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動脈網
巨頭們手握豐富資源,憑借其穩定的生態體系和商業渠道,以及充分的嘗試找準了自己的航道。他們的加入,為行業帶來了更多想象與活力。
但醫療行業低頻、強監管等特殊屬性,卻似乎注定了互聯網從業者不可能在這一領域漫無邊際地創新。
2021年,《互聯網診療監管細則(征求意見稿)》等政策出臺,促使互聯網醫療在歷經井噴式發展后重歸冷靜與規范。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行業中的探索者,大都在政策漸為健全,行業發展邏輯逐漸清晰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生長路徑。
百度健康深入布局AI藥研業務,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能力優勢。騰訊發力信息化、建聯藥房……持續深化“C2B”戰略。京東健康業務收入持續上漲,緊密結合實體經濟發展,加速??苹ヂ摼W醫院建設。阿里健康,戰略投資加速,并購小鹿中醫,多輪重押數字化醫療,開啟阿里健康的數字醫療時代。
面對行業變化,過去一年百度、阿里、騰訊、京東究竟在怎么做醫療?
“互聯網+健康”還是AI藥研?百度兩項都要
入局醫療多年,百度手中緊握兩條繩索,一條是以其用戶鏈接能力為核心的內容生態,這是百度20年來積累的基底;一條是以AI為核心的基礎能力,這是大數據時代下百度所蘊含的潛力。
擲金有來醫生,發力B端
百度欲意通過搜索引擎這一入口打造內容生態,連接用戶與醫生。同時依托其技術能力對產業鏈進行深入探索,縱深推進整個生態向服務化、人格化升級。
可以明確感知到的是,2021年百度健康在健康科普等內容生態上的大力布局。
不僅與固生堂中醫合作,將固生堂旗下所有公立醫院醫生納入百度健康平臺,更是推出“醫+計劃”、“商家賦能計劃”等計劃,持續深化其內容生態布局。
去年6月,百度領投醫療科普健康教育平臺有來醫生,更是為百度健康在內容生態的構建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畢竟這一高達2億元的融資,算得上是醫療健康內容領域最大一筆投資。
從數據角度來看。截至2021年10月,百度健康已累計與行業超過1500位頂級專家達成合作,合作的頂級權威機構已經超過200家。百度健康每天服務的用戶規模已經超過了一億人,每天響應的醫療搜索次數超過了兩億次,同時百度健康平臺收錄的科普健康內容已經超過了五億條。
可見,百度健康正對以科普平臺和服務平臺為主要支撐的“內容+服務”生態體系持續發力,通過將權威資源與患者進行精準連接,增強自身患者及醫生的獲取能力,并構筑百度健康自身在大健康領域的生態閉環。
當閉環形成,互聯網醫院則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百度健康的下一發力點。
2021年百度健康互聯網醫院相關布局
百度健康顯然理解未來醫療的核心需求所在,也找準了切入口。在醫療這一低頻需求面前,若要使其變得高頻,向健康管理等大健康方向延伸自然是不錯的選擇。但僅滿足用戶淺層次、單一訴求,而不以內容為切口深層次改變用戶認知,很難使患者與醫生達成真正聯通。
手握醫生和患者這兩個最核心的資源的百度,無疑在下一盤更大的棋。
拓展AI能力,重點布局生物醫藥領域
基于傳統優勢進行二次開發是互聯網大廠的常規操作,要突圍,企業必須拿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一方面,百度借助其原有技術優勢,躍入AI制藥風口,創立AI新藥研發公司百圖生科。另一方面,在供給端,百度健康正憑借著自己領先的AI能力,以及其精細化的運營能力,為醫生賦能提供完整解決方案。
2021年,百度手持其AI技術重點布局生物醫藥領域。
2021年百度健康生物醫藥相關布局
不僅如此,百度去年所發起的11起投融資事件中,有7起與生物醫藥賽道相關,而百圖生科也動作頻頻。
