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若蘭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敝逃姨招兄@段對“因材施教”的理解,其實適用于在校園內學習、生活、工作的每一個人。
距離作為教師初登講臺已有39年,任職校長生涯耕耘二十年,進駐濱州實驗學校校長室近九年,高桂榮獻身基礎教育的青春離不開對“適合”的堅持:初任校長,她就堅持“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辦學理念,與九年一體化的德育主線共同培養出的一批批實驗學子,被高桂榮驕傲地稱為“我的辦學特色”;面對令她自豪的教職工團隊,高桂榮選擇充分了解每位老師的能力與潛質,為大家搭建人盡其才的平臺和系統有效的成長規劃。
本期齊魯名校長,就讓我們一同走進立德樹人的濱州實驗學校,聆聽高桂榮校長踏實、熱情的“一步一腳印”故事。

德育主線貫穿始終
為家庭與社會擔負責任
一踏進濱州實驗學校的校園,就能看到一棟棟挺拔的教學樓,從這里,德育就開始了——懷德樓、崇德樓、弘德樓、立德樓……這些從抱著笑容如數家珍的高桂榮校長口中跳出的名字,就是最先、最容易被來訪者注意到的“立德樹人”。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而德身為“五育”之首,在濱州實驗學校外顯為教學樓的命名,內化為扎根學子心間的人生基礎。這所創立于2004年的年輕學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德、體、智、美、勞全面發展、有個性特長和國際視野的兒童少年”為辦學目標,為學生構建了九年一貫制的德育課程體系,將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融入教育全過程,在“潤物細無聲”中培養“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幸福。“我們到底培養什么樣的孩子?首先是要有高尚的品格,學會做人”,高校長堅定的話語正體現在學校九年一體化的德育主線中:
小學以“習慣養成”為重點,72個行為習慣的背后是每天陪伴全體學生、家長的“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微信推送,是每周在升旗儀式上為孩子佩戴的“每周一星”小獎章,是知行節、藝術節、勞動實踐節等“每月一節”在歡樂中帶領學生養成的優良品性;進入初中,“責任意識培養”成為主線任務,24組責任意識與踏實的課堂教學、豐富的實踐活動陪伴孩子的校園生活,鋪設連接未來的道路。

做有效德育,是高桂榮基于對“教育”認識的實踐。“教育意味著良心、責任和使命”,為了孩子的全面發展、每個家庭100%的幸福、國家未來的建設和社會的平安,“德”是高桂榮“絕不罷休”的堅持。
面對學生小毛病屢教不改、家長溺愛強化錯誤意識,高桂榮和老師“統一口徑”,買上《弟子規》等傳統文化書籍,步步引領學習,在交流中帶領孩子向好發展;面對疫情期間、居家隔離中親子關系惡化問題,她提出“心橋心語”家庭文化建設,推動親子在家庭會議中凝練家規、家訓、家風,既形成了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也培養了孩子的溝通、主持能力。
“我們的孩子,學習可以暫時落后,但做人一定要成功”,這句經常被高桂榮提起的話語,在她分享的點點故事里展現著學校德育的成果:家庭會議推行后,學生父親與兒子從話不投機到主動討論班級生活;畢業典禮結束,初三畢業生們將學校打掃得一塵不染后才整齊離校;疫情期間,“空中升旗儀式”每周一持續展開,深入有序的主題教育活動既提升了學生們的思想認識,還登上“學習強國”成為全國推廣榜樣……這些故事映照著高校長臉上或感動或欣慰的笑容,襯托著她“德育第一,為家庭與社會負責”的心聲。

特色課程百花齊放
為學生發展搭建豐富平臺
在以“德”為辦學目標首位的濱州實驗學校章程里,還有一條始終秉承的話語:“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這是高桂榮自從事校長初期就提出的辦學理念,而其中的“適合”更是她心中辦學的關鍵。在高桂榮眼中,一所學校就是一座充滿希望的花園,是整個春天,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喚醒他們渴望成功的萌芽,提供適合的土壤、水分、空氣等外部條件,正是自己身為教育者必須做的,而濱州實驗學校門類眾多的特色課程就是這個為學生搭建的自由發展平臺。
在濱州實驗學校,每周二到周四下午的第三節課都是學生們背著書包離開教室,各自參與選修課的時間。每一學期伊始,孩子們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特色化選修課程,這些特色課程由擁有各自相應特長的老師們開設,目前包括科技、研學、電影、勞動、戲曲、足球、茶藝、烹飪等多種門類,共計八十余類課程,以“七彩幸福課程體系”之名為孩子們提供了廣泛的選擇空間。

