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郫都區舉行以“共筑新格局、共建經濟圈”為主題的2021年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暨營商環境3.0政策發布會。活動現場,郫都區與東方電氣、深圳世強、弘訊科技等十家企業進行了簽約,項目協議總投資為162.45億元。
今年,郫都區招商工作將重點研究電子信息、食品飲料、影視文創、農商文旅、氫能制造、新經濟等主導產業產業鏈上下游及細分領域。確保“高質量發展攻堅年”項目在郫都落地見效,以實際行動踐行建設高品質和諧宜居生活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綠色智慧城區的重大使命。
2020年7月,成都市高新區與郫都區就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合作共建進行簽約,雙方將重點推進位于郫都區規劃總面積1473畝的“高新-郫都電子信息產業園”建設,以盡快構建功能區產業聚集和產城融合示范區。自此,郫都區在成都現代工業港、成都川菜產業園、成都影視城三大市級功能區之外,又有了成都萬億級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新規劃加持。
近期,界面新聞探訪郫都三大產業功能區,實地感受了電子信息、影視文創、食品飲料等一批高能級產業化項目的發展現狀。
成都現代工業港:做電子信息產業的配角 配套的主角

成都現代工業港(隸屬于成都現代工業港功能區和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立于2004年11月,2018年2月獲批省級開發區,規劃總面積14.1平方公里,包括A區、B區、C區,已建成10.26平方公里工業新城。園區內共有市場主體企業1600余家,其中工業制造類近1000家。
成都現代工業港產業功能區(含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郫都區))空間范圍總面積88平方公里:其中成都現代工業港功能區占地66.8平方公里,屬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圈,涵蓋郫筒街道、紅光街道全域;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郫都區)占地21.2平方公里,涵蓋德源街道全域,屬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功能區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5G通訊、氫能裝備和電子信息配套裝備”等主導產業,加快聚合產業鏈、提升創新鏈、完善服務鏈,著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產業型公園城市示范區”。
范銳平書記在調研郫都區成都電子信息功能區建設座談交流會上明確“郫都區要做好電子信息產業的配角”。郫都區立足“產業的配角、配套的主角”定位,主動協同高新區,以建立實體化運營管理公司,打造實體化載體空間為抓手,共建“一套人馬”、共繪“一張藍圖”,即以“公園+”理念,打造創新引領的產業社區公園場景,支撐“人產城”融合的高品質科創空間建設,形成了“134”產業發展定位。即1個產業鏈生態體系;3個重點細分產業(智能終端、新型顯示、先進通信);4核驅動(技術平臺、人力平臺、資本平臺、產業平臺),系統謀劃了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一年成形,三年聚業,五年達產”的目標要求。
郫都區以瞄準“半小時”產業配套圈為目標,聚力構建“企業—行業—區域”三個層面生態圈配套,有效提升了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整體實力,推動龍頭企業配套率從2017年不足15%已提升至32%。以京東方、華為、富士康等賦能型龍頭企業為核心,按照“企業生態圈上缺什么,就招什么”的招商理念,建設招商數據庫、時間表,提高招商的精準性、科學性。圍繞做實關鍵行業生態圈,推動產業鏈“同城化”,提升供應鏈穩定性與本地化水平。按照“鄰里化布局”,打造半小時產業鏈配套供應圈。入駐安捷誠為京東方提供OLED的配套;建設柔性顯示和可穿戴設備攝像頭鏡片的深圳艾宇光科技西南總部生產基地,為華為MATE30、WATCH GT2提供超過30%供應量的玻璃蓋板研磨成品;亞通達科技為京東方B7提供超過60%的SCF復合散熱乃膜/OCA光學膠;深圳泰宇科技可為富士康提供iPAD、iPHONE生產所需100%的聲學半導體材料功能件。
