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電視上看到兒科醫院人滿為患,孩子太可憐了!”在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四次會議浦東代表團的小組審議現場,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市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審議發言話音剛落,韓正立即向他詢問起兒科“看病難”的問題:“劉院長長期在衛生系統工作,很有經驗。我想問問你,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你有什么好辦法?”
“以前計劃生育,一家生一個,所以醫學院把兒科系都取消了,兒科醫生來源就少了。” 劉中民代表說起現在兒科看病難的兩大原因:“現在另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兒科醫生很辛苦,但是兒科醫生的收入很低,導致很多醫生不愿意做了,很多人轉行了。”
“現在放開兩孩了,未來十年相信兒科醫生就很缺。三甲醫院都要恢復兒科,你這個三甲醫院的院長贊不贊同?”面對韓正的詢問,劉中民表示很同意:“我們是有兒科的。我認為,一方面是三甲醫院要開設兒科,強化兒科的治療概念;另外對全科醫生培養當中也要加強兒科的培養,讓很多兒童的常見病可以在社區解決。”
“我們小時候掛急診,家里都是哪個醫院近去哪個醫院。包括地段醫院都有兒科,可是現在很多醫院沒有了。現在孩子要看兒科,排隊要等幾個小時。排隊的家長都希望能盡快看到醫生,排到的家長又希望能多跟醫生交流幾句。”韓正說,這個問題在“十三五”要解決:“新開設的醫院,兒科醫生沒有,市里要調劑一下。醫生的培養有一個過程,全科醫生也可以轉。醫生的收入在同一個醫院應該由醫院統籌,不能以經濟效益為先,不能因為兒科收入低大家就搞其他的。整容的收入高,所有人都到整容去,這不行。整容不是救命的事情啊!”
“我們這次做了一個調研,現在小孩子都沒人愿意學醫了!500個高三學生,前400名都不愿意學醫,為什么?”浦東新區衛生監督所所長、市人大代表陳曉玲搶過了話筒:“兒科醫生收入低,而且風險大。”
韓正表示,這是兩個問題,首先醫生的收入本身和社會之間的平衡;第二是醫院內部的平衡問題。“據我了解,兒科醫生在整個醫院里收入是低的,而且風險大。因此醫生不愿意去了,這就是醫院內部的制度出了問題。這是一個社會公共服務,這方面既然看到了問題,就要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堅持問題導向,人民群眾反映這么強烈,黨和政府不能沒有回應,應當從制度上研究這個問題怎么解決,不能說以后再說。在‘十三五’沒有回應就更不行了,這個問題要從制度上、法律上和分配的制度上可以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