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片在线观看,heyzo无码中文字幕人妻,天天想你在线播放免费观看,JAPAN4KTEEN体内射精

正在閱讀:

【專訪】平野啟一郎:人生總是被命運、偶然等擺弄 從而產生一種無力感

掃一掃下載界面新聞APP

【專訪】平野啟一郎:人生總是被命運、偶然等擺弄 從而產生一種無力感

平野啟一郎在寫作的時候,也想強調外部環境和對于個人命運的左右作用。

在京都大學讀書的時候,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就因為打扮過于突出被稱為“戴耳釘的栗發京大生”,現如今,他仍保留著一頭顯眼的栗色頭發。“喜歡讀書后就喜歡寫東西,從沒有想過要成為小說家,也想嘗試過音樂和美術,可現實卻很殘酷,反而創作小說反而有了成績,就做了小說家。”23歲時,平野啟一郎憑借講述十五世紀歐洲煉金術士的小說《日蝕》獲得了第120屆芥川文學獎,成為最年輕的芥川獎得主。隨后他又出版了以明治三十年為時代背景的怪談故事《一月物語》,以及以十九世紀法國藝術家肖邦和德拉克羅瓦故事為題材的《送葬》——與《日蝕》《一月物語》并稱為“浪漫主義三部曲”。平野啟一郎的作品題材跨度巨大,語言風格古典華麗,評論家三浦雅士將他稱為,“謎一般的作家”。

2017年上海書展之際,平野啟一郎來到中國,將這兩本創作于二十年前的小說中文版帶到中國讀者面前,書展開幕前一天,在安亭別墅酒店的咖啡廳里,平野啟一郎接受了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的專訪,為我們破解他“謎一般”的寫作生涯。

在《日蝕》之前,平野啟一郎在文壇籍籍無名,他給《新潮》雜志的編輯前田速夫寫了一封長達16頁的、陳述個人寫作主張的信件,這大大“吊起了編輯的胃口”,編輯邀請他投稿,他直接寄去幾百頁稿件,竟然獲得刊載。 為了推薦作品,前田速夫在按語上稱他為“三島由紀夫再世”,“三島由紀夫再世”的意思是,平野擁有可與三島由紀夫媲美的古典華美的文辭風格,而對于平野來說,他的個人閱讀史最為重要的事件,也正是初二那年,他讀到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

《日蝕》
平野啟一郎著 周硯舒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

那時距離三島由紀夫割腹自殺已過了十幾年,但人們對于這位“頭腦不正常、切腹自殺”的作家仍然記憶猶新,懷著好奇之心,十四歲的平野逐漸感受到《金閣寺》中的華麗與陰暗交織一體的筆法。在三島由紀夫之后,他也順藤摸瓜讀到了托馬斯·曼和莫泊桑,“因為這都是三島由紀夫提到過的作家”。

在京都大學讀書時,平野啟一郎接觸到了三島由紀夫的朋友澀澤龍彥的作品,從此對文化人類學產生了興趣,還閱讀了米爾恰·伊利亞德和榮格的神秘主義學說,感慨道,“神話果然是想象力的寶庫啊。”正當此時,日本發生了阪神大地震,他想回九州家中探望,回家的新干線卻斷了,只得改為乘坐飛機,坐在飛機上卻聽到奧姆真理教事件的新聞。一種“末日即將來臨的憂郁感”將他籠罩,“我這輩之前的一代人總是說 ‘小說已經走向終結了 ’,大家都在說冷戰也已經結束了,資本主義化的世界會持續動蕩。我在想我到底是為了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上。” 而“郁悶的末世氣氛”正是《日蝕》與《一月物語》的創作背景。

平野啟一郎 出版社供圖

“我想通過一種非日常的書寫來排解日常所產生的憂郁”

界面文化:這兩部引入中國的作品在評論界看來跨度很大,《日蝕》講述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夜,一個神學院學生在旅程中遇到的神秘體驗,另一部《一月物語》講的卻是日本近代時期一個大學生到山中旅行遇到的怪異經歷,而這兩部作品都是“反時代”的,你為什么要寫這兩本書?