李彥宏更是公開表示,希望用AI技術縮短藥物研發的時間,降低藥物的副作用,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為每一個生命爭取更多的可能性。
2021年百圖生科相關布局
結合百圖生科2021年的動作,可以看出在生物制藥領域百度正在利用自身強大算力和算法開發能力,通過與生物制藥領域企業廣泛開展合作,快速突破自身能力邊際,打入AI制藥領域深處。
通過對2021年百圖生科相關動態的梳理,我們找到了幾個關鍵詞——數據積累、精準醫療、自身免疫疾病。
AI能力自然是百度的強項,但作為新成立的企業,在數據的積累上可能很難一時間趕超傳統藥企。那么,百度要做的就是通過合作實現雙向賦能,將自己的技術能力賦能給藥企,將藥企的數據積累和專業技術能力賦能給自己。
于是,在百圖生科與答魔數據、領星生物、普瑞基準科技的合作中,我們便能看到百度從獨立走向共生,通過相互賦能快速實現發展。
以百度的AI技術在新藥研發彎道超車并非難事。
2021年,百圖生科便一舉斬獲上億美元A輪融資,當時距離這家生物醫學平臺公司成立不到一年。但醫藥行業早已擺脫了傳統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邏輯,在生物醫藥領域百度必須有意識地控制新藥研發的發展速度與競爭強度。要想在醫療領域生根,必須在2022年找到符合醫療發展速度與發展邏輯所配套的管理模式。
退場后再度入場的百度健康這條路選對了嗎?或許現在無法得到準確答案,但這一互聯網巨頭一定在其中摸到了自己的方向,并著力改變傳統醫患匹配的模式。
信息化、建聯藥房……騰訊持續深化“C2B”戰略
在醫療領域騰訊有著一個龐大的醫療理想——連接。
6年前,馬化騰談及騰訊戰略構想時便說:“在‘互聯網+’的進程中,騰訊要做的是‘連接一切’”。這一思路自然也延伸到了騰訊在醫療領域的布局中,但“連接一切”這個聽上去龐大概念,究竟應該如何去實現和落實?
站在現在來看,2020年騰訊正式在微信支付頁面(俗稱“微信九宮格”)上線醫療健康模塊,向超10億用戶提供醫療服務,可以稱之為它踐行這一戰略思路所邁出的第一步?;蛟S在那時騰訊就想好了攻破這一醫療征程中難題的核心思路——“C2B”。
而騰訊當前要做的,就是通過“C2B雙輪驅動”戰略推動行業深度融合,以用戶和行業為兩面,以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就醫輔助工具、醫學科普資訊為四座橋梁,構建醫療健康數字化“兩面四橋”,最終完成其“連接一切”的醫療夢。
其王牌就是微信這一擁有十余億用戶的“連接器”。
助力信息化建設,建起連接用戶和醫院的橋梁
“‘騰訊健康’小程序已連接全國超過3000家公立醫院,疫苗服務已入駐全國70個城市,覆蓋接種機構7200多家。在微信的連接下,電子健康卡覆蓋21個省級行政區、2400多家醫院,實現‘通行、就醫、健康管理’一碼通……。”
透過騰訊業務情況,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過去一年騰訊正以微信為基礎,通過挖掘其社交媒體業務中所蘊藏的醫療可能性,用平臺之能提升醫療服務可及性,將極為成熟的能力遷移至醫療領域,搭建“醫療”高樓。
一方面,騰訊通過其微信平臺中公眾號、小程序等服務觸點,縮短用戶抵達服務的路徑。另一方面,則以此連接醫療機構,助力各地醫療管理部門向醫療衛生機構提供電子健康卡發卡業務,助力醫療機構之間互聯互通等。
過去一年,騰訊所推出的產品無論是“微信電子健康卡開放平臺3.0”,還是“醫保微信”都彰顯著這一互聯網巨頭向G端和B端延伸的醫療野心。
騰訊正通過自己的技術能力,助力醫院信息化升級,以其用戶連接與技術能力為基礎,建立起公眾號、小程序、自助終端、窗口等用戶服務觸點,并打通醫療、健康、公衛三大場景。
騰訊醫療2021年自建業務(據相關資訊整理)
藥店新零售解決方案,“2C”基因是強力抓手
去年10月,騰訊發布新興產品“智慧醫藥SaaS解決方案”發力醫藥賽道。
對比過往騰訊在醫療服務、醫院管理、醫療保險的眾多布局,“智慧醫藥SaaS解決方案”的推出算得上騰訊在醫療領域邁出的一大步,這一方案的推出成為了填補騰訊互聯網醫療版圖的關鍵,有效填補了騰訊在醫藥電商領域的空白。
