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狀況的改善不是隨時都在發生的事。不管我們是得了重病還是受了傷,每個人都必須經歷一陣復健(recovery)的麻煩日子,這就是所謂的余波(aftermath)。余波本來是個很古老的農業詞匯,意思是“第二茬收成”,大規模的采收總會留下一些無暇顧及的區域,而一些作物就長在這些區域里,這涉及到一系列有關應如何處理此類殘余物的艱難決定。
復健與第二茬收成有一定相似性,我們起碼撿回了一條命,對它是樂見其成的,但它在我們的療愈過程中也構成一個難以預期且陌生的新階段。指引我們在治療上取得階段性成果的醫學專家的使命已經結束,我們得參考另一些種類各異的指標來追蹤健康狀況的變化。此時我們會倍感困惑:為什么我們有關身體狀況的疑問要等很久才有答復?為什么某些東西的優先度與以往相比有所下降?
情況表明,下一步已經得由我們自己來走了,且過程也將是緩慢的。一般而言,我們的處境就像是被單獨拋在了一片田地里,它的面積很廣大,泥土已經翻新過,長出了少許相距甚遠的綠苗,幾乎看不出有什么采收的價值。
醫生加文·弗朗西斯(Gavin Francis)的《復健:失落的康養藝術》(Recovery: The Lost Art of Convalescence)一書將復健解釋為一種值得我們認真對待的獨立治療實體(discrete therapeutic entity),并說明了我們何以不應當放棄改善健康狀況,哪怕現狀看起來已經不太可能往更糟的方向發展。復健是艱難的,但卻是人之為人的核心一環。在獨具一格的精妙案例研究里,他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復健所耗費的時間才是對患者及醫護人員的最大挑戰。

社區醫生可能會為每位復健當中的患者分配一定的時間(或視頻電話),在此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開一些止痛藥、與理療師交流、散步或參加某項集體活動。雖然焦點在個體身上,但每次醫患雙方就復健所需的時間進行交流時,他們其實也在面向我們所有人發言,要求我們重新調整對醫學的某些不切實際的預期。不是什么病都能很快或者很容易地痊愈,有些病可能就沒有完全治好這回事。
為證明這一點,弗朗西斯回顧了慢速復健(slow-paced recovery)的豐富歷史,還有與之相關的一些地點以及促進了復健的人物。它們并非全都有效(牛奶療法要求患者臥床數周,但它的害處很大,益處則幾乎沒有),但畢竟隱含了對“我們重建自身需要時間”這一原則的認可,這是對人類自我恢復能力的深刻洞見。我們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但隨著醫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它卻漸漸被遮蔽了,我們轉而期待即時的、不費吹灰之力的復健。
弗朗西斯的書里最有說服力的地方,是他細致地論證了人類的復健所需采取的不同形式。他考察了人們從新冠后遺癥、巨大的壓力與不快樂以及不幸當中恢復的過程。全書最具震撼力之處在于,他指出即便生物學意義上的病根無法祛除,復健也仍然是可能的。對絕癥而言,復健更多地關乎一個人在生命有限的情況下怎樣在這最后的一段時間里保持決心,并實現某種平衡。弗朗西斯援引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的著作以及他自己的患者病歷,講述了一個人如何可能在彌留之際以真正非凡的方式重新獲得全新形式的人性,哪怕這只是回光返照。
這是一本言簡意賅的書,適合那些自身有復健需要的人及其支持者群體。它包含一些有趣且實用的心得(例如大自然在治療上的絕對重要性、獲得解脫的瞬間、寵物以及為什么浴袍通常比毛巾更管用),可以對患者所能得到的標準化醫療資源形成補充。 對于所有在生活的繁雜面前勉力前行,但又尚未取得預期收獲的人們而言,弗朗西斯的書為他們帶來了一線希望,于無聲處給了他們一絲稀有而珍貴的慰藉。
(作者Emily Mayhew系歷史學家,現駐于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
(翻譯:林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