前銀行貸款占整個社會的融資總額接近70%,如果再加上銀行投資的一些企業債務融資工具,比例大概在75%左右,所以對實體經濟在融資上的結構,銀行是主要的渠道。”
他解釋稱,“從過去發展過程來看,整個社會更多的融資來自于債務融資,再加上整個經濟增長方式,那么多年比較多的是用投資拉動的方式,包括城市化的建設、城市的改造、基礎設施(鐵公基: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很多債務性的融資資源投到比較長期的資產當中去,如果再算上僵尸企業中短期的融資,實際上是長期占用,這就表現在社會債務堆積起來比較快,表現在我們整個非金融企業債務杠桿率比較高。所以,債務的杠桿率比較高是整個供給側改革當中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金融安全需要考量的問題。”
金煜還表示,“第二,盡管這幾年大家比較關注金融的脫實向虛,但是總體上金融和實體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結合還是很緊密的,絕大部分實體經濟的最主要的融資來源還是金融體系。所以,在整個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盡管從研究角度更多是從行業、企業角度來研究,但是不斷把金融體系當做支持者、配合者、參與者,是整個供給側改革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需要我們在推進過程當中以金融的改革統籌供給側改革。”
因此,他建議,“首先,在推進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特別要注意同步去推進金融改革,剛才說整個社會融資的債務杠桿率比較高,所以下一步要高度關注重視推進股權類的融資,除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之外,還要引導多種風險投資,包括產業基金等等,在增量方面有效地降低社會債務杠桿。同時,對存量的債務杠桿,也要去研究一些相關的金融改革措施,比如說是否可以考慮把基于降低債務杠桿作為目的的債轉股納入評估范圍。”
另外,還要在服務實體經濟過程中,下一步更多地要把握好區分實體經濟,也就是說實體經濟過程中要把握好進和退,加和減,在金融對接服務實體經濟,在去杠桿“三去一降一補”過程中提高精準度。同時,在整個“三去一降一補”過程中堅持推進和穩步推進之間的關系,我們對一些局部的區域推進過程當中要注重風險把握,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要加強統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