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吳紹志
新年伊始,去年大火的雪球產品又迎來一波監管。
據證券時報報道,1月5日,部分涉及衍生品業務的信托公司(主要是雪球類)收到監管窗口指導,暫停涉及雪球類券商收益憑證產品的發行。
1月5日當天,上海某頭部券商已經緊急下發通知稱:“我部收某合作信托公司緊急通知,近日收監管窗口指導,信托公司暫停發行雪球類信托計劃產品,從即日起我司代銷的該信托公司雪球產品暫停。請大家做好客戶解釋工作。我部會加速引入新的代銷雪球產品。感謝大家對雪球產品的關注和支持!”
有信托業內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我們還沒有收到,但是聽說是有不少同行收到。”也有券商營業部理財顧問表示,是有消息指導暫停,公司合作的信托公司也被叫停了。
華東某信托公司內部人士甚至稱:“雪球不是早就出事了?監管不指導也沒有了吧,難道還有人頂風操作嗎?”
華東某信托公司高管表示:“我們之前監管就沒讓發,一直都不讓發。”
至于存續的項目,一位信托業務人員分析稱:“存量應該不受影響。項目存續了,監管不會叫你立刻清理掉。”
所謂的“雪球”產品,一般來說主要有兩種,小雪球或有收益率低,通常以收益憑證的方式發行;大雪球或有收益率更高,是一種奇異看跌期權,也是市場上熱捧的對象。
產品的重要構成要素包括:期限、掛鉤標的、敲出價格、敲入價格和或有收益率。其中,掛鉤中證500指數的雪球異常火爆,信托、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私募等資管機構紛紛涉足其中。
此前銷售火爆的同時,也吸引了監管的密切關注。
2021年8月,監管部門向各券商發文,提醒券商們強化雪球產品風險管控。文件其中提到,目前,部分證券公司分支機構、其他銷售渠道在銷售底層資產為雪球產品的資管產品時,存在銷售人員未對投資者可能承擔的市場下跌風險進行充分提示、片面強調“高收益”、“穩賺不賠”的情況,容易造成投資者盲目投資該類資管產品,出現虧損時引發糾紛。
緊接著9月份,雪球產品迎來了重磅監管,券商資管“純雪球產品”被叫停。
8月31日,券商資管公司收到基金業協會電話窗口指導,通知稱,9月后基金業協會將暫停不符合要求的雪球類產品備案,并要求資管、基金公司等機構尚未備案的雪球類產品停止發行。并且要求單只產品投資雪球結構期權的比例不超過25%,全部為專業投資者且單個投資者超過1000萬的封閉式集合計劃可豁免。
彼時,信托系的雪球產品仍然“安然無恙”,有券商資管人士稱:“證監會同步給銀保監出文,但是銀保監是否限制信托、銀行理財等不確定。”
待到11月,深圳證監局再次發出提醒。深圳證監局在日常監管中關注到,部分機構在銷售過程中存在未向投資者充分揭示風險,僅片面強調“高收益”“穩賺不賠”的情況,出現虧損時容易引發糾紛。
對此,一位總部位于深圳的券商資管公司高管告訴界面新聞記者:“我們券商資管已經不能發了,都是信托在發。”
事實上,在監管一波接一波地“敲打”券商和券商資管的同時,信托公司們仍在積極發行雪球,監管前夕更是加緊了腳步。
界面新聞記者整理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披露的信托產品成立公示發現,首次申請登記日期在2021年1月后的雪球信托產品有113只,其中,1-5月較為慘淡,月內登記的產品僅有個位數,6-10月每個月都有10只左右的產品成立,11月、12月增加至21只、22只。
根據中信登數據,從發行機構來看華潤信托領銜,共有54只產品。光大信托、外貿信托分別有接近20只。據了解,2019年,華潤信托就已率先在信托公司中發行了第一款雪球產品。
Wind統計數據顯示,中海信托、平安信托也是雪球產品管理“大戶”,2021年分別成立了近20只雪球產品,合作的券商包括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申萬宏源證券、海通證券等頭部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