平野啟一郎:這兩本書都寫于90年代末的日本,那時正處于泡沫破裂的經濟低迷時期。雖然政府提出了一些“后現代”的發展理念,但具體怎么發展人們并不清楚,所以正是舊的價值觀解體,新的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代?!度瘴g》的故事發生在法國中世紀,那時戰火連綿,黑死病肆虐, 與日本90年代類似,也是末日將至的郁悶氛圍。我想通過一種非日常的書寫來排解日常所產生的憂郁,或者是時代的閉鎖性,所以這個時候我轉向書寫煉金術還有中世紀的神秘體驗。

《日蝕》講的是歐洲中世紀的故事,《一月物語》則是以日本接觸西方文明之時作為背景,我們知道日本的近代化歷程就是從接觸模仿西方文明開始的,所以我將日本的現代文明追溯到了日本接觸、學習西方文明的起點,來探討接下來日本將會怎么發展。在這兩本小說之后,就是《葬送》,講的是十九世紀歐洲成立了以個人為基礎的國民社會之后、又是如何發展的,這對應的是2000年以后的日本社會現象,互聯網登場,恐怖主義泛濫,《葬送》可以看成是前兩本作品的延長線。

界面文化:《一月物語》有著濃郁的中國古典風格,還反復引用了李賀的詩歌《蘇小小墓》的意象,你是怎么看待中國古典風格與日本怪談之間的關系的? 

平野啟一郎:我個人也很喜歡中國的唐代詩人李賀,我們中學課本里也會讀漢詩,但我主要還是受到歐洲浪漫主義還有日本傳統怪談的影響。在日本,物語怪談是一種講述不可思議的藝術形式,我很喜歡早期明治大正時代作家泉鏡花,他的魔女還有妖怪的風格都是非常怪但是非常美,我還很喜歡日本近代以前的志怪小說《雨月物語》,里面的故事詭秘怪誕又很美妙;歐洲的浪漫主義小說是一種浪漫與美的結合,我很想去寫怪異但是美好的故事。

界面文化:你認為書寫神秘和恐怖的故事對于我們現實生活體驗又有什么意義呢?

平野啟一郎:因為在正常的合理交流中,在富有邏輯性的生活里,我們幾乎是不能體會神秘與恐怖的,但在書寫和閱讀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最神秘與恐怖的事情,并可以由此引導向自我的追求以及個性的解放,像是《日蝕》和《一月物語》的主人公都是踏上旅程去尋找“自我”隨之發生了種種奇怪的故事。最重要的是,當你從書中、寫作中獲得了這種經驗,還可以用來返照日常生活。我想寫的就是一種神秘的、激烈的、非日常的東西,讓讀者讀了之后感覺超越了自己日常生活,更能增加一些趣味。我覺得大部分人不太會滿足日常尋常的生活,如果人們能滿足也就不會看書了吧。寫作和閱讀可以賦予人們這樣的滿足感,就像有些人會喜歡體育也是一樣。 

界面文化:那么你如何看待人們仍然不喜歡讀書呢?

平野啟一郎:當代社會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不像原來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巴爾扎克全集就可以了,現在有世界文學的概念,像是北美、南非會突然冒出來一個作家,人們需要看大量的作品,甚至說只看一個作家的代表作品已經很難了解作家了,所以有更多的人不想讀書,但我認為這始終是個選擇的問題,時間分配的問題,是游戲還是書,比起看電視、電子游戲,讀書應該更好。你愿意通過不同的媒介和平臺去讀書,也是可以的。

《一月物語》
平野啟一郎著 周硯舒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

把個人與社會對立的想法是很粗疏草率的 

界面文化:你曾說自己的作品受到的宗教學、文學人類學的影響,可以具體說說都是怎樣的影響嗎?

