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在2017年上海陸家嘴論壇上,國家和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公布了一個基于支付清算數字得出的結論:中國金融活動在2014年集中化后,現在,重新開始了去中心化的過程。
李揚稱,“中國金融活動存在一個趨勢,從2007到2014年,整個中國金融活動是去中心化的,從支付清算數據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個其實是符合方向的。而中國金融活動在2014年之后重新集中化了,這與反危機與經濟下行之后,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密切相關,本來是去中心化的又再次中心化。”
李揚還指出:“上海的金融中心建設我們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當然這個問題是一個體制問題。因為所有總部都在北京,政策一采取馬上都集中到那里。這點從支付清算數字一下看出來。大量資金涌過去從那邊分發出來,對于下一步發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也是一個挑戰。”
對于應對這個挑戰,李揚建議,“總體來說推進改革,進一步市場化,不能把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在北京,這是一個大背景。對上海本身來說,應當把金融和科技密切結合。過去說科技金融的時候,基本上是用金融資源支持科技企業,現在應該先用科技全面改造金融,用改造了的金融全面服務實體經濟,當然特別是要服務科技企業。如果說前面是1.0版,現在是2.0版這個程度了,這一步不做,我們就再次痛失良機了。”
李揚認為金融科技主要有六個特點:
一是科技驅動。金融發展靠的是科技驅動。金融要改造,改造的動力在科技。
二是去中介的、網絡化的。不應該再建中介,這都是消耗成本的。
三是去中心的。他表示,“去中心、去中介意味著我們通過自己的創新是可以就創造出購買力,具備很革命性的一點。不能老靠人民銀行印票子之后去分發。上海完全可以通過科技創造出購買力。”
四是普惠性,新的金融科技條件下,應當面對所有的人,當你面對所有人的時候,你才發現人民群眾蘊含著極大的金融潛力。
五是智能化,阿爾法狗打敗了世界第一之后,大家都覺得自己受到挑戰了。
最后,金融科技還是智能化和場景化的。李揚認為,“現在金融不是場景化的,而是數字,只見工具不見人,場景化其實就是金融活動和所有實體經濟活動密切結合在一起。你能看到你的金融在干什么。所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在場景化特征下能夠得到最完美體現,我覺得應當做這個事。”
李揚表示,“上海條件得天獨厚。把金融和科技密切結合起來,完成202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任務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