錨定工業港老舊園區提質增效,郫都積極探索以創新思維化解資源困境,向存量土地要效益,從挖潛增效中拓空間,走出了一條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路。“疏解”:凡不符合工業港規劃導向、對園區布局影響大的低效項目及低產出產業形態,按相關政策實施關停并轉,為高端產業發展、創新功能提升和生態優化提供空間。“提升”:對有升級意愿的項目予以保留,引導傳統生產環節向數字化、融合化轉型,小微企業向規模適度、經營規范、業態高端方向發展。在盤活低效土地方面,針對經營不善,自身難以實現轉型升級,且投資意愿不強的企業,采取股權轉讓等市場方式進行公司兼并重組,實現項目盤活和產業轉型。對資金鏈斷裂、行業前景出現重大變故的項目通過協商、行政、司法等途徑,收回閑置土地,重新招引項目。
據成都現代工業港產業功能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底已累計完成23宗地塊提質增效工作,盤活利用土地達1342.3畝,盤活地塊入駐皮姆思等60余家高新企業,工業港10.26平方公里建成區域畝均稅收由不足11萬元提高至近14萬元。
成都川菜產業園:打造川菜發展高地 建高品質科創空間

成都川菜產業園是全國首個以地方菜系命名的產業園區,成立于2005年,是成都市重點發展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川菜園區主要發展以“郫縣豆瓣”為核心的復合調味品和休閑食品兩大主導產業,聚力建設“全球川菜中央廚房”、“中國川菜產業城”。目前,園區已聚集了新希望、天味、丹丹、有友、新加坡豐樹等一批龍頭及外資企業。
成都川菜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當下川菜產業園著力構建創新動能強盛、制造水平先進、功能配套完善的現代化食品飲料產業體系,大力助推成都“國際美食之都”建設,打造川菜產業化發展高地和傳統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示范引領標桿,進一步促進川菜產業振興與高質量發展。
近日,漳州興威食品有限公司擬在成都川菜園投資約5億元,新建“興威食品生產加工中心項目”。該企業主要經營魚糜制品、肉制品等速凍調理食品生產與銷售一體化業務。廣漢百世達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擬聯合四川省百世興食品產業有限公司在成都川菜產業園投資約2億元,新建“百世興花生類休閑食品研發生產基地項目”。四川味頂軒食品有限公司擬在郫都區川菜園區投資5億元,新建“孔師傅復合調味品及肉制品生產加工基地項目”,項目業務板塊主要涉及復合調味品及肉制品加工、川菜標準化菜品等。四川嵐洋企業管理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建設“川菜標準化、調味品生產基地項目”,主要聚焦川菜標準化、復合調味品領域新建生產基地。
郫縣豆瓣是以辣椒、蠶豆為主要原料,通過前期制曲和后期發酵等工藝天然精釀而成的傳統調味,制曲的好壞直接決定著郫縣豆瓣成品質量高低。成都川菜產業園的四川省麗通食品有限公司建成郫縣豆瓣行業首個數字化制曲車間,為每臺曲床配備智能終端,并為14臺曲床都添加了曲床蓋。通過智能制曲系統自動調節制曲過程,還能實時遠程監控曲床溫度,并對數據進行深度分析,為生產決策調整提供參考依據。據介紹,以前成曲酶活在600左右,數字化車間改造后成曲酶活能達到800 以上。數字化手段帶來生產工藝的穩定性,也提升了郫縣豆瓣的口感。成都川菜產業園圍繞川菜產業鏈布局創新鏈,瞄準產業共性瓶頸加強技術協同,已建立了川菜產業研究院、川菜產業園創新中心、調味品檢驗檢測中心等共享平臺,下一步將攻關發酵池自動循環補水、罐式發酵技術、川菜工業化菜品等30余項研究,提升產學研轉化能力。在川菜產業園,總投資約200億元,由綠城理想小鎮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中國川菜小鎮項目正在火熱建設中,首期將于近期開街,一個以新消費場景營造為核心的中國川蜀理想生活小鎮即將呈現,“給我一天、吃遍四川”美食體驗的蜀香182項目、食物冒險樂園、川劇主題酒店、川菜香料植物園、世界味覺博物館將陸續建成。
成都川菜產業園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川菜小鎮將圍繞川菜產業主鏈條,建成時尚美食生活體驗目的地,建設創新川菜美食消費聚集區,打造面向成都人精品菜籃子和外來游客伴手禮的川字號生活館,聚集帶動原輔料種植、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消費體驗、檢驗檢測等產業發展,形成“特色城鎮+專業園區+川西田園”一體推進格局,體現特色產業與人文鄉愁交相輝映的公園城市鄉村表達。