平野啟一郎:我最喜歡的是米爾恰·伊利亞德(注:西方宗教史家),大學時學的是西方政治,老師小野紀明對我影響也很大。宗教學和人類學,這兩種學科都是把人放在歷史的維度中研究,將生活于不同國家的不同人群進行比較,這是很難得的;因為我們日常的人通常只能看到彼此適應社會的一面,而這些學科把可以讓我們看到人們的不同側面,也就是說讓人的不同側面都有“可視化”的效果。

界面文化:從《日蝕》《一月物語》到之后的《葬送》你的作品仍然是由一個觀念貫穿的,比如說對于個人的關照以及人的不同側面的研究,所以你并不認為自己是那種評論界說的“謎一樣”的作家吧?

平野啟一郎:如果不僅看這兩本書,還看到了我其他的作品,就會發現,我有一種連貫性的想法,對于個體的人而言,“自己”究竟是什么。《日蝕》故事的時代背景是歐洲文藝復興前夕,講述的是人和神的關系如何發生又如何變化的;《一月物語》是從日本的角度重新看待人與神的關系——明治的時期日本接觸并引入西方思想,但其實不太清楚歐洲人神對應的關系;到后來《葬送》講的是公民社會建立起來、人和神的關系不再重要以后,國家與個人的關系變成怎么樣的,以及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我寫小說就是要解決個人的問題,比如說“分人”,總之通過不同的作品,反映同一個思想的變體。

界面文化:“分人”是什么意思?這是你自己發明的詞嗎?

平野啟一郎:這是我發明的概念。從《日蝕》起我就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這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而具體的呢,差不多是從《最后的變身》這篇小說起,我開始就“真正的自己”與“暫時的自己”這些問題,去考慮“自我同一性”。《沒有臉的裸體們》,探討了“網絡上的自己”與“真正的自己”、“社會中的自己”之間的一種變化關系;而到了寫《決口》時,我感到“個人”這樣一個概念已經到了極限。如果繼續使用“個人”這個概念來寫,不會有什么新的發展了。于是在《曙光號》中,就引入了“分人”這個概念。我也受漢娜·阿倫特的影響很深,她不認為主體是不可分割的,并且承認自我內部的對話。我一直認為,與他人的對話當然也很重要,但自我內部的對話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Individuality這個詞最初從英文翻譯到漢語叫做“獨一個人”,這個詞引入日本,日本覺得很復雜就把四字變成了兩字叫做“個人”,再反引回到中國。“個人是不可分的”這個理念,是近代社會的基礎。但是現代社會人們為了跟不同的人產生交際關系,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個“自己”存在,一般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不同的表面,比方說我們可以分裂成不同的面孔,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我的意思是,人們有“復數的自己”,對于戀人、上司、親人,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自己”都是真正的自己。一方面是因為,歐洲的個人觀念源自一神教——一個人完整地對應一位神,人們需要以統一的自己去面對僅有一位的神靈;近代后,神消失了,統一的自我也分裂產生出復數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社會職業的要求,在日本,人們長期以來都是一輩子做一個職業,但是現在,人們經常是通過復數的自己來做不同的事情,這樣即使一個做不成,另一個可以做成,還是可以實現自己啊!復數的自己可以在社會的變化中更好地生存。我說的這個“分人”狀態并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妄想,而是人們具體社會接觸中變成的樣子。

界面文化:你曾說自己受到日本作家森鷗外的影響,說森鷗外的偉大之處正在于體現了人作為人的局限,而并非強調個人無限的能力,這與這個“分人”,面對不同現實的不同自我,是不是有關系?