面對行至深處的互聯網醫療,醫藥或將成為騰訊今年主力的賽道之一,而微信小程序則是其用來快速觸達藥店的抓手。
畢竟,微信中不僅包含支付入口,還能夠關聯公眾號,方便用戶分享等。基于微信生態,騰訊可以率先搶占11億用戶流量,并以此為基礎,通過一系列策略進一步賦能新零售藥店,搭建起起醫藥電商生態。
一方面,其電子健康卡、醫保微信等部署,都幫助其進一步完善這一生態體系,使用戶和商家利用微信這一社交平臺即可完成醫保報銷。
另一方面,騰訊正通過SaaS模式網羅民營醫院、??漆t院、診所、藥房。而去年1月騰訊正式開啟“杏林計劃”,向醫療與醫保領域的信息化廠商、ISV服務商、醫保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藥店、藥企等與醫療健康領域相關的合作伙伴拋出橄欖枝,攜手醫渡云、諾華健康、禮來中國等企業拓展醫療生態渠道,而這則是騰訊布局基層醫療信息化的關鍵。
回顧2021年,騰訊在醫療領域所做的業務看似零散實則圍繞“C2B”戰略持續展開,這一巨頭手持微信這一巨大的“連接器”,試圖轉動一個“飛輪”。未來,依靠投資、合作、自建所積累的優勢,騰訊定將走向更廣闊的創新空間。
加速互聯網醫療布局,京東健康堅持把醫療做實做深
2021年京東健康發布了中期業績公告,在“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一欄寫著一句頗有意味的話語:“京東健康作為京東集團的子集團,同樣植根于實體經濟,成長于實體經濟,服務于實體經濟,與傳統的互聯網‘平臺模式’相比,在發展方向和商業理念等方面有本質區別?!?/p>
以此來看,將互聯網醫療“做實做深”已成為京東健康未來發展過程中的核心。
京東健康基于這一思路將自己的業務拆分成了兩部分,即零售藥房及在線醫療健康服務業務。并依靠自建“零售藥房”業務,以及供應鏈能力持續拓寬其在線醫療健康服務的版圖。
通過京東大藥房、京東健康互聯網醫院、聯盟藥房等多種線上線下融合的實體業態,以及自身供應鏈連接眾多工業企業、醫療機構、線下藥店、醫療美容機構、口腔診所等產業上中下游實體企業。同時,在服務實體經濟的業務持續重投入,推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
京東健康業務布局由動脈網繪制
以京東健康的戰略定位為出發點,細數企業一年來的業務動向,則能夠更為清晰地理解企業發展動向。
廣泛開展合作,加速擴充罕見病用藥等特殊用藥
零售藥房業務是京東健康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也是京東健康業務的核心。
截至2021年6月30日,京東健康的零售藥房已擁有超過40000萬個SKUs。豐富的SKUs,賦予了京東健康不同于其他電商平臺的差異化優勢,更進一步幫助京東健康形成了醫藥電商的規?;?。有強大電商基因的京東健康,將其豐富的SKUs與供應鏈體系,轉化為了其最大的競爭優勢。
京東健康2021年零售藥房業務
2021年京東健康先后與優時比、葛蘭素史克、百濟神州、九芝堂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
其中包括優時比抗過敏藥物仙特明的全國渠道代理;與葛蘭素史克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合作布局;與九芝堂在零售、供應鏈搭建、“互聯網+醫療服務”等方面的合作。也包括與CRO公司以及藥企成立“京東健康臨床試驗患者招募中心”,為新藥研發提速增效,以進一步加快新藥審批和上市流程的服務優化。
另一方面,京東大藥房還在加速擴充如罕見病用藥等特殊用藥。
透過京東健康與藥企的合作,我們可以看到京東健康已不僅將業務范圍局限于幫助商家在線營銷,而是通過建立涵蓋行業領先制藥公司和健康產品供貨商的供應鏈網絡,進一步與企業搭建豐富合作形式,以此賦能企業、行業與自身。
往里看,無論是零售藥房相關業務,還是在線醫療健康服務業務,京東健康早已憑借其早期搭建的供應鏈網絡將“觸手”延伸到了“互聯網醫療”領域。
