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日上午召開的專題會議上,每位發言的委員只有8分鐘時間發言,委員們爭分奪秒搶發言。
其中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經濟運行處處長鄭龍在發言時提到,“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重塑上海制造業,提出制造業占到上海GDP的25%。他為此感到振奮:“市委、市政府領導看到制造業發展對上海經濟的支撐作用,也看到了制造業是可以大有作為,同時指出制造業面臨很多的問題。”
同時,他指出制造業要發展還面臨很多的問題和瓶頸,因此感覺有壓力,“特別是去年8月份以來,我們采取了穩增長的措施,實際上只治標沒治根,還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這恰恰是破解上海制造業發展難題的關鍵。”
鄭龍認為,目前上海制造業存在三大短板。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短板: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昨天楊市長在市政府工作報告里面提出,上??蒲型度胝剂巳械?.5%,3.5%的數字大還是小?上海全市GDP2.5萬億,從這個角度來看,3.5%就是大數不到900億,華為去年的研發投入500億左右。我感覺上海在科研創新方面,整個科研的量不少,但是質有待提高。如果我們不能體現科學突破,我們的產品還是同質化,上海制造業競爭力會進一步下降。”
他指出,第二個問題是如何看待資源環境的制約。資源環境的制約一方面阻礙發展,另一方面激勵創新“我一直有個感覺,環保的問題是可以通過技術創新來解決。土地資源可以通過高效集約使用實現更大的產出,怎么提升上海的土地利用率,需要研究。”
第三個短板則是全社會創新協同或者產業發展協同意識不強。“制造業發展的外部環境確實不好,還有就是政府的能力所在,我自己感覺有很多政府部門對于資源環境的管理思維還是比較機械,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粗放。比如說煤,完全可以高效利用,也可以粗放利用,但差別很大。”
鄭龍認為,上海制造業難題首先要梳理清楚以上問題,再逐一突破。
對此,他建議,第一,企業在創新發展中要發揮整合的作用;第二,堅持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上海的企業必須要掌握高端科技,比如上汽就有這個特點。去年上汽整個集團產值6000多億,上汽的發展說明企業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我們應該支持它走出去,這可能會影響上海的制造產業,但并不可怕。如果上海的企業具有產業的掌控力、核心競爭力、企業發展力,這部分企業走出去沒有影響到上海,根在上海,樹大葉茂向外發展。但是我們的價值體系、政府考核體系如何落實,制造業服務業如何總體考慮,特別是生產型服務業,我認為是要考慮的。”
他的第三個建議是提高政府服務經濟社會和科研發展的能力。
“過去更多是硬投資,我覺得在現在情況下要多考慮軟服務,尤其是考慮大數據為社會服務。在現在的社會發展中缺乏信息的溝通和貫通,有時候信息是一種表象。信息經過加工和服務,才會發揮作用,而這方面我們是缺乏的,是不是可以通過大數據來推進?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大數據梳理,可能會發現政府里面相對的不合理性和矛盾性,從而進行改善,來為企業與社會服務。第二個方面要促進科技信息服務于中小微企業。第三個方面要提倡社會的廣泛服務。硅谷為什么好?個人做自己擅長,社會配套齊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