平野啟一郎:不僅是森鷗外、夏目漱石還有歐洲的巴爾扎克都是這樣的。歐洲提出的個人不可分的。但是我們發現,近代化帶來了兩元模式。森鷗外、夏目漱石從鄉下走到東京,在鄉下的自我和東京的自我是不同的,這已經有了兩個自我,后來他們還都去了歐洲留學,這又變出了第三個自我,海外的自我。日本有很多歸國子女,他們已經適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但在日本也能適應日本的生活方式,那么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呢?日本人通常會陷入不得不選一個的困境,比如說是美國還是日本?好像一定要選一個。但其實是這是很難的問題。因為個人總會受到外界的因素左右,就像森鷗外的小說主人公的努力和決斷基本上沒有得到回報,人生總被命運、偶然、無意識、官僚制度或者武家世界的規矩等擺弄,從而產生出一種無力的感覺。這并不像我們現在通常認為的,一個人只要奮斗努力就賺到很多錢,一個人挨凍受窮就是活該。在寫作的時候,我也想強調外部環境和命運對于個人命運的左右作用。

界面文化: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問題,你曾說不喜歡太宰治將個人與社會對立的寫法,你認為內心豐富的個人并不必然與庸俗的社會發生沖突嗎?

平野啟一郎:把個人跟社會對立的想法我不喜歡,人們總會適應社會的一個部分,卻討厭另一個部分。我確實不太喜歡太宰治,更喜歡托馬斯·曼的小說《托尼奧·克律格》里的看法,那就是市民社會是健全的,但仍然可能被認為是庸俗的。人們形成在學校的“分人”、社會的“分人”,這些“分人”可能是認真的,也可能是隨意的,但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需要完全適應社會,只要適應社會的一個方面就能生存,那種把個人與社會對立的想法是很粗疏草率的。太宰治這么想可能也是因為太宰治的社會時期,是二戰時期大日本帝國的時代,帝國主義總是很讓人討厭的;可現在是戰后時期,與太宰治的時期完全不同。我所說的所以分化成“分人”去適應社會,是雙方面影響的過程,并不是單純地改變自我去遷就社會。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里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價一下吧!

下載界面新聞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專訪】平野啟一郎:人生總是被命運、偶然等擺弄 從而產生一種無力感

平野啟一郎在寫作的時候,也想強調外部環境和對于個人命運的左右作用。

在京都大學讀書的時候,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就因為打扮過于突出被稱為“戴耳釘的栗發京大生”,現如今,他仍保留著一頭顯眼的栗色頭發。“喜歡讀書后就喜歡寫東西,從沒有想過要成為小說家,也想嘗試過音樂和美術,可現實卻很殘酷,反而創作小說反而有了成績,就做了小說家。”23歲時,平野啟一郎憑借講述十五世紀歐洲煉金術士的小說《日蝕》獲得了第120屆芥川文學獎,成為最年輕的芥川獎得主。隨后他又出版了以明治三十年為時代背景的怪談故事《一月物語》,以及以十九世紀法國藝術家肖邦和德拉克羅瓦故事為題材的《送葬》——與《日蝕》《一月物語》并稱為“浪漫主義三部曲”。平野啟一郎的作品題材跨度巨大,語言風格古典華麗,評論家三浦雅士將他稱為,“謎一般的作家”。

2017年上海書展之際,平野啟一郎來到中國,將這兩本創作于二十年前的小說中文版帶到中國讀者面前,書展開幕前一天,在安亭別墅酒店的咖啡廳里,平野啟一郎接受了界面文化(公眾號ID:booksandfun)的專訪,為我們破解他“謎一般”的寫作生涯。

在《日蝕》之前,平野啟一郎在文壇籍籍無名,他給《新潮》雜志的編輯前田速夫寫了一封長達16頁的、陳述個人寫作主張的信件,這大大“吊起了編輯的胃口”,編輯邀請他投稿,他直接寄去幾百頁稿件,竟然獲得刊載。 為了推薦作品,前田速夫在按語上稱他為“三島由紀夫再世”,“三島由紀夫再世”的意思是,平野擁有可與三島由紀夫媲美的古典華美的文辭風格,而對于平野來說,他的個人閱讀史最為重要的事件,也正是初二那年,他讀到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

《日蝕》
平野啟一郎著 周硯舒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

那時距離三島由紀夫割腹自殺已過了十幾年,但人們對于這位“頭腦不正常、切腹自殺”的作家仍然記憶猶新,懷著好奇之心,十四歲的平野逐漸感受到《金閣寺》中的華麗與陰暗交織一體的筆法。在三島由紀夫之后,他也順藤摸瓜讀到了托馬斯·曼和莫泊桑,“因為這都是三島由紀夫提到過的作家”。

