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美第二大零售商Costco進駐天貓,可能是最近兩天最令國內大大小小的海外代購公司最緊張的一件事(界面新聞網此前相關報道:天貓上可以買Costco了 骨灰級會員已經給你列出購物清單!)。如果Costco未來能將更多美國本土商品全面帶入中國,并且解決運費和保稅問題,用不了多久,Costco就不僅僅只是海淘代購商的克星了,它還將在零售業和電子商務領域掀起波瀾。
不過至少從目前看來,這家“沃爾瑪最害怕的公司”,還不足以在短期內改變跨境電商的版圖。
作為美國第二大、全球第七大零售商,Costco已擁有7200萬名會員,其會員單次消費金額集中于55到110美金區間。這個消費水平將大部分人擋在了門外,尤其是那些熱衷在沃爾瑪購物的人。
截至5月11號的最新季報顯示,Costco在美國本土的銷售收入約占其全球總收入的72%,美國和加拿大市場僅有不到7%的增長,其中加拿大的增長率約2%;其他市場營收占比較低,但同比增長約15%。
Costco選擇在此時進入中國市場,離不開新興市場規模這個公眾已經耳熟能詳的理由。 Costco全球執行副總裁吉姆·墨菲(Jim Murphy)表示:“面對中國消費者對進口商品日益旺盛的消費需求,Costco看到并看好中國消費市場當下以及未來的巨大增長空間。”
按照官方提供的消息,Costco在中國銷售將走保稅模式,貨品先運到六個跨境試點的中國城市,存放在保稅倉庫中。等消費者下單后,就從保稅區發貨,這樣只需繳納行郵稅,成本很低。
此外,阿里將為在Costco旗艦店購物的消費者提供全程包郵。利用天貓平臺進行銷售,減少Costco在物流及庫存上的成本壓力,縮短交貨時間,導入天貓客流,這對于從未涉足中國市場的Costco來說十分有利。
不過相對于動輒擁有幾千種甚至上萬種商品的大型連鎖零售商來說,Costco的天貓店鋪里可選的商品種類還不多。到10月16日,即開業的第二天,數款商品就出現了斷貨。雖然天貓正在以“世界超市到我家”的口號為Costco舉辦活動,以原廠直供與低價營銷吸引消費者,但如果Costco要從海外運來大量商品,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截至10月16日,Costco的天貓旗艦店上的商品,大多顯示將由臺北發出,郵費20到40元。與常規網購不同,Costco的運費是按件計算的,這給一些網購者帶來了煩惱。比如為了一支牙膏又順帶加上其他幾樣商品下了訂單之后,運費就已經顯示高達200元。同樣令購物者煩惱的是Costco天貓旗艦店在購物小貼士中提示:“為便利海關作業,請親拍下金額勿超過500元”,此外他們還需要提供個人身份證,物流配送時間為5到20天。
這些事實都表明,Costco何時全面開啟保稅模式,將對其在中國市場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要在中國市場也能保持貨品豐富、價廉物美,就必須首先讓保稅模式落地。
按照國家支持跨境電子商務零售出口的有關規定,在上海自貿區及其他保稅區試點,實行“大稅進,行郵出”的政策優惠,國外進口的大宗貨物可以以物流方式進口到試點保稅區,在區內可分成小份,直郵到個人,這極大降低了郵費。此外,取代了原先一般貿易進口的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的“行郵稅”,規定了“單件50元以下稅款可免、不同類商品免10%至30%稅款”等利好政策。
但另一方面,想享受跨境電子商務優惠政策也并沒那么容易,難點之一在于海關征信系統與平臺的打通,各保稅區實施政策的松緊度也不一樣。
有了解天貓國際業務的人士向界面新聞記者透露,目前天貓與寧波保稅區已成功實現系統對接,但與上海自貿區方面的進展還不大。上海自貿區也有工作人員證實,近期與阿里還沒有大的合作動向。在不久前天貓雙11發布會上,天貓總裁王煜磊答記者問時表示,目前天貓與各保稅區的合作洽談還正在進行中。
如果不通過保稅模式,即便貿易公司以相對便宜的打包方式找貨代公司通關,打包和通關費用、傭金等將占貨物總價值的30%;不算通關報關或各種其他費用成本, 按國家法律法規規定,還要交42%的稅金及其他費用;另外運費、制單、倉儲等幾十項費用,也可達貨品總值的60%到70%。這就是國內進口商品普遍價格較貴的原因。
美國人經常周末開著車去超市裝滿一車廂的食物和日用品,因此Costco的商品大多數是大規格、大份量的,消費者成箱成箱購買物品的景象十分普遍,如今華人面孔正日益成為其中最具潛力的生力軍。
在Costco天貓店開業之前,中國的消費者只能拜托出國的親友,或者是通過海淘代購來完成,后者正逐步成為重要途徑。會員制的限制使得中國游客到Costco進店消費并不容易,他們往往會提前借用朋友或者當地導游的會員卡。
看起來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抹平中西方消費者在購物習慣方面的差別。利用天貓進入中國市場表明,Costco在打開中國市場的時機和方式選擇上,的確也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