在中國川菜小鎮還規劃建設221畝“川菜·科創里”高品質科創空間,將重點布局“一總部三中心”(科創研發總部、推廣運營中心、孵化轉化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導入研發設計、創新轉化、場景營造、社區服務等功能,引進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協會聯盟、技術創新、咨詢機構、金融服務、生活服務等創新資源,整合關聯科技資源,搭建川菜調味品產業研究院、川菜學院等創新平臺,加快推進園區企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打造川菜產業轉型升級“加速器”。
成都影視城:拿著劇本來,帶著大片走

坐落于成都市郫都區團結街道的“成都影視城”是成都市66個產業功能區之一,同時也是四川省影視產業“一核多級,資源共享”空間布局中一核所在地。
近期,峨媒派跨媒體藝術中心在成都影視城內擬投資1.2億元,建設峨媒派跨媒體藝術中心,該項目包括:倚天鑒就業實習平臺(人才孵化);雙創電影工廠(川傳師生制作、直播實訓基地);雙創直播盒子;西南偏南沉浸式劇本工廠。天下第一坊電視劇拍攝項目,投資1億元,已立項50集拍攝制作,該劇集為講述郫縣豆瓣興盛的大型年代電視連續劇。
中國的影視基地經過30余年的發展,大部分已形成影視拍攝+文化旅游的模式,但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以實景拍攝為主的傳統影視基地也遭遇了發展瓶頸。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調查數據顯示,現國內已建成的影視基地中,80%處于虧損狀態,僅5%實現盈利。成都影視城為打破實景化拍攝用地規模大、資金投入多、重復利用率低等瓶頸,聚焦比較競爭優勢與差異化發展路徑,以5G+4K/8K技術為抓手,通過建設全球最大數字化單體攝影棚,搶占影片數字化攝制高地,實現了產業能級提升與土地集約利用,翻開了以數字化棚拍為主的影視攝制2.0篇章。
據介紹,成都影視城數字化攝影棚為四川省重點項目,總投資6.5億元,規劃建設面積6.2萬余平米,包含全球最大單體數字化攝影棚16800平米及附屬配套用房4.6萬余平米。數字化攝影棚的建設突破了物理空間限制,可針對不同影視作品布局相應場景;借助5G智能云平臺搭建,可實現視頻內容的實時傳輸、存儲、渲染等,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圍繞新建成的數字化攝影棚,成都影視城開展針對性招商工作,引入電影電視劇攝制10部,已完成了全國首部鄉村振興題材主旋律電影《戰旗飄飄》制作,并取得龍標;在成都影視城進行了《藏地奇兵》試運營拍攝,通過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了數字化拍攝,充分證明了數字化攝影棚能滿足現代電影、電視劇對影視基地的新要求,標志著成都影視城正式進入影視攝制2.0時代。
成都影視城以校地企合作作為功能區發展的引擎,是成都市園區校地企合作的典范。影視城緊緊圍繞校地企三方共建,融合發展的產業發展理念,共同推動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搭建高校院所+管委會+企業融合發展格局。
校地企融合發展是全面整合資源,助推影視城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影視城管委會成立校地企融合發展部,形成校地企融合發展專項長效服務機制。目前已成功舉辦“光影位來”影視城首屆大學生招聘會,搭建高校與企業間的人才橋梁,為區域內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渠道,同時也為園區企業輸送更優質更具活力的高校人才,實現三方共贏,保證影視城功能區人才不斷檔。依托四川傳媒學院舉辦首屆大學生雙創節,增強影視城創新創業活力。依托四川傳媒學院小不點雙創平臺,對影視城優質企業、項目、學生團隊進行孵化,現已實現40余家企業的孵化落地。
由影視城牽頭,聯合電子科技大學、四川大學、四川傳媒學院等十九所高校成立“影視藝術類高校聯盟”;二是創新“管委會+平臺公司”運營管理模式,由影視城管委會作為園區管理機構,承擔園區內政策梳理兌現,園區發展規劃,行政審批服務等行政管理職能,同時成立由四川傳媒學院、成都文旅會展集團有限公司、四川智慧光電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組成的成都影視硅谷集團公司作為園區建設的市場運營主體,負責園區攝影棚、演播廳等專業場館及設備設施的運營管理、國家級超高清基地的成果轉化推廣等。
影視城充分調動高校、龍頭企業和行業協會的積極性,以商招商,瞄準眾多區塊鏈領域企業,實現招引新加坡的區塊鏈研發及產業集成聯合機構“法拉第Faraday通證國際集團”,協議在成都影視城建設區塊鏈產業園,搭建影視版權區塊鏈交易中心,實現區塊鏈+影視版權深度融合,為影視城內的高校、入駐企業的專利、作品版權等公司核心壁壘構建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