在京都大學讀書時,平野啟一郎接觸到了三島由紀夫的朋友澀澤龍彥的作品,從此對文化人類學產生了興趣,還閱讀了米爾恰·伊利亞德和榮格的神秘主義學說,感慨道,“神話果然是想象力的寶庫啊。”正當此時,日本發生了阪神大地震,他想回九州家中探望,回家的新干線卻斷了,只得改為乘坐飛機,坐在飛機上卻聽到奧姆真理教事件的新聞。一種“末日即將來臨的憂郁感”將他籠罩,“我這輩之前的一代人總是說 ‘小說已經走向終結了 ’,大家都在說冷戰也已經結束了,資本主義化的世界會持續動蕩。我在想我到底是為了什么來到這個世界上。” 而“郁悶的末世氣氛”正是《日蝕》與《一月物語》的創作背景。

平野啟一郎 出版社供圖

“我想通過一種非日常的書寫來排解日常所產生的憂郁”

界面文化:這兩部引入中國的作品在評論界看來跨度很大,《日蝕》講述的是歐洲文藝復興前夜,一個神學院學生在旅程中遇到的神秘體驗,另一部《一月物語》講的卻是日本近代時期一個大學生到山中旅行遇到的怪異經歷,而這兩部作品都是“反時代”的,你為什么要寫這兩本書?

平野啟一郎:這兩本書都寫于90年代末的日本,那時正處于泡沫破裂的經濟低迷時期。雖然政府提出了一些“后現代”的發展理念,但具體怎么發展人們并不清楚,所以正是舊的價值觀解體,新的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的時代?!度瘴g》的故事發生在法國中世紀,那時戰火連綿,黑死病肆虐, 與日本90年代類似,也是末日將至的郁悶氛圍。我想通過一種非日常的書寫來排解日常所產生的憂郁,或者是時代的閉鎖性,所以這個時候我轉向書寫煉金術還有中世紀的神秘體驗。

《日蝕》講的是歐洲中世紀的故事,《一月物語》則是以日本接觸西方文明之時作為背景,我們知道日本的近代化歷程就是從接觸模仿西方文明開始的,所以我將日本的現代文明追溯到了日本接觸、學習西方文明的起點,來探討接下來日本將會怎么發展。在這兩本小說之后,就是《葬送》,講的是十九世紀歐洲成立了以個人為基礎的國民社會之后、又是如何發展的,這對應的是2000年以后的日本社會現象,互聯網登場,恐怖主義泛濫,《葬送》可以看成是前兩本作品的延長線。

界面文化:《一月物語》有著濃郁的中國古典風格,還反復引用了李賀的詩歌《蘇小小墓》的意象,你是怎么看待中國古典風格與日本怪談之間的關系的? 

平野啟一郎:我個人也很喜歡中國的唐代詩人李賀,我們中學課本里也會讀漢詩,但我主要還是受到歐洲浪漫主義還有日本傳統怪談的影響。在日本,物語怪談是一種講述不可思議的藝術形式,我很喜歡早期明治大正時代作家泉鏡花,他的魔女還有妖怪的風格都是非常怪但是非常美,我還很喜歡日本近代以前的志怪小說《雨月物語》,里面的故事詭秘怪誕又很美妙;歐洲的浪漫主義小說是一種浪漫與美的結合,我很想去寫怪異但是美好的故事。

界面文化:你認為書寫神秘和恐怖的故事對于我們現實生活體驗又有什么意義呢?

