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終于被納入明晟指數公司(下稱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是其第四次沖關。北京時間今日(6月21日)凌晨四點半,MSCI宣布的上述結果或將提振A股投資者情緒。
MSCI宣布,從2018年6月開始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 ACWI全球指數。同時公布,阿根廷指數不會被重新歸劃成為新興市場。但MSCI阿根廷指數仍會保留在2018年納入新興市場的年度市場分類評審名單上。
根據計劃,MSCI初始納入中國A股222只大盤A股。基于5%的納入因子,這些A股約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0.73%的權重。MSCI計劃分兩步實施這個初始納入計劃,以緩沖滬股通和深股通當前尚存的每日額度限制。
第一步,預定在2018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實施;第二步在2018年8月季度指數評審時實施。倘若在此預定的納入日期之前滬股通和深股通的每日額度被取消或者大幅度提高,MSCI不排除將此納入計劃修改為一次性實施的方案。
MSCI董事總經理暨MSCI指數政策委員會主席Remy Briand指出:“國際投資者廣泛認可了中國A股市場準入狀況在過去幾年里的顯著改善。如今MSCI邁出納入中國A股第一步的時機已然成熟。中國內地與香港互聯互通機制的發展完善為中國A股市場的對外開放帶來了革命性的積極變化。”
此前,各大金融機構曾預測,今年納入概率大于去年。但如果納入,大概率是今年3月調整過后的“弱納入框架”。
自2013年MSCI啟動對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審議工作后,A股已經經歷了四次審核。前三次均以失敗告終。回顧A股進軍MSCI的歷程,可以看到監管層在A股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包括QFII配額和資本限制的改革、滬港通的開通、資本利得稅和對實際權益擁有權的解答等。
重陽投資分析稱,MSCI將A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根據追蹤相應指數的基金估算得到的流入資金規模約為100億美元,即700億元人民幣左右。相對整體A股自由流通市值而言并不大,從資金增量角度來說對A股市場的實際影響可能較小,對A股市場的影響更多地應該還是表現為對投資者情緒的提振。“今年MSCI將A股納入中國指數,將有利于A股國際化的進一步推進”。
另外,由于納入方案是以滬股通和深股通大盤股為基準樣本篩選納入標的,A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對優質大盤藍籌的偏好或有進一步提升。
事實上,海外投資者或已提前押注A股此次被納入MSCI。數據顯示,今年前幾個月,南下資金遠高于北上資金。但近期走勢卻出現反轉。
南下資金方面,前兩周港股通日均凈流入僅6.9億元,顯著低于年初至今日均17.9億元的凈流入金額。同期,北向交易日均凈流入12.1億元,顯著高于年初至今日均的9.5億元。“由于海外投資者對MSCI或將于本周宣布納入A股有所預期。”瑞銀證券中國首席策略分析師高挺表示。
在2016年6月“闖關”失敗后,MSCI提出了納入A股需解決的三方面問題。2017年3月,MSCI再次啟動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市場征詢工作。目前來看,MSCI去年提出的三個問題中有兩個已經基本得到解決。但投資A股的金融產品,需要通過中國交易所審批這一項,沒有變動。
此次結果宣布前,MSCI實際上提出了兩個納入框架。一是,2016年納入失敗時的強納入版本;二是,2017年3月問詢新增的弱納入版本。相比強版標,弱納入版本減少了股票數量、降低了權重配置、并通過互聯互通機制繞開原有QFII下的資本流動問題。
在正式結果宣布前,金融機構分析人士傾向于認為,以弱框架的形式被納入的可能性更大。民生證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表示,原因在于,一方面,在監管政策并沒有更多針對性更改的前提下,同樣的強框架今年如獲得通過恐引發市場對其審核標準的連貫性質疑;另一方面,現有政策與客戶需求之間,弱框架是更為穩妥的中間選項。
另一方面,A股的監管機構證監會最新的表態和去年相比,沒有發生變化。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在上周五的新聞發布會上重申四點意見,表明監管對此的態度。
張曉軍稱,一、A股納入MSCI指數,中國證監會一直是樂見其成,也是歡迎的。二、任何一個新興市場的股票指數,無論是MSCI指數,還是其它的指數,假如沒有中國的股票在里面是非常不完整的。
三、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決定權在MSCI,這是MSCI的一個商業決策。四、不管是否被納入MSCI指數,中國股票市場,包括整個資本市場沿著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改革方向前進是不會改變的,改革開放的節奏也不會因為A股是否納入MSCI指數而改變。
證監會國際部主任祁斌2016年就曾表示,“對于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A股,應該抱一個順其自然的態度。長期來看,A股被納入是一個歷史必然,早晚會發生。”
今年4月,包括貝萊德和德意志資產管理在內的大型資產管理公司也首次表態支持將A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