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游區是成都市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位于成都西北35公里,規劃面積557.5平方公里,涵蓋彭州北部山區6個鎮,處于“三九大”核心旅游資源的交匯處。
旅游區內山、丘、壩俱全,海拔從662米到4800米,且每年有271天可以肉眼看到240公里以外、7000米級以上雪山。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游區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里的自然資源的奇特性與生物的多樣性;擁有U形河谷、高山云海、峽谷飛瀑,以及飛來峰、溶洞群等自然奇觀;有大熊貓、金絲猴、珙桐等珍稀動植物資源;還有野生紅豆杉、淫羊藿、重樓等600多種藥用植物;有龍門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大熊貓國家公園等5個國家級品牌資源,以及白鹿音樂小鎮等3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2個省級旅游度假區,還有近兩年來深受各地游客喜愛的魚鳧濕地、通濟花海、海窩子古鎮、蟠龍文創聚落等新興網紅景點。





湔江河谷是古蜀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蠶叢、柏灌、魚鳧時代,已成為古蜀國的立業興國之地,留下了優美傳說和古蜀先民的足跡,而“湔水九分”后的鴨子河正是三星堆文明的源頭;并且彭州是我國三大牡丹基地之一,在南宋時期就有著名詩人陸游撰寫《天彭牡丹譜》:“牡丹在中州,洛陽為第一。在蜀,天彭為第一”;西漢蜀郡的太守文翁帶領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頃”,使蜀郡出現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 ”的局面,《文翁論》評論說:“湔江疏水二道,灌田二千余頃,蜀民賴以沃饒,至今歌其賜者比之李冰”!彭州在宋朝就形成了以白瓷為代表的陶瓷文化。

龍門山湔江河谷生態旅游區將近3000年的發展歷史,積淀了獨具特色的古蜀文化、牡丹文化、文翁治水文化、陶瓷文化,這些文化讓旅游區的美深層而有內涵。
彭州便捷的交通,“五高,六快,七軌”的多維交通網絡,推動這當地的文旅產業迅速發展。2019年,旅游區共接待游客191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5.7億元。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更好的發展,旅游區科學地做好頂層設計,整體構建“一谷兩麓 三級體驗”的空間體系,按照“一區多園·七星耀江”總體布局以及特色小鎮錯位協同產業發展的思路,以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為主導產業,體育旅游、健康旅游為配套產業,加快建設“生態為本、文化為魂、產業為用、人居為樂”的國際山地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目前旅游區內有14個重點產業化項目,投資額達13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