平野啟一郎:因為在正常的合理交流中,在富有邏輯性的生活里,我們幾乎是不能體會神秘與恐怖的,但在書寫和閱讀中我們可以體驗到最神秘與恐怖的事情,并可以由此引導向自我的追求以及個性的解放,像是《日蝕》和《一月物語》的主人公都是踏上旅程去尋找“自我”隨之發生了種種奇怪的故事。最重要的是,當你從書中、寫作中獲得了這種經驗,還可以用來返照日常生活。我想寫的就是一種神秘的、激烈的、非日常的東西,讓讀者讀了之后感覺超越了自己日常生活,更能增加一些趣味。我覺得大部分人不太會滿足日常尋常的生活,如果人們能滿足也就不會看書了吧。寫作和閱讀可以賦予人們這樣的滿足感,就像有些人會喜歡體育也是一樣。 

界面文化:那么你如何看待人們仍然不喜歡讀書呢?

平野啟一郎:當代社會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不像原來看完陀思妥耶夫斯基或者巴爾扎克全集就可以了,現在有世界文學的概念,像是北美、南非會突然冒出來一個作家,人們需要看大量的作品,甚至說只看一個作家的代表作品已經很難了解作家了,所以有更多的人不想讀書,但我認為這始終是個選擇的問題,時間分配的問題,是游戲還是書,比起看電視、電子游戲,讀書應該更好。你愿意通過不同的媒介和平臺去讀書,也是可以的。

《一月物語》
平野啟一郎著 周硯舒譯 
浙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8月

把個人與社會對立的想法是很粗疏草率的 

界面文化:你曾說自己的作品受到的宗教學、文學人類學的影響,可以具體說說都是怎樣的影響嗎?

平野啟一郎:我最喜歡的是米爾恰·伊利亞德(注:西方宗教史家),大學時學的是西方政治,老師小野紀明對我影響也很大。宗教學和人類學,這兩種學科都是把人放在歷史的維度中研究,將生活于不同國家的不同人群進行比較,這是很難得的;因為我們日常的人通常只能看到彼此適應社會的一面,而這些學科把可以讓我們看到人們的不同側面,也就是說讓人的不同側面都有“可視化”的效果。

界面文化:從《日蝕》《一月物語》到之后的《葬送》你的作品仍然是由一個觀念貫穿的,比如說對于個人的關照以及人的不同側面的研究,所以你并不認為自己是那種評論界說的“謎一樣”的作家吧?

平野啟一郎:如果不僅看這兩本書,還看到了我其他的作品,就會發現,我有一種連貫性的想法,對于個體的人而言,“自己”究竟是什么?!度瘴g》故事的時代背景是歐洲文藝復興前夕,講述的是人和神的關系如何發生又如何變化的;《一月物語》是從日本的角度重新看待人與神的關系——明治的時期日本接觸并引入西方思想,但其實不太清楚歐洲人神對應的關系;到后來《葬送》講的是公民社會建立起來、人和神的關系不再重要以后,國家與個人的關系變成怎么樣的,以及個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我寫小說就是要解決個人的問題,比如說“分人”,總之通過不同的作品,反映同一個思想的變體。

界面文化:“分人”是什么意思?這是你自己發明的詞嗎?

平野啟一郎:這是我發明的概念。從《日蝕》起我就已經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了,這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而具體的呢,差不多是從《最后的變身》這篇小說起,我開始就“真正的自己”與“暫時的自己”這些問題,去考慮“自我同一性”?!稕]有臉的裸體們》,探討了“網絡上的自己”與“真正的自己”、“社會中的自己”之間的一種變化關系;而到了寫《決口》時,我感到“個人”這樣一個概念已經到了極限。如果繼續使用“個人”這個概念來寫,不會有什么新的發展了。于是在《曙光號》中,就引入了“分人”這個概念。我也受漢娜·阿倫特的影響很深,她不認為主體是不可分割的,并且承認自我內部的對話。我一直認為,與他人的對話當然也很重要,但自我內部的對話同樣是不可或缺的。

