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貨幣政策直接影響著經濟走向及資本市場波動,G20峰會中,央行行長周小川再次向市場解讀貨幣政策。
雖然從去年開始央行五次降息和五次降準被市場廣泛解讀為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但央行和周小川的官方解讀均為“穩健”的貨幣政策。這次央行新聞稿中首次出現了貨幣政策穩健“偏寬松”的字眼。
在新聞稿中,央行指出,中國將繼續實施靈活適度的穩健貨幣政策,確保信貸合理增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融總量適度增長。鑒于對中國和全球經濟形勢的看法,央行的貨幣政策是處于穩健略偏寬松的狀態,還要不斷觀察,適時動態調整。對于可能的經濟下行風險,中國仍有一定的貨幣政策空間和多種貨幣政策工具。
從之前的正、逆回購、存款準備金率等貨幣政策工具,發展到目前SLP、MLP、PSL等新貨幣政策工具的加入,以及利率走廊的建設等。“中國正完善貨幣政策框架,逐步從數量型調控為主轉向價格型調控為主。”央行指出。
從2008年以來,貨幣政策成為國內穩定經濟的主要手段。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在金融危機中,貨幣政策反應是很適當的,起到的作用則是加快度過危機以及加快經濟復蘇。
但是周小川也強調,著重使用一種工具時,其他政策也要跟上。特別是運用貨幣政策,效應可能遞減。“最近兩三年,貨幣政策用得很多,要有所控制。不要過高寄予期望,還是要加強使用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政策。”
周小川解釋道,任何政策都是有正反兩個方面的效果。工具少、目標多,所以拿一個工具來評價,肯定在這方面起正作用,可能在其他方面起些負作用,這個需要平衡好。貨幣政策之前用得比較頻繁,現在時點要更加強調財政政策的應用,強調結構性政策的應用。貨幣政策主要調節總需求,此外,還要更加強調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在新聞稿中,央行指出,積極的財政政策會加大力度,實行減稅政策,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中國政府還將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平衡經濟增長、結構調整和風險防范三者間的關系,實現經濟持續平穩發展。
對于在金融危機之中是否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周小川分析主要考慮多方面政策: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貨幣政策的靈活性比較大,因為各個國家現在的經濟體系中,貨幣政策由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負責,雖然大家之間可能有些差別,但都有一些貨幣政策的工具可以使用了。
“財政政策應該也相對比較靈活一點,但是各個國家情況不一樣,有的國家赤字已經偏高,債務總水平、政府債務過高,余地就變得比較小。此外財政政策的一般的程序都是需要國會批準,有時會引起爭論,財政政策則約束更多一些。”周小川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