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PO參考 漣漪
基金清盤數量激增,基金清盤潮襲來。
Wind數據顯示,2021年以來,截至12月15日,公募基金清盤數量已達233只,較2020年全年172只激增35.47%。
基金清盤正式達到高潮是2018年,基金清盤數量達到428只,創歷史新高。期間,監管層加大了對“迷你基金”的監管力度以及嚴監管之下委外的持續撤退。
那么,2021年基金紛紛清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基金清盤常態化
事實上,自從2014年行業出現首例基金主動清盤以來,基金清盤逐漸常態化。
與此同時,在基金清盤具體業務上,整個規定由原來的審批制改為備案制,這加速了清盤的流程,也減少了基金公司的工作量,更有利于基金公司優化公司結構。
公開資料顯示,基金清盤需要達到一定“條件”:
一是經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
二是在基金合同約定的時間內,基金資產凈值連續低于5000萬元或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
三是達到基金合同約定的其他清盤條件。
統計顯示,在2021年清盤的233只基金中,有123只是因為資產規模原因觸發合同終止條款而被清算,其余110只則為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而清盤。
如今,合同終止條款而被清算變得非常普遍。
2021年9月28日,天治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天治穩健雙鑫發布基金合同終止及基金財產清算的提示性公告,該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出現基金份額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按照基金合同約定進入清算程序。
此前9月25日,鵬華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鵬華紅利優選混合也發布了相似的基金清算公告稱,連續50個工作日出現持有人數量不滿200人或者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觸發終止合同條款。
對于清盤的基金類型,混合型和債券型在清盤基金中的占比高于股票型是2017年以來的常態,因這兩類基金的機構投資者占比更高,一旦機構投資者贖回,基金規模將迅速縮水,進而觸發清盤。
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的中融1-3年高等級信用債于2021年12月1日被清盤。
資料顯示,中融1-3年高等級信用債三季度末規模僅有0.24億元,而該基金截至二季度規模為1.27億元,單一機構客戶持有份額超過1.24億份,占比達99.87%,三季度規模驟減或與機構客戶贖回密切相關。
據悉,中融1-3年高等級信用債成立于2016年,彼時正逢基金發行高峰,機構占比較高的定制基金也不少。在機構撤退后,業績差導致規模進一步縮小,基金的管理便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同時遭遇機構大額贖回的還有寶盈盈順純債、中金泰順12個月定開等幾只基金。2021年二季度上述幾只基金規模在10億元以上,但現如今規模都縮減至0.5億元以下,瀕臨清盤。
公募基金圈競爭加劇
在基金清盤成為常態的背后,是公募市場競爭加劇。
據中基協數據,截至2021年9月底,目前國內公募基金數量已達8866只,規模超過23萬億元。
從數量上來看,公募基金已經遠超上市公司的數量。這意味著,對于投資者來說,選擇性更大,而對于基金來說競爭更加激烈。市場基金數量過多,通過營銷在投資者面前刷存在感就變得異常重要。更高的知名度則可能收獲更多潛在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清盤的風險。
任何一個行業,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總會出現強者恒強的“馬太效應”,公募基金行業也不例外。
公募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中小基金公司的旗下產品的業績不優異,很容易就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危險。
另外一個方面,伴隨著基金發行數量和規模的急劇增加,這也帶來了公募基金競爭同質化問題。因此,伴隨著市場的急劇發展,清盤成為常態則會促使同類型基金“合并同類項”,進而節約資源,提高整個行業效率。
此外,行業內還普遍存在基金規模迷你化的現象,而迷你化的基金則更容易面臨清盤的風險。迷你化的基金抵抗風險的能力會更低,在競爭激烈且有著較強“馬太效應”的市場環境之下,迷你化的基金很難做大。
因此,換一個角度,伴隨著清盤基金的增多,這更加促使整個公募基金行業的良性發展及競爭。
(本文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