Individuality這個詞最初從英文翻譯到漢語叫做“獨一個人”,這個詞引入日本,日本覺得很復雜就把四字變成了兩字叫做“個人”,再反引回到中國。“個人是不可分的”這個理念,是近代社會的基礎。但是現代社會人們為了跟不同的人產生交際關系,經常會發現,有很多個“自己”存在,一般人認為這是一個人的不同的表面,比方說我們可以分裂成不同的面孔,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的。我的意思是,人們有“復數的自己”,對于戀人、上司、親人,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自己”都是真正的自己。一方面是因為,歐洲的個人觀念源自一神教——一個人完整地對應一位神,人們需要以統一的自己去面對僅有一位的神靈;近代后,神消失了,統一的自我也分裂產生出復數的“自己”;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社會職業的要求,在日本,人們長期以來都是一輩子做一個職業,但是現在,人們經常是通過復數的自己來做不同的事情,這樣即使一個做不成,另一個可以做成,還是可以實現自己?。蛿档淖约嚎梢栽谏鐣淖兓懈玫厣?。我說的這個“分人”狀態并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妄想,而是人們具體社會接觸中變成的樣子。

界面文化:你曾說自己受到日本作家森鷗外的影響,說森鷗外的偉大之處正在于體現了人作為人的局限,而并非強調個人無限的能力,這與這個“分人”,面對不同現實的不同自我,是不是有關系?

平野啟一郎:不僅是森鷗外、夏目漱石還有歐洲的巴爾扎克都是這樣的。歐洲提出的個人不可分的。但是我們發現,近代化帶來了兩元模式。森鷗外、夏目漱石從鄉下走到東京,在鄉下的自我和東京的自我是不同的,這已經有了兩個自我,后來他們還都去了歐洲留學,這又變出了第三個自我,海外的自我。日本有很多歸國子女,他們已經適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但在日本也能適應日本的生活方式,那么哪個才是真正的自我呢?日本人通常會陷入不得不選一個的困境,比如說是美國還是日本?好像一定要選一個。但其實是這是很難的問題。因為個人總會受到外界的因素左右,就像森鷗外的小說主人公的努力和決斷基本上沒有得到回報,人生總被命運、偶然、無意識、官僚制度或者武家世界的規矩等擺弄,從而產生出一種無力的感覺。這并不像我們現在通常認為的,一個人只要奮斗努力就賺到很多錢,一個人挨凍受窮就是活該。在寫作的時候,我也想強調外部環境和命運對于個人命運的左右作用。

界面文化:與這個問題相關的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的問題,你曾說不喜歡太宰治將個人與社會對立的寫法,你認為內心豐富的個人并不必然與庸俗的社會發生沖突嗎?

平野啟一郎:把個人跟社會對立的想法我不喜歡,人們總會適應社會的一個部分,卻討厭另一個部分。我確實不太喜歡太宰治,更喜歡托馬斯·曼的小說《托尼奧·克律格》里的看法,那就是市民社會是健全的,但仍然可能被認為是庸俗的。人們形成在學校的“分人”、社會的“分人”,這些“分人”可能是認真的,也可能是隨意的,但都是適應社會發展的,也就是說一個人不需要完全適應社會,只要適應社會的一個方面就能生存,那種把個人與社會對立的想法是很粗疏草率的。太宰治這么想可能也是因為太宰治的社會時期,是二戰時期大日本帝國的時代,帝國主義總是很讓人討厭的;可現在是戰后時期,與太宰治的時期完全不同。我所說的所以分化成“分人”去適應社會,是雙方面影響的過程,并不是單純地改變自我去遷就社會。

……………………………………

歡迎你來微博找我們,請點這里。

也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

 

未經正式授權嚴禁轉載本文,侵權必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猗县| 定襄县| 石台县| 云浮市| 安乡县| 乳源| 建水县| 从化市| 区。| 梨树县| 深圳市| 商丘市| 酒泉市| 怀柔区| 浙江省| 美姑县| 且末县| 卓资县| 梁山县| 芒康县| 科技| 秦皇岛市| 淮南市| 清流县| 东阳市| 宣城市| 禄劝| 朝阳市| 鄂托克前旗| 赤峰市| 阿拉善左旗| 乌兰县| 香格里拉县| 虞城县| 塘沽区| 竹北市| 西宁市| 凯里市| 祁东县| 芦溪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