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楚天學者 陳波
日前,上海市宣布了《上海市貫徹落實國家進一步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加快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行動方案》(簡稱“擴大開放100條”行動方案)。上海正致力于建設“五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中心),“擴大開放100條”的推出正是上海響應國家戰略號召、適應國際經貿發展需要,為實現“五個中心”建設目標而制定的階段性舉措。
“擴大開放100條”聚焦五大領域,即以更大力度的開放合作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構筑更加開放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體系,打造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協同的知識產權保護高地,建設服務全國的進口樞紐口岸,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這些開放措施在上海的推出,體現出了明顯的時代特色。
第一,開放措施與上海自貿區的改革舉措高度一致。眾所周知,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探索進一步經濟開放、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第一塊“試驗田”。自貿區改革主要體現在六大方向:金融、貿易(含服務貿易)、投資(負面清單)、科技(含先進制造)、政府職能(營商環境)、法制。而這正好切合“擴大開放100條”聚焦的五大領域。這種契合具有兩層深意:一方面,對于自貿區內先行先試的開放舉措,在進一步擴大開放的整體要求下,可以將不需要特殊監管需求的內容直接在全市范圍內嘗試;另一方面,對于不確定能否守住風險底線,但有強烈改革需求的開放內容,可以單獨“拎出”放到自貿區內進行先行先試,由此形成自貿試驗區內外的改革聯動。
第二,強調金融改革。事實上,中國開放的最大短板就在于金融領域,主要原因在于金融開放受制于防范風險的紅線。多年來,金融改革就在“監管水平沒跟上—風險無法完全防范—金融開放過度謹慎—監管水平無法提高”這樣的循環中打轉。在此次金融開放中,無論是銀行、證券和保險的市場準入和股權控制放松,還是滬倫通資本項下的開放,都是上海向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目標邁出的堅實步伐。
第三,率先實踐國家開放承諾。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論壇上再次重申了全面開放、推動全球化的決心。“擴大開放100條”中有不少舉措是我國對外開放承諾的具體體現。如不少金融開放措施的意向早在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就由時任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和新任央行行長易綱在不同場合宣布過;大幅放寬汽車等交通工具準入的措施也與我國去年11月宣布的開放意向相一致;2018版自貿區負面清單也與之前提出的全國版負面清單類似。除了表述略有不同外,自貿區負面清單比全國版還要短,反映出自貿區在外資準入方面比區外更進一步,更加開放。
第四,強調了開放措施與“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建設的互動。上海的改革開放不是一城一地的開放,而是主動結合國家開放戰略,發揮“一帶一路”橋頭堡和“長江經濟帶”龍頭的作用。比如,100條開放措施中有4條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其中3條屬于金融開放,1條屬于平臺開放(技術合作);第27條明確要將自由貿易賬戶推廣到長江經濟帶自貿區的措施已引起相關內陸自貿區的高度重視和熱烈歡迎。
第五,倡導“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擴大開放100條”第五部分“營商環境”中的10條舉措,按之前通常的提法就是“政府職能轉變”。雖然兩種提法的含義大同小異,但卻有著實際意義上的明顯區別。前者更可能出現政府各職能部門各自為政、碎片化的改革,而后者以世界銀行“國際營商環境指數”作為評估體系,更容易從企業角度出發,評估改革成果,從而倒逼政府各部門在改革與開放中注意相互協調,實現綜合配套。
2018年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在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的碰撞下,心懷建設五個國際化目標的上海在深化開放中的舉措無疑會引起國內外的廣泛注意。“擴大開放100條”向世人展示了上海擁抱全球化的決心,而接下來盡快落實這100條才能真正給世人以中國堅持全球化的信心。因此,“時不我待”成為關注上海開放與發展的有識之士的共同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