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凝心共筑,醫企共建聯動共贏。近日,成都現代工業港黨工委與三甲醫院郫都區人民醫院黨委舉行了“黨建聯合體”共建簽約儀式,開啟了醫企黨組織“結對共建”新篇章。
聚焦“高質量發展攻堅年”主題,緊扣“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黨建聯合體將共享“三張”清單——將為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知名企業開通健康體檢綠色服務通道、急救健康快車,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急救技能培訓以及派駐“健康管理員”或“健康聯絡員”,真正為企業職工帶來生活便利,提升安全感、幸福感。
“緊盯企業發展需要,緊扣產業群體偏好。”在成都現代工業港管委會主任景碩看來,組建“黨建聯合體”有著更為深刻的意義:按照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要求,工業港黨工委、管委會正聚焦城市戰略精準發力、整體成勢,牢固樹立“需要什么主動創造什么”的開放思維,通過產業鏈、要素鏈、供應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五鏈融合”,形成行業競爭優勢,定義城市經濟功能的最新要求。“黨建聯合體”的共建,正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才這個“要素鏈”。
聚焦城市戰略,有效承載功能,建立相互成就、協同共進的利益共同體
6月9日,華為·成都智算中心項目開工暨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在高新-郫都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舉行。“此次成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項目建設,是成都實施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將成為成都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華為公司副總裁、計算產品線總裁鄧泰華表示。
成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項目包含“一中心、三平臺”。“一中心”即“國家一體化大數據中心成渝I類節點”,將結合成都在西部的經濟、科技中心地位,承接國家重要需求、科研創新和戰略落地;“三平臺”包括城市智腦平臺、全球領先(E級)人工智能計算平臺、全球智能數據存儲與機器視覺科研創新平臺。
活動現場,電子科大、四川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四川長虹、成都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考拉悠然、羅克佳華等首批15個生態伙伴簽約入駐成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成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項目開工暨生態伙伴的入駐,標志著成都市推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進入新的重要階段。”成都市相關負責人表示,首批入駐生態伙伴涵蓋產、學、研各個領域,有利于在成都市快速形成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鏈、人才鏈、價值鏈”,接下來將結合成都新基建、“十四五”規劃和智慧城市建設,把成都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打造成為成都智慧城市數字底座,建設城市智能中樞,把現有城市數字大腦升級為城市智能體,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讓企業和市民享受智能、高效和貼心的服務。
同時,為進一步助推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建設,梅塞爾、元六鴻遠、菲斯特、上海嘉捷通、香港高科、世強硬創等15個成都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項目也舉行了集中簽約,簽約投資額總計達125億元。
系列重大項目簽約、開工,是高新-郫都合作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園聚焦“五鏈融合”,邁向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電子信息產業是成都市的支柱型產業。成都高新西區、郫都區地域相接、功能互補、交通互聯,正高標準共建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兩區打破行政區劃、創新產業用地協同合作模式,建設“利益共同體”,在郫都區范圍內劃定1361畝(其中工業凈用地面積1053畝)區域作為協同共建園區,建立“領導小組+執委會+合資公司”的運營管理模式,按6∶4的出資比例組建合資公司,在規劃設計、產業導入、資產運營、成果轉化等環節實施市場化專業運營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收益分擔機制。
兩區從統籌的視野推動產業和城市功能的有機耦合,統一規劃實施清水河綠道貫通工程,羊西線快速化改造工程、成灌高速與繞城高速“高接高”聯網工程已經通達,開通功能區公交線路62條,建成西源大道跨越南北大道、郫溫路跨線橋2座,下一步還將聯合推動貨運大道東延線、濱河路東延線、西區大道等交通道路綜合改造,有效疏解功能區交通壓力。
產業協作配套,突出集群態勢,圍繞“鏈主企業”強鏈補鏈擴鏈
上午9∶00,在郫都區電子信息標準廠房二期大門,成都安捷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剛剛生產的OLED玻璃蓋板便打包裝車,不到20分鐘,這批貨就進入京東方。“每天配送2次,每次2萬至3萬片,每月為京東方提供150萬片玻璃蓋板。”成都安捷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董濤說,公司與客戶的距離不到8公里,“半小時”配套圈讓他們更好地服務客戶。