重押互聯網醫療,加速專科互聯網醫院建設
京東健康供應鏈的成熟自然為互聯網醫療的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京東健康與互聯網醫療服務有強相關性動態約有33條。互聯網醫療業務于京東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醫診療、慢病及慢性傳染病管理、腫瘤管理、癌癥早篩、房顫、腦健康、寵物醫院等領域均在京東健康的戰略圖譜中。
最早京東健康與樂易數據達成戰略合作,推動一站式醫療服務數字化。隨后更是頻繁與山丘連康、魚躍醫療、南大菲特等企業合作,同時建立“京東大藥房單病種患者關愛中心”推進京東健康在糖尿病、肥胖癥等慢病及單病種患者的管理業務。
除此之外,過去一年京東健康還先后聯手勃林格殷格翰搭建國內首個線上線下一體化房顫??破脚_;與衛材中國攜手帕金森、癲癇單病種關愛中心;與泛生子開啟戰略合作,打造“癌癥全周期管理互聯網創新模式”;與諾輝健康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互聯網+癌癥早篩”創新服務;聯手北大醫療腦健康,打造一站式兒童康復平臺……。
透過京東健康過去一年在互聯網醫療板塊的一系列動作,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其一,京東健康互聯網醫療業務正以合作的形式持續深入布局至多個領域;其二,慢病管理、癌癥早篩等在其互聯網醫療業務中占比較大;其三,腦科學、慢性傳染病、寵物醫療、中醫等領域京東健康亦在持續開拓。
基于此,京東健康智慧醫療計劃重點布局城市項目,并以此聯動體系、觸達醫院。鞍區、自貢、宿遷湖濱新區……,京東健康已將自己的互聯網醫療能力下落至城市。
從京東健康過去一年動態以及營收數據來看,這一科技巨頭正攜帶著其數字化、電商基因入局醫療,而其“2C”業務已自成體系,并能夠成為其主要營收來源。
如今,京東健康正憑借其強大的“2C”、供應鏈、醫療服務能力,通過縱深發展快速布局多個領域,進一步向線下業務延伸,以“2C”能力加速觸達“2H”和“2G”業務。同時,以建立各個地市線下醫院支撐體系的方式,帶動城市當地醫療健康產業生態的發展,將醫療業務“做實做深”。
其實,京東健康的戰略路徑一直很明晰——以供應鏈為核心、醫療服務為抓手、數字驅動的用戶全生命周期全場景的健康管理平臺。如今,京東健康仍在加速踐行著這一戰略思路。
并購小鹿中醫、戰略投資加速,阿里健康多輪重押數字化醫療
作為阿里系企業,阿里健康的電商基因自然強大。正是由此,阿里健康從入局之初就得以在醫藥電商中大展拳腳,并在發展過程中持續夯實其醫藥業務布局。截至2021年中期業績公告期末,阿里健康醫藥電商平臺已服務2.5萬個商家,較半年前增加3000個,且庫存數量超過4000萬個SKUs,較半年前增加700萬個。
歷經2017年醫藥電商的爆發式增長后,阿里健康在深化其醫藥電商服務的同時,緊隨醫療行業的變遷,不斷尋找其中的新機會點。2018年阿里健康跨入互聯網醫療領域,著手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互聯網分級診療體系,并于2020年開啟阿里健康的數字醫療時代,布局醫療行業數字基礎建設。
盡管醫藥電商業務依舊占據著阿里健康生態體系中的核心位置。但透過阿里健康的發展軌跡及相關布局,我們仍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這一收入的絕對值尚不高的領域,在阿里大健康體系中有著尤為關鍵的戰略地位。
2020年,阿里健康凈利潤回調,醫療資產飛漲。首度扭虧為盈后,阿里健康重押數字化,2021年一舉投下零氪科技、吉因加、小鹿中醫等6家行業頭部初創企業。企查查數據顯示,自2016年首投萬里云以來,阿里健康僅出手19次,去年就占據了1/3。
阿里健康2021年投資事件
