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就像血液一樣,它可以排出毒液,可以供養養料,可以做自我調整,輸送最合理的匹配因素。”在6月15日上午舉行的陸家嘴論壇“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中的金融合作”全體大會上,摩根大通全球銀行副主席李一表示。
在演講中,李一指出,無論是金融市場還是世界級城市群,“一定有歷史賦予的新生或成熟的要素”。對于金融系統來說,交易場所、金融機構、中介機構,以及治理環境、開放政策、人文文化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組成元素。
“以前我是職業運動員,我非常清楚,好的運動員一定是速度、耐力、柔韌性和心理狀況的一個整合,缺一不可。”他表示。
除了要素的集納,李一認為,在世界級城市群里還要有開放的視野。
“一個建筑物不管用什么材料,‘四梁八柱’這些基本的東西一定要具備,同時一定順應歷史傳承和創新趨勢,否則就是簡單易復制,”他表示,“農村問題、城鄉問題、政策問題、人才問題、稅務問題,還有天然地理交通問題等,都會形成這些元素之上的生態。”這個生態,是能動的、開放的,同時又是專注的、創新的。
李一以摩根大通為例,他指出,摩根大通作為全球最古老的金融機構之一,在以紐約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世紀,摩根大通整合了美國大量虧損的鐵路、鋼鐵企業,重新調整了它的商業模式和治理結構,成為促進美國整個實業經濟發展的典范。南北戰爭時期,摩根大通幫助美國政府報銷了巨額債券,解決了當時政府的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金融機構同時也維持著金融市場穩定運行。
“在2007年世界金融危機中,摩根大通運用金融企業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影響力,向整個市場提供了巨額的流動性資產,緩解了金融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摩根大通提前認識到了這個風險,用自己的金融實力,避開了整個金融風險的沖擊,同時在金融風險當中起到巨大的穩定作用。”李一表示。
除此以外,在經濟群和金融實業當中,摩根大通還扮演了創新的角色。
李一稱,摩根大通早在1927年就已推出DR產品。“極大方便當時美國人投資英國股票,為整個國際市場提供了當時很新穎的一個創新形式。”而在去年,摩根大通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也達到了100億美元。
“好的金融企業應該成為金融的創新者與風險的防范者。”李一表示,除了有積極旺盛的創新之外,好的金融企業具備的另外一個素質,就是對風險底線的提前認知和預判。
他指出,目前我國金融性系統風險主要有三類:
一是基礎性風險。
李一指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金融市場迅猛發展。但是“再好的素質、柔韌性、靈活性、悟性都不可能馬上催生出一個偉大的運動員。”他表示,中國金融市場的要素建設,管理的規章制度等基礎性工作還沒有完全到位,系統風險依然存在。
二是改革性風險。
這一風險主要是在改革過程中產生的。李一坦言,中央和地方在追求GDP的發展與合理的金融配置中,有很多為了完成即時任務而產生的創新,忽略了一些隨之帶來的風險。他認為,改革性風險不同于基礎性風險,“這個風險的判定是人類世界也沒有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是新興性風險。
“這個風險是綜合性的。”李一表示,包括Fintech,互聯網對數據的應用、衍生品,以及地緣政治等。
上述三個風險是疊加的,同時是相互感染的。李一認為,這樣的風險在世界級城市群發展當中一定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