成都安捷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只是郫都瞄準“半小時”配套圈,大力推動產業鏈“同城化”的實例之一。
森林的形成,既要參天大樹,也要灌木叢林。作為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郫都積極做好“產業的配角、配套的主角”,打破功能邊界,以人為中心紐帶,通過瞄準“兩個85%”的本地配套率、優化生產性和生活性兩個服務、降低企業經營和產業人群生活兩個成本,重點在核心區建設、高品質科創空間打造、區域功能優化、生態價值釋放、專業能力提升等方面精準發力。
像安捷誠一樣快速落子郫都,是近年來郫都區緊緊圍繞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京東方、華為等龍頭型、賦能型企業,大力推動產業鏈“同城化”的生動縮影。
圍繞“鏈主企業”華為成研所,軟通動力把西南總部設在了郫都區,此前租樓辦公,如今已成功取得產業用地,項目建成后將聚集軟件工程師上萬名。郫都區還創造性地引進拓米國際、上海昕東等新型顯示行業國際貿易類企業,這些企業轉身搞起了研發做起了智能制造,讓“鏈主企業”的原材料、備件、設備由進口實現了本地化生產。
在成都現代工業港,一組數據被管委會工作人員隨手拈來:亞通達科技為京東方B7提供超過60%的SCF復合散熱乃膜/OCA光學膠;深圳泰宇科技可為富士康提供iPAD、iPHONE生產所需100%的聲學半導體材料功能件。
“我們通過功能性項目招引實現龍頭企業原材料、設備、備件的供應、維護可以在半小時內完成,并全面整合區域創新資源和生產能力,面向全球協同配置資源要素。”工業港管委會主任景碩說,發揮龍頭企業吸附效用,圍繞“兩圖一表”重點培育和招引了佳馳電子、蕊源半導體、安捷誠等產業鏈配套項目40余個,龍頭企業配套率從2017年不足15%提升至2020年32%,這有效提升了電子信息產業生態圈整體實力,增強了細分領域話語權和顯示度。
強鏈補鏈擴鏈的工作還在繼續,圍繞新型顯示、集成電路和5G通訊三大主導產業,工業港發揮京東方、華為、四威、東方電氣等“鏈主”企業作用,以大代小、延鏈補鏈,進一步增強產業韌性,按照“產業鏈上缺什么,就招什么”的招商理念,去年以來,通過線上線下“雙渠道”靈活對接目標企業,叩門拜訪目標企業148家,備案億元以上有效項目信息85條,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29個,總投資近200億元。
作為全國首批雙創示范基地,雙創管委會也以項目引育為重點推動實體賦能。聚焦產業鏈斷點、堵點、弱點,雙創管委會赴北京、杭州、蘇州、重慶等地開展投資促進活動,開展線上對接活動3次,拜訪目標企業26家,簽約引進金鳳鳴半導體、弘訊科技等16個創新型項目。同時加大企業培育力度,實施郫都區成長型企業梯度培育計劃、新經濟企業梯度培育計劃等雙創企業提質增效行動,華燁科技等18家企業進入梯度培育企業庫,新享科技等76家企業進入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庫,頻岢微電子等22家雙創企業入選2021年成都市新經濟梯度培育名單。
園區城市化、布局鄰里化,加快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的生活共同體
“早上在菁蓉湖畔、清水河邊或東林藝術村晨跑,吃完早飯后步行到位于功能區產業園的公司去上班,沿途是公園城市美麗風光;中午在附近星級農家樂或酒店進行商業談判;晚上到田園綜合體里體驗田園風光。”談起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區不斷完善的要素鏈,功能區幾家企業負責人感慨地說,功能區的配套越來越完善,員工不出功能區就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這樣的生活狀態很愜意。
南有興隆湖,西有菁蓉湖。菁蓉湖科創商務區,作為郫都區公園城市生態地標,承載著郫都人“居之有其湖”的情結,越來越多可感知、可欣賞、可參與、可消費的公園城市新場景正在逐一呈現。
今年4月召開的成都市產業功能區及園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指出,未來城市競爭不止于經濟實力之爭,根本是人文生態之爭。加快形成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的生活共同體是郫都區從“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的力作,而菁蓉湖科創商務區就是承擔這復合功能的郫都代表作。
菁蓉湖科創商務區以菁蓉湖為核心,規劃面積3.8平方公里,聚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5G通訊等電子信息主導產業,加快建設成都西部國際科創商務中心、高品質生態宜居中心、時尚生活消費中心,著力打造“人城境業”和諧共融的產業型公園城市示范區。
菁蓉湖畔還規劃了智薈城人才公寓、極客公社高端居住區、愛思瑟國際學校、粵港澳(成都)國際會展中心、喜來登國際酒店等15個高品質配套項目。其中,喜來登酒店已封頂,預計2022年上半年正式對外營業;愛思瑟國際學校也將在9月正式開校,滿足功能區相關產業人群的多樣化教育需求。
此外,菁蓉湖城市生態公園、數字體育公園等相繼建成,菁蓉街、人才夜市等產業活力社群場景相繼呈現;“源立方”榮膺成都公園城市場景營造優秀案例;26萬平方米國有標準廠房建成投用;佛羅倫薩小鎮—成都名品奧特萊斯二期項目春節前已經封頂;國盾融合創新中心等高品質科創空間加速建設……
“郫都作為成都‘11+2’中心城區,常住人口139萬,居全市第三,城市化率76.4%,比2010年增長10個百分點。”郫都區相關人士表示,為了更好地實現產業聚人、城市留人,該區通過對細分領域在產業和人群兩方面的需求性、偏好性分析并不斷完善,實現了產業不斷涌入、要素不斷豐富、供應逐漸通暢、價值得以釋放、創新雙向發展,通過突出“五鏈融合”的行業性和區域性競爭優勢,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新定義城市和經濟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