不僅如此,2021年阿里健康還聯合小鹿中醫,深耕互聯網中醫垂直領域;攜手明度智云、歐加隆、和瑞基因、拜耳醫藥等企業開拓醫藥服務新模式;與零氪科技探索腫瘤數字化創新醫院服務;聯合清赟科技、熙牛醫療、眾安保險、衛材中國、德生堂、勃林格殷格翰等企業拓展數字化醫療服務業務;與中國老年學學會共建“智慧養老”平臺……
此外,阿里健康緊密協同阿里系兄弟如支付寶、釘釘、菜鳥網絡等,為醫藥數字化轉型、醫藥溯源、便民醫療服務提供支撐。通過天貓醫藥健康、醫鹿App、小鹿中醫等平臺,為更多慢病患者提供各種服務。
深挖其聯合小鹿醫館,戰投零氪,合作眾安、百強藥企,聯手熙牛醫療、歐加隆、德生堂等企業的邏輯,可以清晰地感知到阿里健康在加強其醫藥業務的同時,正在持續夯實其在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的布局。擴寬B、C端業務的觸及范圍,進一步完善其基于電商平臺的“醫-藥-險”閉環能力。
數據可以佐證。2021年阿里健康首度披露了其平臺慢病用戶相關數據,其自營業務“慢病福利計劃”(為用戶提供優惠好藥、專屬醫生、用藥隨訪、用戶患教等系列服務)目前平臺慢病用戶人數已達500萬,同比增長170%。
一條“互聯網+慢病管理”的業務線已悄然筑成。
阿里健康業務布局,根據阿里健康(00241)2021財年中期業績公告及相關資料整理
去年阿里健康首度披露平臺慢病用戶相關數據、重押數字化,為其在醫療健康及數字化服務業務上的進展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回顧2021年阿里健康布局,醫藥電商業務仍在阿里健康生態體系中有著重要意義。
2021年10月,阿里健康啟動了“新藥首發扶持計劃”,一次性給出了四項切實措施,對過去合作進行整合。
新計劃下,多款知名藥企旗下的新藥選擇在阿里健康大藥房首發上市。阿里健康在為患者解決新特藥“買不到,不好買,不會用”等問題時,也將過去與百強藥企單點的合作重建為項目,體系化解決藥企營銷問題,讓新藥更高效地找到有需要的患者。
與此同時,眾安保險的加入則開啟了阿里健康“醫-藥-險”生態的最后一環。
藥企與保險機構的介入后,慢病管理缺乏服務方與中國藥物DoT普遍不足的問題均找到了解決之道。
總結來看,阿里健康電商業務板塊中心在于拿下新藥院外市場第一落點,豐富藥品選擇。以及要發揮藥事服務的優勢,做患者全病程管理。而在醫藥電商業務背后,則連接著互聯網醫療及智慧醫療。
從2014年赴港上市至今,歷經7年發展,阿里健康不斷迭代創新,圍繞用戶需求探索更多創新業務模式,走過了醫藥電商、互聯網醫療、數字醫療三個時代。過程中,阿里健康已悄然搭建起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醫療健康服務體系。
隨著未來健康行業重心由治療延展到“治療+預防+保健”,對于市場有著敏銳嗅覺的阿里健康,一定不會錯過這個風口。
寫在最后
無論是百度、阿里、騰訊、京東都憑借著自身對于醫療行業的理解,完善著企業的“醫療生態閉環”。盡管,巨頭們對于醫療的理解不盡相同,但無論是騰訊提出的“數實融合”、“C2B”戰略、京東健康對于將醫療“做重做實”的理解、百度以搜索引擎搭建起用戶與醫生的橋梁,還是阿里重押數字化醫療,建立互聯網醫院,都可以看到,各家業務都在由過去的線上布局,持續向線下延伸,將醫療落向實處、深處。
如今,人們對健康的關注點,則逐漸從治病延伸到健康預防。過去傳統的醫療就醫的方式,不斷地在向線上的方式去延伸。用戶除了對個人自身健康的關注以外,也開始關注全家的健康管理。京東、百度都在布局家醫產品,百度、騰訊注重科普內容連接,醫療逐漸由低頻轉向高頻,大健康是下一個掘金地。
百度與騰訊有流量入口,布局在連接。阿里與京東以醫藥電商為切口,重在建立供應鏈管理。但無論是百度、騰訊,或是阿里、京東,其終點都在于與醫院建立連接。
科技巨頭要入局,要找準自己的優勢并建立這一優勢與醫療行業的適配性。畢竟醫療行業不同于互聯網行業,是一件相對低頻的事。利用自身基因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準方向、順勢而為、持續發力,做難而正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