談及這些特色課程對學生們的影響,高桂榮表示,特色課程在尊重成長規律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和自信心,為孩子們提供了挖掘潛能、尋找特長的平臺。同時,這些課程還是國家課程的延展,孩子們通過參與特色課程加深對國家課程的理解與運用,不斷提升自主、合作與探究的能力。
自主選擇、興趣參與的選修特色為學生全面而個性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動力,在促進他們認識自我、提升規劃人生能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喜人的碩果:3D打印、創意機器人、物聯網、航模建模等社團深受學生歡迎,凸顯禮儀教育的茶藝課程讓中國茶文化在校園內薪火相傳;學生科技作品在“全國中小學生創·造大賽”連續兩年收獲“院士特別獎”,在全國青少年創意編程與智能設計大賽、山東省機器人大賽等賽事中,師生獲獎百余人次;王海燕老師的“樂韻劇社”走進了中央教育電視臺,教師自主開發的戲曲操、武術操等傳統文化氛圍濃郁的團體活動在國家、省市級賽事上展演……高桂榮希望,孩子們能通過這個“七彩幸福課程體系”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以此找到支撐自己今后學習、工作的基礎,為未來的幸福鋪設自己的道路。

課程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課程又是落實和再生成學校文化的載體,濱州實驗學校的特色課程體系生動體現著“創造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的理念,在國家課程的延伸線上不斷發展、革新。用高桂榮的話說,“特色課程就是課程體系大樹上的果子,它必將順應人性,沿著學生成長的方向去演變?!睂W校特色課程的發展如同達爾文提出的“適者生存”,將伴隨著學生的需求和時代背景的變遷,不斷更新、生長,將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課程送入校史沉睡。
優秀團隊適才適用
為人才成長尋找最優路徑
在高桂榮心中,基礎教育“發現和喚醒”的關鍵同樣適用于教師的培養,離不開發現教師的閃光點、為他們提供適合成長的平臺的行動。
教育生涯近四十年,高桂榮從一位普通教師成為一校之長,遍歷每一階段,一步一臺階、一步不落。在這樣踏實、充足的經歷中,她在教育教學、與學生溝通交流中獲得的體會凝結在37本名為“腳印”的筆記中,這些“腳印”既是經驗的積累,也為她的管理工作帶來了深刻的影響。在學校管理中,高桂榮充分了解每位老師,根據自己對每一崗位的理解,提供合適的平臺和位置,幫助他們找到屬于自己的最優發展路徑,繼而實現“人人都是學校的主人,人人都是辦學的參與者,大家手拉手、抱成團,一起進步,整個團隊充滿干勁和無窮活力”的目標。

“在我眼中,每位教師都是優秀的,每個人都有成為卓越教師的潛質?!?/strong>在高桂榮“適才適用”的理念影響下,濱州實驗學校對教師團隊進行層級培養,注重梯隊建設,打造好干部、班主任、教研三支隊伍,每個人都有以隊伍發展規劃為基礎的個人成長規劃,各層面開展結對幫扶,把每位教師帶入成長的快車道。此外,學校還鼓勵教師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和需求,學校不遺余力地搭建平臺,為他們的成功鋪路、助力。在德育研究方面,各班主任根據自身特長加入不同團隊進行課題研究,全體班主任通過每周的“班主任大講堂”活動向外聘專家學習、分享班級管理難題與育人工作經驗,在不斷學習中“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向著“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的共同目標前進。
“不知疲倦、善于研究、愛生如子、德藝雙馨,把美好青春年華奉獻給教育事業”,獲得高桂榮如此評價的濱州實驗學校教職工團隊,是她心中自豪的“最好的辦學特色”。在濱州實驗學校,每位教師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他們每天朝氣蓬勃,在周而復始的工作中找到升華點和自己的生長點,將安排的工作視作自己能力的證明和成長的機會全力完成。曾經高桂榮也不知道老師們如此肯拼、能干的原因,但后來她發現,這就是根植于老師們內心的學校文化、價值認同。
與這樣優秀的團隊一道,濱州實驗學校幾年來先后獲得全國文明校園、全國首批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全國創意大賽院士特別獎、特別技術獎、特別創新獎、全國巾幗文明崗、山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STEM領航學校、全國五四紅旗團支部、全國優秀少先隊集體等近200項市級以上榮譽稱號,此外,還連年被評為濱州市市直事業單位績效考核先進集體,正印證了高桂榮說出“我們有這樣的教師團隊,還有什么困難能難倒我們呢”時臉上自信又驕傲的笑容。

每獲得一項榮譽,高桂榮都在思考,怎么做才能無愧栽培與信任、支持與熱愛。伴著全校5000多個幸福、快樂、尊老愛幼的孩子們,帶領著400余位敬業向上的濱州實驗人,她將繼續堅守教育人的良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做一個給管理者樹威信、給教師樹形象的“掌舵手”,把好學校這艘大船的方向;在見證學生和老師的成長中收獲屬于教育人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