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科創中心的主戰場,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浦東新區對標國際最高最好,先行先試、開放引智,加快核心功能區建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引領高質量發展。
在上海浦東新區,這座外形酷似鸚鵡螺的建筑是上海光源,這里擁有國際領先的第三代同步輻射光源,不僅能開展前沿基礎科學研究,還是高科技研發的公共實驗平臺。截至今年7月底,上海光源已服務2萬多用戶,執行課題上萬個,支撐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其中在《科學》《自然》等國際頂級刊物發表的論文就有88篇。
上海光源中心主任 趙振堂:我們這里有了世界一流的設施,有一流的科學家來集聚,最有創新的思想在這里能夠不斷涌現出來。
眼下,上海光源二期工程已開始設備安裝。除此之外,李政道研究所、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等一批大科學設施落戶浦東,未來有望組合成世界一流的國家實驗室。
不僅是大科學設施建設,近年來,浦東還從科技成果轉化、引進人才等方面持續發力,全面推進科技創新。
上海市浦東新區海外人才局副局長 蔡敏:總書記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浦東現在來了一些包括外籍的首席科學家,還有外籍知名大學的教授,還有跨國公司的一些高管。
目前浦東已聚集企業研發機構615家,外資研發中心230家,涌現出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C919大型客機、萬米級無人潛水器、第四代全自動碼頭等“國之重器”都在這里誕生。
上海振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黃慶豐:這個自動化碼頭的技術全面超越了傳統的人工碼頭,代表著全球碼頭未來的發展趨勢。
上海市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 唐石青:我們無論是在發展集成電路、發展生物醫藥、發展民用航空、發展人工智能方面,我們重要的還是要強調,要把價值鏈高的留在浦東。
如今,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制造等新產業成為浦東經濟發展的支柱。28年來,浦東經濟總量從1990年的60億元躍升到2017年的9651億元,增長近160倍,走出了一條高起點、跨越式、全方位的發展道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